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试卷

阅读:3052  2019-09-23
标签:沪教版 高三 高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52]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
(3)《琵琶行》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琵琶的轻快与冷涩。
答案示例: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休说鲈鱼堪脍 登建康赏心亭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2分)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 )(3分)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 , ,距离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 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出美
② 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
③ 更为准确讲地说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记忆与写作 格非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日的影响。另外, 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地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 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二天你去上学, 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行为。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内容被忽略掉了。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中尚未充分发酵。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


浏览完整试题⑤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哪些记忆内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也许最为常见。“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
⑥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 非意愿性记忆”。
⑦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内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
(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3.第②段中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指 。(2分)
答案示例:记忆中的经历随时间流逝(1分)而改造、重组(1分)
4.为第⑥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一下诗句合适的一项是( D )(3分)C给1分
A.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5.以下对“非意愿性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非意愿性记忆难以被理性驾驭。
B.非意愿性记忆会被多种契机唤起。
C.非意愿性记忆是一种被遮蔽的记忆。
D.非意愿性记忆是一种未被储存的记忆。
6.能依据文章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3分)
A.记忆中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B.写出好作品需要合适的“时间距离”。
C.作家对记忆的选择和召唤是无意识的。
D.被“遗忘”的记忆是文学的主要内容。
7.“河边钓鱼”的事例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
答案示例:第一次,阐明写作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等观点;用再次回到河边及与此相关的花香等,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被召唤的记忆饱含非意愿性记忆,这一事例与观点紧密契合。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增加了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一点一分,给满为止)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流沙中的弱水河
①蒙语中的巴丹吉林,意为“绿色深渊”。这片名叫巴丹吉林的沙漠,古称“流沙”。从史前到不远的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吉林所包含的绿洲逐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血腥。
②但是,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弱水河自始至终都在它的身体之内发出嘹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吉林沙漠和它体内体外的两片绿洲。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我发现。
③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因此,我总觉得巴丹吉林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
④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呢?
⑤弱水河就在身边。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张,自知自己的意义和方向。
⑥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黑河。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古典,精美,悠远并张力四射。“黑河”太俗了, 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略过程。
⑦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却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的直射。
⑧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
