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73  2019-10-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3]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秋期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也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3分)
A. 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陶弘景
B. 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民间谚语
C. 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战国扁鹊
D. 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B. 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C. “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D. 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治疗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 《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 《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 《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传统文化深邃与厚重,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展开余下试题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传统艺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就会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这种直播形式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的第一段,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为例,说明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B. 材料一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6.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地间看着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⑤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①段环境描写写出了诺曼底战士墓占地广、坟墓数量多,冷清、肃穆,和平年代少有人来,意在表明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他们,借此抒发对他们的敬意和惋惜之情,引出下方对战争的反思。
B. 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相关的演说,其中“阴影”一词,既用本意,又用比喻义。
C. 结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呼唤的口吻,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D. 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8.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6分)
9.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兴,字功起,蔡州人。少慷慨,多大节,力挽二石弓。至元十年,挟八骑适黄州,谒宋制置陈奕。奕使隶麾下,奇兴相貌,以甥女妻之。从奕出降,世祖命将军以取郡县未下者,平福、建、漳三州,以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十六年,召入朝,侍燕大明殿,悉献江南所得珍宝,世祖曰:“卿何不少留以自奉?”对曰:“臣素贫贱,今幸富贵,皆陛下所赐,何敢隐俘获之物!”帝悦曰:“直臣也。”因奏所部士卒功,乞官之,命自定其秩,颁赏有差。漳州盗数万据高安寨,二年不下。兴命挟束薪蔽身,进至山半,弃薪而退,如是六日,诱其矢石殆尽,朔日夜燃薪焚其栅,遂平之。廿八年,除江西行省左丞,门无私谒。州民李怀继尚任侠,武断乡曲。某日至府有所嘱,兴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诉焉,乃杖而徒之。卅年,世祖欲征爪哇,会爪哇黥使者,诏平章政事史弼帅师征之,兴副之。过七洲洋、历交趾界,造小舟浮海抵爪哇。初,爪哇与邻国葛郎构怨,爪哇王为葛郎王所杀。闻师至,遣使以其国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图迎降求救。进击葛郎兵,大破之。兴还至答哈城,弼既遣使护爪哇王继者返,具入贡礼。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爪哇王继者果杀使以叛,合众而攻,兴等死战,却三百里得登舟。行六十又八日归国。诏治纵爪哇者,弼等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赐金五十。成宗践祚,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同知阿里挟怨告兴不法,召入对,尽得其诬状,阿里伏诛。武宗拜左丞相。卒,年六十九,谥武宣。
(节选自《元史•高兴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A. 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B. 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C. 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D. 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一些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统一天下的君主,也给予此庙号。
B. “朔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代对农历一个月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称谓。如每月初为“晦”,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C. “黥”,又称墨刑,指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也指在人体上刺字或图并涂上颜色文中“黥”与“黥首”“黥面”的“黥”意同。
D. “贡礼”,进贡的礼品。指古代藩属国或少数民族为谋求某种依托与援助而进献给中国皇帝的土产方物,也指臣民向君主呈献的礼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高兴征战有勇有功。投诚后被世祖授为将军一职,攻取福、建、漳三州,升任右副都元帅:历经艰难抵爪哇,受降爪哇后,又大破葛郎国。
B. 高兴耿直受帝喜爱。皇帝在大明殿设宴会招待群臣,当问及何不少留以自奉时,高兴回答皇帝的话使皇帝很是满意,直接称他是耿直之臣。
C. 高兴平叛有谋有术。漳州盜占据高安寨,二年都未平定,高兴连续六日让军士背负薪柴进至半山,点火焚烧山寨栅栏,最终平定了高安寨。
D. 高兴治境执法守法。有州民以威势擅自决断乡里是非,高兴弄清其犯罪事实后施以杖刑并判他徒刑;高兴被告违法,朝廷经查证实为诬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奏所部士卒功,乞官之,命自定其秩,颁赏有差。
(2)诏治纵爪哇者,弼等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赐金五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簪弁:籍,冠簪;弁,礼帽。二者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流露出对好友独行未归的慨叹。
B. 颔联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黑发已变成白发,自己钟情的白云芳草也已经久违。
C. 颈联中诗人四处游玩、与人推杯换盏的生活状态和昔日与林僧静夜长坐形成对比。
D. “昨日”句写诗人听闻李端已到京城,点出写作背景,暗合题中“见赠”二字。
15.诗歌末句对朋友的叮嘱劝告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人的表情和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其中“__________” 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弹奏琵琶的手法。
(3)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意蕴深厚的朦胧美,《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美好事物不常在或美好理想难以实现,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塞罕坝是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它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如今,这里已是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当地,泽被后世,塞军级自然环境江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三代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 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増长的做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塞罕坝自然环境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B. 塞罕坝自然景观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別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C. 塞罕坝自然景观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D. 塞罕坝自然环境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最著名的环京津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标杆
C. 时代呼唤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D. 我们要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1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俯仰之间 薪火相传 任重道远 生生不息
B. 曾几何时 薪火相传 刻不容缓 源源不断
C. 曾几何时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生生不息
D. 俯仰之间 继往开来 刻不容缓 源源不断
20.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80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年,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6个字。(6分)
只会上网而不去读书的人是没文化的。①_____?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_____?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③_____,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3月3日,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我们都是追梦人”系列微纪录片,首日便刷屏全网,截至3月4日凌晨0点,视频全网播放量超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棠湖”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