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42 2019-10-1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湖南省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湘南中学2019年下期高一年级入学考试
语文
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不少中外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西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看法难以成立。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大致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其基本特征。正是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才使得西方文化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唯一性的因素。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处在大致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水平的民族,在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创新性的文化是生成的,它既受自发性因素的影响,但也需要人们自觉地倡导与培育。首先是倡导,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鼓励人们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文化的创新是一项群众的事业,只有当全体国民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其次创新性文化的形成也需要培育。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只要我们放弃文化保守主义心态,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再一次辉煌,再创造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
(节选自林剑《论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B.不少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注重文化传承,西方人重视文化创新。
浏览完整试题
C.在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下,西方文化才得以从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期突围而出。
D.如果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始终不移地建设创新性文化,定能为中华民族文化再谱新篇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化创新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入手,重点阐述了创新性文化是如何生成的。
B.文章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论证了“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C.文章能够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D.文章先论述创新性文化的生成受客观因素驱动,再论述创新性文化与人们的主观自觉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创新性的文化能孕育出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
B.儒学与基督教尽管在文化运行的内容上各不相同,但就文化运行的方式来看是基本一致的。
C.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D.如果在全社会的范围营造出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全体国民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如果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亡:灭亡
D.子犯请击之。 击:攻打
5.虚词“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公从之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B.大王来何操?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何陋之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个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文中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D.文章最后一段,晋国大臣子犯请求派兵攻打秦军,原因是秦王背信弃义。然而,晋文公并没有答应子犯的请求。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国,违背秦晋之好,丧失了诚信,因而也撤兵而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译:
三、名句默写与诗歌鉴赏(共10分)
9.名句默写(任选三题,共6分)
(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枯滕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诗经•氓》)
(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诗经•氓》)
10.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4分)
润州听暮角①
唐•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①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是作于贬谪途中。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意境高远,耐人寻味。“润州”点出了诗人 ,“听暮角”则写出了诗人 的感情。
四、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5分)
画家
马晓红
①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
②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③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
④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
⑤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
⑥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⑦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8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9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10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
○11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展开余下试题
○12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13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
○14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15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16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17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18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19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20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21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22“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3“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24“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25“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
○26“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27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
○28“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29老人停了手,看着我。
○30“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31“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32“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
○33“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
○34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
○35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36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37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选自《玉融文学》2018年第1期)
11.第○33段“‘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的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在描写画家作画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探究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17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第20题3分,第21题4分)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倩(qiān)影 媛(yuàn)女 鹢(yì)首 袅娜(nuó)
B.羞涩(sè) 蟋蟀(shuai) 啼(tí)唱 婆娑(shuō)
C.陪衬(chèn) 瞥(piē)见 肋(lèi )骨 澄(dēng)清
D.宛(wǎn)然 颤(zhàn)栗 氛(fēn)围 创(chuāng)伤