⑨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粒的乡间公路上。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 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淅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公路两旁的白杨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桠相互挽着。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生命的死亡。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⑩村庄的炊烟像蛇,扭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田地边的水渠里浊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这渠水的响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
(11)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
(12)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它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守自己。
(13)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大地的皱纹,朝向天空张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


展开余下试题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
(14)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张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朽腐?
(15)至少,现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它的影子在巴丹吉林的每寸脱肤上缭绕,河流的影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流,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
(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
8.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一:第⑨段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生命既要相互支撑又要有个性的体悟,承接上一段“我”对单调生活不满的感受,与下文的对生命的感受也有内在关联,我觉得不必删去。
答案示例二:第⑨段画线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要有自己个性的体悟,与下文所写的弱水河带给“我”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受有一定隔阂,后文仍然继续写“我”骑单车出来见到的景色,这部分文字放在这里显得突兀,我觉得可以删去。
9.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⒀段画线部分。(3分)
答案示例:画线部分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喻体的选择贴切新颖又有视觉冲击力,与戈壁严酷的环境特点契合,也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
10.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全文围绕沙漠、弱水河、绿洲进行构思,第⑧段承接上文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及“我”的生活状态,转入“我”走入草、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将前五段中的生命思考以“我”的体验加以具体化和深化。第⑧段是从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的感悟思考的关键节点,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答案示例: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示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和徐都曹① 谢朓
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②。
结轸③青郊路,迥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
【注释】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借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结轸:停车。④俶载:指农事伊始。
12.这首诗会被编入以下哪本书( B )。(1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叙述与写景结合 B.用典而不失自然
C.寓情于景物之中 D.铺陈与比喻兼用
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分)。
答案示例:“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来难以捉摸,作者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时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作品鉴赏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才蒙蒙放亮,诗人就已来到城外新亭渚边。当他停车小憩,回望郊外黎明曙光,不禁怦然心动,被一片迷离春色深深吸引住了。因而,发言为诗,一开始便充满了赞叹之情: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宛县是南阳郡治所在,汉时有南都之称。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二地都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所以古人曾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古诗•青青陵上柏》)的诗句。昧旦出游,天色尚昏,是看不到春色满皇州景色的,所以,诗人说京城风光充满春色,春日胜景可与汉时繁华古都相媲美,是出于赞叹口吻,是一种心神向往。正是由于宛洛佳遨游的雅兴勃发和春色满皇州的神奇吸引,诗人才鸡鸣驱车、遨游郊外的。一语既出,闲情雅志,宛然可见。而在章法上,首联则是一种铺垫,暗中交代了出游的目的--娱情遣兴,没有目的的目的。所以,第二联一下子就跳跃到出游途中,大笔勾揽出一幅苍江曙色图。诗人停车东郊,迥望长江,但见东方熹微,黎明曙光在长江上面轻抹了一层苍茫之色。迥瞰二字最传神。诗人蓦然回首,苍茫江色猛然摄入胸怀,传达出一种豁然通亮的意蕴。所以,苍江曙色便以其特有的整体形象横亘在诗人眼前,以浑厚的内蕴感染了诗人。浩浩长江,滚滚东流,象征着勃郁而永恒的生命,使画面充满了雄浑和苍茫的色调。
