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C.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 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 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 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D. 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 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 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 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参考消息网1月24日报道日媒称,日本财务省1月23日发布的2018年12月贸易统计显示,贸易收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为逆差553亿日元。这是连续3个月出现贸易逆差。日本对中国出口下滑7%,降至1.4026万亿日元。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浮现,对华液晶制造设备、手机零部件、半导体等的出口大幅下降。2018年全年的贸易收支为逆差1.2033万亿日元,时隔3年出现逆差。 韩国《每日经济》报道,中美贸易战争爆发以来,韩国经济备受冲击。报道分析,韩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严重依赖中美两国市场,其中对华出口占比达27%,对美出口占比达10%。韩国出口增长率自去年10月起,已连续四个月呈现下滑局面;韩国对华出口,亦自去年11月起连续三个月下降。 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如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则韩国将下滑0.5个百分点。今年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韩国经济前景不明朗。此外,即便中美就贸易摩擦问题达成一致,中国扩大自美进口,韩对华的最大出口商品半导体会受到更大冲击。如中国自美半导体进口扩大至此前的两倍,则韩国出口将会减少2.3%,GDP规模将会减少1.75%;如再出现美国发动贸易扩张法第232条,对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征收高关税(25%)情况,则韩国出口将会减少3.1%,GDP规模将会减少2.33%。 新加坡贸易机构EnterpriseSingapore近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受贸易摩擦的影响,电子产品和药品发货量大幅下降,新加坡去年1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8.5%,远低于路透社调查预期的1.5%增幅,也是自2016年10月出口同比下降14%以来的最差表现。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中国网2019年03月08日) [注]零和思维:属于非合作博弈。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浮现,日本对中国出口下降7%,降至1.4026万亿日元,2018年全年的贸易收支出现逆差,此现象已3年未见。 B. 韩国对外出口严重依赖中美市场,其对华出口占比达27%,如果中国自美国进口半导体扩大至此前的两倍,韩国出口将会减少2.3%。 C. 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虽有不同程度的浮动,但整体呈上升态势,这成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重要借口之一。 D. 美国若与中国“脱钩”,是与机遇“脱钩”,与未来“脱钩”,也就是与世界“脱钩”,这不仅不现实,更与中美关系的主流相违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7年美国贸易逆差有半数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共占50%,由此可见,中美两国的经济利益高度融合,中美关系的发展未来可期。 B. 特朗普政府奉行的一个核心战略是削弱中国经济。对中国实行关税征收,将使进口到美国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可以促进美国企业的发展。 C. 特朗普曾在推特上表示,美国与中国没有贸易往来,实际上是指美国在中美贸易中不仅没有赚到钱,还被盗取知识产权,蒙受巨大损失。 D. 在中美问题上,只要美国摒弃零和思维,同中方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实现互利双赢。 6. 以上文字材料中,《参考消息》《时代周刊》和中国网三家媒体出发点和报道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雨如注(节选) 毕飞宇 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写得一手明媚的欧体。素描造型准确。会剪纸。“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擅长演讲与主持。能编程。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这是骇人听闻的。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画皮”出自《聊斋志异》,指妖怪伪装成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比喻掩盖挣拧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姚子涵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 还有古筝。他们当初怎么就选择古筝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姚子涵开始痴迷于“帅”,她不再喜爱在视觉上“不帅”的事物。姚子涵参加过学校里的一场音乐会,拿过录像,一比较,她的独奏寒碜了。古筝演奏的效果甚至都不如一把长笛,更不用说萨克斯管和钢琴了。既不颓废,又不牛掰。姚子涵感觉自己猥琐了,上不了台面。 傍晚的风把姚子涵的短发撩起来了,她眯起了眼睛。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是恨。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她姚子涵吃了多少苦啊。吃苦她不怕,只要值。姚子涵最郁闷的地方还在这里:她还不能丢,都学到这个地步了。姚子涵就觉得自己亏,亏大发了。她的人生要是能够从头再来多好啊,她自己做主,她自己设定。现在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明明走岔了,还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飙吧。人生的凄凉莫过于此。姚子涵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老了,凭空给自己的眼角想象出一大堆的鱼尾纹。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她的家过于贫贱了。要是家里头有钱,父母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但是,归根到底,钱的问题永远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父母的眼光和见识。