16.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于是我尽可能地轻轻静静,泛舟湖上,而船尾击起的微弱水波还一直延伸到我的视野之外,湖上的倒影也就曲折不已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B.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C.几年的时间,张明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D.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18.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________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________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________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
C.幽僻 赏玩 柔弱 D.幽静 赏玩 软弱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B.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战,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
C.近几年来,关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主导性文化以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20.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果实”中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与前一组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
; , 。
21.下面是一位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如果星星不亮出自己,浩瀚的夜空会缺少闪烁的光华,如果毛遂不亮出自己,历史就会少了一段佳话。也许含蓄内敛确实有其道理,但人生总得有亮出自己的时候。
请以“亮出你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注意审题,立意自定。(2)不少于700字。(3)注意卷面书写,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对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意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对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应为“对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选A。
展开余下试题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深层原因并非“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原文末段“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可见是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角度分析的。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A项,“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属于无中生有;B项,原文指的是“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而不是所有时期;D项,说法片面且绝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是光靠营造氛围就能实现的,故选C。
4.A 5.B 6.C 7.D
8.(1)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9.(1)山岛竦峙 百草丰茂 (2)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3)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4)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10.所处之地 怨恨与思归(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的含义是:①醒悟、觉悟,南山先生的自我醒悟。②城市快速发展应当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③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留住乡愁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觉醒”一是指南山先生的自我醒悟,二是指城市建设者们在发展城市时,应当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三是指城市发展与留住乡愁之间的矛盾。上文写“小小的山城还在不断地扩张”,意在说明城市的盲目发展,让山城的青山绿水田园乡村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告诫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们理应引起注意并加以重视。南山先生作为海外游子,他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又有留住乡愁的美好愿景。现实让他醒悟了,对此,他作出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据此,“觉醒”的含义为:①醒悟、觉悟,南山先生的自我醒悟。②城市快速发展应当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③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留住乡愁的矛盾。
12、答案:①肖像、神态描写,“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写出了画家的专注与执着。②语言描写,“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写出了画家对城市过度发展的担忧。③动作描写,“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写出了画家对青山绿水的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解题思路:熟练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身着长袍”写的是老人的装束,点出了他的身份与众不同;“满头白发”写的是老人的肖像,可以看出老人饱经风霜,也预示着老人“海外游子”的身份;“专注”一词写画家画画的神态,体现了画家的认真与执着;“可惜家乡变了”是老人的话语,是老人醒悟之后的反思,体现了画家对城市化盲目的发展的担忧;“欣赏”一词写的是老人的动作,写出了老人对青山绿水的喜爱,体现了画家对过去生活的向往。
13、答案:运用了拟物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爬”字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的生活历程,写出了“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作出的努力与奋斗。而四个“爬”字连用,则构成了排比,使得语句整齐而有力,优美而生动,使读者倍受感染。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常见的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等。从文章来看,第②主要写“我”的人生历程,从山村到城市的奋斗历程,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用了“爬”这个这眼来展现“我”的成长历程,这样就显得形象而生动,真实而可信,同时使读者受到了强烈的心灵感染;而四个“爬”字连用,自然又构成了排比,这样,使句子整齐而有气势,且优美而富有表现力,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丽。
14、答案:本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画家对城市盲目发展的担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而富有启发性的主旨:我们在城市化的建设中,不能只想着城市的现代化,还应建立保护青山绿水的机制,让那些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得到保护和发展。这就是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这一思想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尤其是在中国改革进入快车道的时刻,我们理应加强对青山绿水的保护,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让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更加得和谐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
解题思路:本文的主人公南山先生,既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更是一位有着浓烈乡愁的游子。他对家乡有着浓烈的情感,他想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于是,他怀揣着这一梦想回到了家乡,希望用自己的所能,为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家乡的面貌发生了改变,然而家乡的青山绿水、美丽的乡村田园却荡然无存了。这让他募然惊醒,深刻地反思着城市化的发展与乡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刻地反思着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让乡愁有一片可寄托的美丽田园。于是,他将美丽的田园用画作来展现,其意图有二:一是警醒自己,不能盲目地改变家乡的田园;二是告诫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们,如何处理好城市化的发展与乡愁之间的矛盾,在发展的同时,理应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普遍意义。因此,回答此题,首先应明确本文的主旨,其次结合现实谈感受。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15、D(A“倩”应读“qiàn”;B“娑”应读“suō”;“蟀”不是轻声,应为“shuài”;C“澄”应读“dèng”,作动词用,作形容词用时读作“chéng”)
16、B(A“翻”应为“番”;C“度”应为“渡”;D“击”应为“激”)
17.C(“侧目而视”形容心中畏惧,不敢正视。用在句中不当,应改为“刮目相看”)
18、C(“幽僻”指幽静偏僻,用在①句中更贴切;②句用“赏玩”才能和前面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相照应;“软弱”的对象常常指人,所以③句用“柔弱”更贴切。故选C)
19、B(A.句式杂糅,原句应改为“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或
上一篇: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9年下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湘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