第三联转入京郊晨景描绘。迥瞰也许本是偶然的举动,可一下子被吸引住,便索性停车留步,悉心观赏京郊风光了。这个时候,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仿佛阳光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充满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一样,煞是可爱。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不可确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所以动、浮二字,措辞细腻传神,笔端流露了无限的赏爱之情。第四联写桃李成蹊,桑榆荫道,虽都有成语在先,但一经纳入诗人郊外游览的独特感受之中,便又觉新鲜可爱。第三联主要写山水自然景色,第四联则着重写农家田园风光。值得注意的是,二、三、四联虽都全力写景,但亦暗寓时间的变化。二联写苍江东流,尚处曙色微明之中;三联写日华、风光,则初旭东升,不言自明;至四联,已是桑榆荫道周,桑榆树影,布满大道,已是红日高照,春满大地了。时间的流程非常明显。这样写来,不但使三联景象各具特色,在细小微妙的差别中显现出独特的面貌来;而且,还暗写出诗人驻足郊外,移时入神的形象,表现了留连春光、热爱自然的情怀。
末联结篇,神韵全在言归望绿畴一句上。饱览春光,留连春色,诗人似乎仍不满足,归途遥遥之中,仍不时把目光投向绵延无际的绿畴,洒向一片春色。游览行将结束,而目光仍在延伸,心情仍在留连。游览的结束,意味着诗境的进一步开拓,展示着诗情的进一步深化。正是这种景与情、物与心的反向逆差,使全诗呈现出篇结而意不绝、言有尽而情无穷的风貌,思情邈远,韵味无穷。
此诗剪裁布景甚见功力。谢朓并不像徐勉《昧旦出新亭渚》那样,逐一描写京郊出游的全部过程,而是集中笔力,或大笔涂染,或精工刻划,状写出京郊从东方初白到旭日东升的春日风光,清新悦目,迥不尤人。即景遣兴小诗而采用此法,最适当不过。由此见出谢朓善于取景化境的深厚修养。在写景方面,诗人完全沉浸到京郊春光的良辰美景之中,通篇不着一字抒怀,却在在闪现着无限向往、无限留连之情。使人们在观赏诗美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那一颗热爱自然的灵秀之心。全诗篇幅短小,对仗工稳,声律考究,显示了永明体的鲜明特征。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8分)


展开余下试题项经传
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内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羡余①,无敢冒利者。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②升太平府知府。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 寇勿击,民勿宁。”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于是发府库金五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⑤时中官刘瑾用事,权擅天下,天下吏多赂瑾者。其有司以上赂各有等,公勿赂,瑾
怒。或以告公。公曰:“人各有志,彼乌怒?即怒,吾命耳。”卒弗赂也。居无何瑾诛诸赂
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公曰:“吾乃今可休矣。”遂具疏请老,以江西右参政致仕。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
【注】①羡余:赋税的盈余。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循故实 遵循
(2)比又视南城 督查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稽录羡余( C )
A.登记 B.仔细 C.核查 D.延迟
(2)无敢冒利者( B )
A.侵犯 B.贪占 C.冒充 D.盗窃
17.将第 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
答案示例:百姓已经非常饥饿了(1分),一定要请示以后再赈济(1分),这就象坐着等死(1分),赈济百姓却不请示(1分),罪责就在太守(1分),我宁愿用一人性命救活数万百姓(1分)。
18断句。(3分)
居无何瑾诛请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
答案示例:居无何/瑾诛/请赂者皆败/台谏荐公抗直可大用。
19.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3分)
答案示例: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护。
20.第④段写到“监司督赋方急”,项经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这番话指出为政当以百姓的性命为重,而催赋会逼死百姓,违反了为政宗旨。再指出“民尽死”的催赋结果违背了征税的目的,从现实利益看,催赋也是无益的。另外,把羊绑上石头丢进水里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催赋的危害,也增强了说服力。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
爱山楼记
(宋)彭汝砺
①人情得所乐则喜,然皆累于物。徇名者劳,徇利者忧,驰骋田猎者危,乐酒者荒,溺色者亡。山水可以无累矣,□好之者鲜,知所以好之者尤鲜。樵夫野老出入耕息,日夕于是,乌知所以好之?佛老之宫,深据险阻,得其形势,乌知所以好之?
②屏山在饶州浮梁东南,其秀丽出数重,其广绵亘数百里,其洞出于郁者为集仙,入以烛,既达,空洞深沉如大厦。溪横其前,其清若鉴,可见毫发,其音若佩玉,中律吕。
③外舅甯公宅于是,始诛茅而为庵,凌空而为桥,日与嘉客游,以为未足,乃面一山之胜而作楼百尺。既成落之,四顾踌躇。山连如珠,或枯或菀,如云涌,如水波兴焉,如决聚讼而车徙趣焉,日星风云,雾雨霜雪,昼夜四时之气象消息合散于须臾。使绘画之工以微尘为墨,曾不得其仿佛,讲说之士辨周万物,亦不能道其绪余。公方玩千里于一席,览胜概于樽俎,几尽之矣,不亦善乎!公曰:“吾见其高明而有容,广大而无隅,登日出云,甘雨沾濡,草木润泽,偏覆昆虫。”予曰:“嗟夫,是知所以好之者与!”公名锡,字佑甫,子洵,今为靖安军节度推官。
21.可填入第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B )。(1分)
A.因 B.而 C.则 D.且
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第②段交代了屏山的位置和环境特点。
B.葱茏的屏山上有一个叫集仙的山洞。
C.屏山秀丽出众,占地广大,超出他山数倍。
D.小溪清澈得像镜子,流水声动听得像音乐。
23.第③段画线的“玩千里于一席”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示例:“一席”之小却能见“千里”之大,写出了爱山楼之高耸,视野之开阔。“玩”是“玩赏”的意思,前文写山景难以把握,在爱山楼上甯公却能轻易把玩欣赏于几席之上,闲适轻松。这句凝练地写出爱山楼上环顾四周,千里景色尽收眼底的情形,写出甯公欣赏美景时踌躇得意的情态,很有表现力。
24.文章称颂甯公是“之所以好之者”,全文围绕这一点展开,层层铺垫,笔法曲折,请加以分析。(5分)
答案示例:文章由喜好外物的人多,写到喜好山水的人少(1分),再写到喜好山水而“之所以好之者由鲜”这一关键句(1分)。然后由此宕开,铺写屏山及爱山楼(1分)景色之美丽奇特(1分),再回到甯公得到体悟(1分),要有高明宽宏的胸怀和沾溉外物的追求,点出甯公爱山的原因(1分)。最后以作者称颂甯公是“之所以好之者”作结,呼应开头(1分)。全文层层铺垫,曲折有致。(6选5)
三 写作 70分
25.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评价】
作者:知乎用户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8072973/answer/70768520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立意高远
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
“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
标签:沪教版 高三 高考试卷
相关:关于“2019年上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