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拮据/拘泥 蟠桃/幡然悔悟 择菜/择师而教 B. 庸俗/雍容 须臾/阿谀奉承 解惑/解甲归田 C. 谄媚/诬陷巫医/占卦卜筮 经传/千古流传 D. 郯子/啖食 贻误/百战不殆 句读/百读不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 对于现代汉语常用字音的掌握。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项”,题中,A项,分别读jū/jū,pán/fān,zhái/zé;B项,分别读yōng/yōng,yú/yú,jiě/jiě;C项,分 别读chǎn/xiàn,wū/shì,zhuàn/chuán;D项,分别读tán/dàn,yí/dài,dòu/dú。答案为B项。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古之学者必有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现象,A项,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 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 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①“师”,名词,老师;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③“师”,名词,老师;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师”,名词做动词,学 习;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⑧“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⑨“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大王来何操?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来看选项,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属于古汉语中的否定句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即“不知句读,不解疑惑”,翻译为: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判断句式.所以,表原因.受通授,传授.传道受业:传授知道和学问,惑,疑难,全句可译为:老师的是用来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人;B.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带了什么?C.是定语后置句,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D项是被动句,“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不被当时社会风气拘泥。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2.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4.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 为“以一当十”5.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6.“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7.“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浏览完整试题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 ,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 《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C项,“传”指的是人物传记,说法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 不耻相师师:老师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答案】B 【解析】 1题:试题分析:师:学习。.解答此类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句,然后把句子放入原文中,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小题2】下列两组加横线词的含意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 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C. 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D. 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答案】C 【解析】 1题:试题分析:“惑”分别为“疑惑”“糊涂”的意思;“所以”分别“表原因”和“途径”“工具”等。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小题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圣人无常师 【答案】A 【解析】 1题:试题分析:A和例句均为判断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D无特殊句式。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小题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 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