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13 2019-11-15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云南省广南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云南省广南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9月考
高一 语文
考生注意: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8 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 (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浏览完整试题
A.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
B.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C.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D.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C.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D.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D.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母校
凸凹
一所默默无闻、现在已完全消失了的山区学校——九道河中学,是我的母校。
这所学校,地处家乡的瓶口之处,离村落有八里之遥的山路,又没有住宿条件,每天都要往返地走。村里的学童在村里上完小学,畏惧那每天十六里的跋涉,就基本辍学了,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缘于对苦难生活的“仇恨”——已过了播种季节,依然不见雨,铁镐挖在地上,冒起一股热烟。所以,我只能靠苦读、升学,考到山外去。这种自省意识,使我有别于别的学生——收敛浮性,不用督促,埋头学业,便让老师们刮目相看,视我为学习的“种子”,便对我倍加爱护。
班主任老师陈国如,教数学,他叮嘱我一定要用铅笔做作业。起初我不明白,后来方知,他有深刻的用意。作业本发回来,在做错了的习题上,他不打“×”,只是轻轻地划一斜“\”,待改正后,随下次的作业返回时,他都补成了“√”。待一个学期结束,他把我的作业本作为样本在全班传阅,对同学们说,你们看人家是怎么学习的,一丝不苟,从不马虎,始终是对的。这不仅让同学们惭愧,也让我自己惭愧。但是,这种“始终是对的”的赞美,变成了一种心理暗示,让我更加刻苦、更加认真,使自己名副其实地“不错”。
语文老师是一个从市里名牌大学下放来的南方女子,白、矮、丰腴、近视,名字叫安近。她说话娇滴滴的,就压不住课堂的秩序。我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支部书记,订阅着“两报一刊”,随手翻阅,就知道很多山外的事体,词汇量也多于别的同学,以至于觉得课本的内容过于轻浅,夏天上课时,把手掌放在腋窝里,挥动臂膀,打击出惊人锐音,就把同学们的目光吸引过去,搅了她的课局。她把我拽到讲台上罚站,可她转身写板书时,我冲着同学们做鬼脸,并重复在下边时的打击动作,弄出公然的声音。全班笑成一团。她被气得扔下教案,哭着跑出教室。我被校长狠狠地呵斥了一顿,并警告说,你再捣乱,就干脆滚蛋。我怕滚蛋,因为那会断送了我走出大山的愿望,便老老实实地听课。但从此我对安近老师冷脸相对。那天中午,我躲在学校西边的水泥桥下,偷偷地吃我的中午饭。之所以偷偷地吃,是因为我中午的干粮,总是装在饭盒里用网兜提来的掺了榆叶的稀粥,而那时我已经有了很强的虚荣心了。突然就见安近老师走了过来,背着手,笑吟吟的。走到跟前,她把背着的手移到眼前,是两只雪白的馒头。我说,你少来羞辱我。她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你吃得很差,学得很苦,是个好孩子,所以你一调皮,我就伤心。这两只馒头是我特意给你拿来的,你不许拒绝。
第二年,安近老师调走了,我伤心了很大一阵子。接替她的,还是一个女老师。她叫陈瑞颖,大大的双眼皮,身姿婀娜,美得让人不敢凝视。有一次她带我们上劳动课,清理马路边上泥石流遗留下来的堆积。我不喜欢劳动课,铁锨就往空里铲,以节省体力。被她发现,受到批评,就有了火气,故意把锨里的沙石往高处扬,让烟尘迷同学们的眼。陈老师蛾眉一皱,撅下一把荆条,直冲我而来。我赶紧逃跑,她一边追、一边喊道,你必须让我打到,不然我决不会轻饶。荆条打在背上,身体不疼,但心里疼,疼在失去了在同学们面前的傲气。她说,你学习好是不假,但正因为你学习好,才不能放任娇惯,因为热爱劳动的人,才热爱生活。
九道河中学真是小,小到只有两排教室。校长总是坐在校长室门外的破椅子上眯着眼晒太阳,上边来人,他也不冷不热,调他出山,他也不为之所动,对手下的教师也没有清规戒律,任其发挥。但是,却考出了很多学生。
它也没有校训。但是在我心里它是有的:它不仅教知识,也教感情、伦理、道德和如何做人。可惜在教改时它被撤了。但是,它却铭记在我心中,因为它是我的人生之基、人性之源。
(选自2017年2月7日《羊城晚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一开头说母校“默默无闻”,是为了反衬后文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同结尾对母校的赞颂形成强烈对比。
B. 写母校办学条件的艰苦,既突出了“我”对学习的刻苦态度,更突出了母校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C. 文章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安近老师的外貌和说话特点,写出了“我”对这位老师的憎恶和不遵守上课纪律的原因。
D. 文章用学校的“小”同考出学生之多对比,用“没有校训”同是学生人生之基、人性之源对比,给读者较深印象。
5. 文章叙述了四个人物,试从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点。(6分)
展开余下试题
6. 读完本文,你认为“我的母校”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017年5月15日电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5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的主题,就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通过了联合公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
习近平在开幕辞中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各国要对接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互利共赢,明确合作方向,本着伙伴精神,牢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对话化解分歧,协商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我们要密切政策协调,对接发展战略。要把“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成果结合起来,同区域发展规划对接起来,同有关国家提出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要依托项目驱动,在基础设施联通、实体经济合作、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合作、民心相通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有删节)
材料二
下面的统计图反映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地区的贸易情况。
2011-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贸易额统计图
(以上数据摘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
材料三
中新网2017年8月14日电 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获悉,第二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暨首届“一带一路”(东盟)农业投资合作论坛将于9月11日在广西南宁举办。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负责人表示,本次论坛将重点研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成果及经验,以及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据悉,论坛举办同期,主办方将在广西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国际合作展,集中展示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成就、品牌、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和投资项目、物流和冷链运输等。(有删节)