这么一想,姚子涵的自卑涌上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姚子涵的骄傲,骨子里,姚子涵却自卑。同学们都知道,姚子涵的家坐落在师范大学的“大院”里头,听上去很好。可是,再往深处,姚子涵不再开口了——她的父母其实就是远郊的农民。因为师范大学的拆迁、征地和扩建,大姚夫妇摇身一变,由一对青年农民变成师范大学的双职工了。为这事大姚的父亲可没少花银子。 自卑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人可怜自己。姚子涵,著名的“画皮”,百科全书式的巨人,觉得自己可怜了。没意思。特别没意思。她吃尽了苦头,只是为自己的错误人生夯实了一个错误的基础。回不去的。 多亏了这个世上还有一个“爱妃”。“爱妃”和姚子涵在同一个舞蹈班,“妖怪”级的二十一中男生,挺爷们的。可是,舞蹈班的女生偏偏就叫他“爱妃”。姚子涵和“爱妃”谈得来倒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主要还是两个人在处境上的相似。“爱妃”告诉姚子涵,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明一种时空机器,在他的时空机器里,所有的孩子都不是他们父母的,相反,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爹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子涵领略到“国标”的魅力后开始在内心抱怨父母当初的安排,这其实是她开始自我觉醒的表现,她由此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一个错误。 B.“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大姚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看似是对女儿不听劝说的“控诉”,实际上是引以为傲,借此炫耀。 C.作者以“子涵”这一社会上高频出现的名字为主人公命名,意在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自主的现象具有社会普遍性,应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D.小说倒数第3段交代了姚子涵家庭的“真实”情况,一方面提示了姚子涵内心自卑的原因,另一方面反映了姚子涵对大姚世故钻营的厌恶。 8.“画皮”意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义。(6分) 9.“姚子涵”现象十分普遍,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展开余下试题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 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 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 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 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正, 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 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淸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 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 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式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您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思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廖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B. 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C. 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 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15. 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表现了高超的技巧,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阿房宫赋》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对于书坛来说,2019年无疑是“颜真卿年”。2018年底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美国汉学家倪雅梅的《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所引起的讨论在书法界________,2019年1月,由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主办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大展开幕,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书法爱好者的目光。平心而论,如果单纯是一次书法界的展览还并不会引起圈外公众的关注,但围绕展览中的镇馆之宝——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核心展品《祭侄文稿》究竟是否该不该“飘洋过海”借出海外巡展等话题,“颜真卿”似乎成了社会焦点。近年来,围绕一位书法界名人的专题展览所引起的社会轰动效应,记忆中还没有哪一次能够和眼下的颜真卿________。不过对于书法界而言,显然更关注的是颜真卿本身。 颜真卿所生活的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书法杰出代表的颜真卿自然早已________。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书法史在源头处本来是合一的,但隋唐之后两国________,各自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中国的“宋四家”还是日本的“三笔三迹”,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两位宗师级人物的影响。王羲之和颜真卿代表了中国书法史审美范式的两极,王字中宫收紧,而颜字向外扩张。这两种代表两个极端风格,几乎穷尽了中国书法形式美的可能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火如荼 一概而论 家喻户晓 各自为政 B. 如日中天 一概而论 脍炙人口 分门别户 C. 如火如荼 相提并论 家喻户晓 分门别户 D. 如日中天 相提并论 脍炙人口 各自为政 18.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围绕展览中的核心展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祭侄文稿》究竟是否该“飘洋过海”借出海外巡展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