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69 2019-11-11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9]
江西省崇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崇义中学2019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月考一语文试题
组卷:肖晓兰 审卷: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D.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浏览完整试题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C.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D.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的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外,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微信等平台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编自2017年4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摘编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2017年4月26日《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因
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
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在不同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能使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D. 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6.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6分)
展开余下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重新做人
[美]欧•亨利
看守来到监狱制鞋工场,吉米•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看守把他领到前楼办公室。典狱长把当天早晨州长签署的赦免状给了吉米。典狱长说:“你明天可以出去啦,以后别砸保险箱了,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第二天,他离开监狱回到自己住处,推开墙壁上的一块暗板取出一只蒙着灰尘的手提箱。那是一套样式俱全,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有钻头、冲孔器、摇钻、螺丝钻、钢撬、钳子和两三件吉米自己设计,并引以为自豪的工具。半个小时后,他换了一套雅致称身的衣服,手里提着那只抹拭干净的箱子。
一星期之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件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只新式防盗保险箱给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的手法,他又恢复营业了。”
一天下午,吉米•瓦伦汀带着他的手提箱搭了邮车来到艾尔摩尔。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街道,在拐角那里打他身边经过,走进一扇挂着“艾尔摩尔银行”招牌的门。吉米•瓦伦汀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仿佛成了另一个人。她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有吉米这种气宇和外表的年轻人在艾尔摩尔是不多见的。
吉米用拉尔夫•迪•斯潘塞的姓名在一家旅店登了记,……一阵突如其来,脱胎换骨的爱情之火把吉米•瓦伦汀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拉尔夫•斯潘塞先生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也得到安娜贝尔的父亲银行家亚当斯的器重,她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们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一天,吉米在他的房间里写了如下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朋友:
下星期三晚九点钟到小石城沙利文家。我已经不干那一行啦。我开了一家很好的店铺。如今我老老实实地过活,两星期后,我将同世上最好的姑娘结婚。她相信我。我非见你不可。工具我送给你并随身带去。
你的老朋友:吉米
吉米发出这封信之后的星期一晚上,本•普赖斯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
第二天早饭后,家里的人浩浩荡荡地一起到商业区银行去——亚当斯先生、安娜贝尔、吉米、安娜贝尔已出嫁的姊姊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九岁。路过吉米住的旅店,吉米上楼到他的房间里去拿上了手提箱。等一会儿将由多尔夫•吉布森赶车送他去沙利文那儿。
艾尔摩尔银行最近安装了一个新的保险库,亚当斯先生得意洋洋地把它的构造解释给斯潘塞先生听,斯潘塞彬彬有礼地听着,但好像不很感兴趣。这时候,本•普赖斯逛了进来。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九岁的梅好奇地把阿加莎关进保险库。老银行家跳上前去,呻唤着说定时锁没有上,暗码也没有对准。阿加莎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库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安娜贝尔转向吉米,她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焦急,但并没有绝望的神色。“你能想些办法吗,拉尔夫——试试看,好吗?”他瞅着她,眼睛里露出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他把手提箱打开,敏捷而井井有条地把那些闪亮古怪的工具摆出来,十分钟后,这打破了他自己的盗窃纪录,他打开钢闩,拉开了门。这一来,拉尔夫•迪•斯潘塞消失了,代替他的是吉米•瓦伦汀。
吉米•瓦伦汀穿好上衣,来到柜台外面,向前门走去。半路上他模模糊糊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喊了一声“拉尔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你认错人了吧,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
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写吉米在监狱制鞋工场勤勤恳恳缝鞋帮,为后文吉米的“重新做人”埋下了伏笔。
B. 文中加点词语“古怪”“柔和”表现了他为下定决心救孩子,不惜冒险暴露身份, 表现了他对未婚妻的爱,也表现了人性中的善的力量。
C. 小说中吉米写给老朋友的一封信,实际上也是吉米与自己过去生活的决裂书。
D. 小说中多次提到保险箱,主要是表现吉米是个善用工具、技巧娴熟的惯偷,为他多次盗窃成功作铺垫。
8.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6分)
9. 试分析小说中本•普赖斯这一人物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户,代表家庭。封户,就是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户分封给有功之士或宗亲。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薨”,称诸侯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胸有韬略。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展开余下试题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
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
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
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5.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要紧密结合,不可偏废。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3) 《荆轲刺秦王》 “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即使斑斑点点,但也历历在目。( )。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火烧圆明园到南京大屠杀,从“东亚病夫”称谓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告示,可谓________、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热爱与仇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中。时至今日,现实中仍有许多________的国民,不远万里代购日本的智能马桶盖,究其原因还是认为外国的商品一定比国货更好用。殊不知备受中国游客青睐的日本市场热销的智能马桶盖实际上产自中国浙江。
________,过去的历史时刻鞭策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莫________,当勿忘国耻,兴我中华,实现民族复兴之大业。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即使斑斑点点,也历历在目。
B.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它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
C.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
D.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它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里、碑文上、史料中,即使斑斑点点,却历历在目。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索、忧伤、悲愤
B.一百多年的记忆沉重而痛苦,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C.一百多年的记忆沉重而痛苦,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索、悲愤和忧伤
D.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忍卒读 崇洋媚外 痛心疾首 数典忘祖
B.不忍卒读 阿谀奉承 痛定思痛 忘恩负义
C.惨不忍睹 崇洋媚外 痛定思痛 数典忘祖
D.惨不忍睹 阿谀奉承 痛心疾首 忘恩负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___________
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事使你感到快乐,有多少事使你感到苦恼,又有多少事使你感到尴尬,而每件事又发生在一瞬间,又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
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崇义中学2019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月考一语文参考答案
1. B 【解析】A项,“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C项,“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说法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D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故选B。
2.D 【解析】D项,“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中“逐层深入”说法错误,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之间不存在逐层深入关系。故选D。
3. D【解析】D项,“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故选D。
4.A 【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5.B 【解析】材料一属于新闻通讯,其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6.①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契机。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到传统生活里去读,来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④创建感情和传统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6分,任意三点给满
上一篇:
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崇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