7. 根据“材料二”中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我国与东欧地区的贸易额有所增长。
B.从2011年到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逐年增长。
C. 从2011到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平均值超过4200亿美元。
D.2016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额是我国与东欧地区的贸易额的3倍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届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举行的。论坛将重点研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等内容。
B.“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促进当今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因为它能够开创发展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让各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C. 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虽来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它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实现共同繁荣。
D.“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贸易增长。在2011-2016年六年期间,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贸易额呈总体增长趋势。
9.根据材料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及默写(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
A、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1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12.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5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些:句末语助词。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动一静两幅画面,写出了黄犊吃草时悠闲的神态和乌鸦在林中栖息的景象,宛如天然的图画。
C. 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
展开余下试题
D.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15. 词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
“ , ”
(2)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 ,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3)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题: , 。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 , 。
第Ⅱ卷 (表达题 共78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18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首先,大数据必须是随时随地能调用,并且马上被计算的,而不是储存在磁带、U盘等软件工具中的数据。其次,②_____________。我们上天猫搜索一个商品,数十亿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能称之为“大数据”。最后,大数据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数据的全面性。大数据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与传统数据相比,③_____________,但是,传统数据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某些特殊的领域,传统数据发挥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3分)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事物,便利了不少骑车人,因而彻底解决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但共享单车的任性“泛滥”,也在挤占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最严重问题。对于共享单车,我们乐见其创新带来的便捷,但也需彼此约束,共同维系城市之美,只要完全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就会有显著提升。
①共享单车并不能彻底解决“一公里”难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请以“温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 语文参考答案
1. A(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
2. C(文中说“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
3. D(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原文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4.C.此项错误在于没仔细阅读文本,文本只是说“她说话娇滴滴的,就压不住课堂的秩序”,既未写“我”的憎恶,也说明“我”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原因是老师说话娇滴滴的,压不住课堂秩序。
5. ①班主任陈国如老师:善于鼓励学生,对“我”的“始终是对的”的赞美,使“我”更加刻苦更加认真地学习,从而名副其实地“不错”;善于在学生中培养学习榜样,发现“我”不同于别的学生,能够“不用督促,埋头学习”后,要求“我”一定要用铅笔写作业,以便在学生中树立榜样。②语文老师安近: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尽管被“我”的“搅局”而气跑出教室,但仍能对“我”的生活和学习十分关心,给“偷偷地”吃中午饭的“我”送去白馒头。③语文老师陈瑞颖:爱劳动,不怕脏累带领学生清理泥石流堆积;对学生要求严格,用荆条打掉偷懒的“我”在同学面前的傲气,不放任娇惯学生的缺点。④校长:安于本职工作,不为调动所动;不唯上、不奉承,“不冷不热”地对待“上边来人”;能发挥教师积极性,不用清规戒律束缚教师。
解析:此题出得比较宽泛,答题前必须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组确自己所要分析的两个人物,然后再根据文本对这两个人物所做的各种描写和叙述进行分析。
6. ①一所处于山区的办学条件艰苦的小型中学。学校只有两排教室,不能收纳住校生;②有尽职尽责的关心学生的教师;③虽没有校训,但不仅教知识,也教感情、伦理、道德和如何做人;④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必须抓住题干中“特点”一词,注意文本中有关描叙母校的内容中同其他学校相比的特
上一篇: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二)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广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