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01  2019-11-0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1]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2019级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欢乐颂
陈 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虽为小说,却有明丽而不失浪漫的意境美,阳光、诗化,甚至唯美。


展开余下试题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补叙,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致于板滞。
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本篇小说一反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5.通览全文,理解并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6.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3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伴随着习习春风、阵阵书声,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发布了“水秀、山青、城美、人和”四季阅读主题,向全市公众呈现出一幅“春吟水秀、夏览山青、秋咏城美、冬诵人和”的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厚重和包容。
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全民阅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主动融入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紧密围绕继承弘扬“四个文化”,以更加鲜明突出的主题内容,更加亲和人本的组织方式,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让阅读走进京城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印记的守护者、传承者。
记者了解到,流动于大街小巷的书香公交、穿梭于地下的书香地铁、荡漾于京杭大运河上的书香游船等等,各种流动的阅读空间纷纷亮相、精彩纷呈;樊登、吴秀波、李光洁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和城市普通领读者,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现场接力阅读、领读伴读陪读等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公众走近阅读空间、体验阅读乐趣、分享阅读感受。截止今天,全市全城尚读活动直接覆盖人群已经超过500万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
(摘编自《2018北京全民阅读打造爱阅之城》)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发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而2015年,这个数字是4.58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对此,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认为,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
在调查中,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同时,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城镇居民中认为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63.4%,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5.2%,可见农村对此类活动的需求更为旺盛。
(摘编自201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富多彩。
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到底,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
(摘编自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主题鲜明,呈现出一幅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首都的厚重和包容。
B.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近三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这与统计方法有关。
C.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活动收效甚微。
D.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只有让读者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才能建立真正的书香社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官方讲话和记者了解中都可以看出,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贴近百姓生活,公众参与度高。
B.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增长了0.01本,但这已经是很难得的进步。
C.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必要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并且,相对而言,农村比城镇更加需要这类活动。
D.阅读活动代替不了阅读本身,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评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
9.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播字明扬。贞元中与弟炎、起皆有名,并擢进士。以善治狱,御史中丞李汶荐为监察御史。云阳丞源咸季坐赇免,赂有司复得调,播劾解其官。历侍御史。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文诋之。实大怒,表播为三原令,将折之。播受命,趋府谢如礼。邑中豪强犯法,未尝辄贷,岁终课最。实重其才,更荐之,德宗将擢以要近,会母丧解。还,除驾部员外郎。长安令于 奴客与民盗马,吏系民而纵奴。播捕取,均其罚。关中饥,诸镇或闭籴,播以为言,三辅不乏。
李巽领盐铁,奏以副己。擢御史中丞,岁终,改京兆尹。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是时,天下多故,大理议谳,科条丛繁,播悉置格律坐隅,商处重轻,剖决如流,吏不能窜其私。帝讨淮西也,切于馈饷,播引程异自副,异尤通万货盈虚,使驰传江淮,裒财用以给军兴,兵得无乏。帝嘉其功,超拜礼部尚书。
播荐皇甫镈,及镈用事,更忌播,而以异代使。播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穆宗立,逐镈,播求还。长庆初,召为刑部尚书,复领盐铁。时权幸竞进,播专务将迎,居位无所裨益。是时,南方旱歉,人相食,播掊敛不少衰,民皆怨之。然浚七里港以便漕引,后赖其利。
播少孤贫,自刻苦至成立,居官以强济称。天性勤吏职,每视簿领纷积于前,人所不堪者,播反用为乐。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劳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雅善占奏,虽数十事,未尝书于笏。再领盐铁,嗜权利,不复初操。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B.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展开余下试题C.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D.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是帝王年号,在文中用于纪年。古代的纪年方法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和帝王庙号纪年等。
B.“趋”指礼貌性小步快走,表示尊敬。《论语》中有孔子之子伯鱼“趋而过庭”受到孔子诗、礼教诲之事的记载。
C.“课”即考课,是古代的一种官吏考核制度,它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等进行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播早期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弹劾犯有贿赂罪的云阳丞源咸季,要求罢免源咸季的官职;他抓捕并处罚了犯有盗窃罪的长安令的奴仆。
B.王播执法严明,卓有政绩。担任三原令时,邑中豪强犯法,他不予宽宥,年终政绩考核为优秀,以至于和他有矛盾的李实也推荐他。
C.王播勤于吏职,能力突出。面对繁重的任务,别人不堪忍受,他却反以为乐;他精通财物盈虚之理,解决了皇帝讨伐淮西时的粮饷问题。
D.王播受到排挤,作风有变。他受权贵忌恨而离开京城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来回到京城,以奉迎权贵为务;南方发生旱灾时,他依然大肆敛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文诋之。(5分)
(2)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劳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自己沉重的心情;用“独”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求。
D.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则》中“ , ”两句,强调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疑惑不糊涂。
(2)《沁园春 长沙》中过片句是 , 。
(3)《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早在1969年,周恩来总理 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40多年 ,砥砺前行,( )其中,我国已发射风云卫星16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风云卫星 。在有气气象卫星以前,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盲区,那里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而且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 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及变化。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B.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C.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
D.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B.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C.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D.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中国是其中之一。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屋建瓴 披星戴月 功不可没 有口皆碑
B.高屋建瓴 栉风沐雨 劳苦功高 有口皆碑
C.高瞻远瞩 披星戴月 劳苦功高 有耳共睹
D.高瞻远瞩 栉风沐雨 功不可没 有目共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①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读书的人,②__________;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笫二本书”。
2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40字)。(5分)
我们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两大话语系统,这两大话语系统最初是边界明显的:一边是历史文献上的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夏商周王朝;一边是考古学上的前仰韶、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时代。这两大话于系统的合流是在殷墟。为什么是在殷墟?有一个绝对不可逾越的条件就是,当时有可以证明自己族属和王朝归属的文字材料出现,这才可以把这两大话语系统整合,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