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20  2019-10-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0]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亳州二中2017级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会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作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之举以及做出独剑漂游四方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板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
B. 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C. 《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
D. 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B.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C. 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D. 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 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C. 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D. “五四” 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导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的武大樱花季除了传统的樱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的优化了。除了保持“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校区。
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如今,坐车可以刷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
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它不需要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
材料二:
上周公布了i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术——“刷脸”应用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少人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爱民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
齐教授: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敏感程度远高于一般信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记者: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利用,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齐教授: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点。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2013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在生物识别信息相关法律保护体系还未成熟之前贸然授予个人权限存在风险,尤其是在支付领域,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保留个人权限或者为其设定上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数据人》第732期)
材料三:
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据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财新网)


展开余下试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说明“刷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
C.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
D.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此讨论还未列人立法实践的议程。
B.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C.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带来隐患。
D.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
6.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高贵的捐赠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大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己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⑩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她女儿学会了捐赠。
⑾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⑿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 )
7.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我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但是是事件的见证人,以我的口吻叙述此事让故事真实可信,同时小说借“我”的相关评论深化了主旨。
B.文章“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句中,小女孩撅嘴的原因是母亲拿了小女孩不想拿出的东西来捐赠。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小女孩当时悲伤的心情,突出了小女孩心灵的高贵。
D.小说彰显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小女孩捐赠自己的妈妈的情节看似离奇,但结合小女孩的年龄特征和当时妈妈一再鼓励她等“典型环境”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8.小说中小女孩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题目为“高贵的捐赠”,“高贵”既体现在小女孩身上又表现在那位母亲身上。请分析文章是如何突出她们“高贵”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抟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展开余下试题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B.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C.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D.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C.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 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大中祥符,是北宋时宋真宗的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小时候就很聪明。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B.五代后唐长兴年中,陈抟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他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C.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
D.陈抟虽然是个服气辟谷修道的方士,但他并没有借此蛊惑帝王获取私利,反而在帝王招揽时劝他励精图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5分)
(2)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社日 (唐) 王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鹅湖山下稻粱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豚栅鸡栖半掩扉。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桑柘影斜村社散,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家家扶得醉人归。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15.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诗人以千古名句“ , ”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展现了一位爱国诗人的形象。
(2)老师犹如春蚕,毕生吐丝,至死方休;老师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无怨无悔。现在,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 , ”来歌颂老师的这种精神。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道出“ , ”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悲观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C.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亳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