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44 2019-11-02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4]
江苏省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教师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________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________的一天。我是个幸运的人,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能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________?
A.赦免 无与伦比 别具匠心
B.饶恕 无与伦比 别有用心
C.赦免 无可厚非 别具匠心
D.饶恕 无可厚非 别有用心
2.在下面一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西洋画脱胎于希腊雕刻,重视立体的描摹;而雕刻形体之凹凸的显露又凭借光线与阴影。 , 。 。 , , 。
①故西洋油画表现气韵生动易于中国画
②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
③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
④创造幽深淡远的音乐性“谱构”
⑤使光影的明暗跳跃于全幅画面
⑥就于笔墨点线皴擦上见本领
A.③④⑤②⑥① B.②⑤⑥③④①
C.③⑤①②⑥④ D.②④⑤⑥③①
3.情境不同,“月”在古人笔下承载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下列诗句中,不是借“月”抒发“思妇怀人”之情的一项是( )(3分)
A.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B.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C.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有时候,坏情绪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当你发现一件事情不太理想的时候,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怨天尤人,你就会越来越弱;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有了抱怨,就去改变。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智者都会把负面情绪当成积极改变的起点,而不是向生活低头的终点。
A. 我们需要对坏情绪采取一定的措施。
B. 我们要学会去正视坏情绪的利与弊。
C. 我们要把坏情绪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D. 即使有了坏情绪也不用担心和困扰。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浏览完整试题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时大籍民车 籍:登记
B.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 病:困苦
C. 帝遣括往聘 聘:聘请
D. 坐谪均州团练副使 坐:获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沈括就“籍民车”“蜀盐”二事向宋神宗进言陈述利弊,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B. 沈括对国防、军政等有自己的见解,他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都被神宗肯定采纳。
C. 辽使萧禧到汴京,要求以黄嵬山为宋辽分界线,并说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请求他才会回去。
D. 永乐城兵败,沈括因西夏进攻绥德而先去援救,没援救永乐,被朝廷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5分)
(2)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5分)
8.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请分条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9.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5分)
10.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2)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4)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5)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6)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8)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提 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展开余下试题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1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
B.在到处抄家砸东西的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
C. 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D. 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大量地运用短句,语言简洁,不用多余的修饰语,朴实无华,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13. 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6分)
14. 简析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妙处。(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这里雨水充足。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架桥铺路,建造高楼。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B.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
C.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
D.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
16.“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7.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满清帝国愚昧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西方列强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的结论。
B.第4段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C.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B.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但同时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八、作文
21.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答案】A
2.【答案】C
3. 【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 A
7.
市易司担忧蜀地不能禁止私贩井盐,想要把蜀地的私井全部填塞,而用车运送解州的池盐来供给蜀地。(患、实、辇、给、句意各1分)
杨益戒没有办法应对(回答),轻慢地说:“舍不得几里土地,想轻易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吗?” (无以、谩、忍、轻、句意各1分)
8.
①找到过去的文书证据。②让下吏熟背条文应答如流。③不惧威胁据理力争。④坚持立场迫使对方退让。
9. 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2分)
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3分)
10. 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
②漂泊异乡的孤苦;
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2分)
11.略
12. 【答案】A
13.
①他心灵手巧.先后修好了黄花梨的架子、教堂的木风琴、意大利琴,是个手艺出色的木匠。
②他爱动脑,善琢磨.一直想弄清楚黄花梨架子是做什么用的;那些表面看很复杂的琴,经过细心琢磨,他都能明白个中的道理,把琴修好。
③他念旧,珍惜艺术品.对修好的提琴,仍念念不忘;见到干部模样的人时,特意叮嘱保管好;后来发现被当作刷大字报的勺子使用时,非常难过,很是痛心。
14.①提琴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提琴展开的。
②小说多次写到主人公和提琴之间的故事,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
③提琴虽小,却表现出重大主题.通过提琴由被人爱惜到当作勺子用来刷大字报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摧残文化的痛心。
15. 【答案】C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③刻画人物。“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每点2分,意对即可)
16.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 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对即可)
18.[答案] D
[解析] A.因果颠倒。原文第1段说的是“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B.偷换概念。原文第2段是“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而非“四邦”。C.无中生有。原文第3段只是说“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9.[答案] B
[解析] “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错误,这一段看上去是假设,其实还是在复述真实历史,注意第4段与第5段构成转折关系,第4段的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只有少数先进分子才不这么看。
20.[答案] A
[解析] 推断形式过于武断,缺乏逻辑依据,同时也显得条
上一篇:
广东省梅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涟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