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48  2019-11-2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8]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第1次阶段考
语 文 试 卷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下诗歌的“回暖”或“升温”,是人们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当前的种种现象可以证实这种判定。
B.在当代新诗文体形式一直在发展的同时,当代旧体诗词也在迅猛发展,由与之相关的活动不断开展即可见一斑。
C.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以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


浏览完整试题D.当下诗歌回暖升温,有诸多因素促成,如科技发展和新媒体,诗歌和诗人自身,社会大环境,人心变化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用新诗文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证明了诗歌“回暖”或“升温”。
B.文中揭示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是为证明“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的断言。
C.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D.文章中综合分析论述了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原因,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将会持续。
B.作为官方诗歌网站,中国诗歌网以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感,发展诗歌、繁荣诗歌创作,引领网络诗歌发展。
C.对羊羔体诗歌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可取,通过研读羊羔体诗歌会发现其中不少诗作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
D.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当下诗歌气候回暖的重要因素,而且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6分)
奶 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B.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C.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D.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奶奶的辛勤劳动。
5.下列对小说开篇几段有关新稻登场情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
B. 表现了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
C. 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做铺垫。
D.暗示奶奶此时选择走亲戚很不合时宜。
6.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二、 古诗文阅读(50分)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7~10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7.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失其所与,不知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往而不反者


展开余下试题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烛之武退秦师
B、夜缒而出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10.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王来何操?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以其无礼于晋
C、夫晋,何厌之有?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11~14题(19分)
陶澍 ,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 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所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1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5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5分)
(三)诗歌鉴赏,完成15~16题(7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5.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6.诗歌颔联由“黄昏、乱云、急雪、回风”等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1分,共12分)
17(1)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诗句: , 。(《行路难》李白)
(2)《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 。(《次北固山下》王湾)
(3)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 。(《春望》杜甫)
(4)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 。(《游山西村》陆游)
(5) 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6)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 。(《荆轲刺秦王》)
三、 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娘炮”最近成为热词,但是说整个社会男性青年正表现出女性化倾向,实在有些__①。其实,看看我们身边,又有几个是所谓的“娘炮”呢?事实上电影电视中也不乏张扬男性__②__的形象。何况“娘炮”一词本身也显出对女性的不尊重,因为女性也在担当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她们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巨大。为此,说一些男青年尤其是男性青年演员的表现女性化,这其实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事实上也有不少女性受众对于用“娘炮”简单地批评男性女性化现象有不同的意见。(    )。人们提出批评,是觉得一些青年男演员存在问题,认为他们没有表现出__③__的风范,因受商业化的过度影响和控制, __④__,刻意迎合粉丝,往往显得品位不高,缺少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引导缺乏正能量。这些表现其实是一种庸俗化,不能简单归结为女性化。所以,对于诟病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当然,对于这些社会现象表现出忧虑和不满,是值得重视的,社会应高度关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张皇其事 特立独行 堂堂正正 吮痈舐痔
B.张皇其事 严气正性 堂堂正正 枉道事人
C.添油加醋 严气正性 磊磊落落 吮痈舐痔
D.添油加醋 特立独行 磊磊落落 枉道事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展开余下试题A.在当下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
B.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
C.在当下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
D.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于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B.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C.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D.对于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21.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填序号即可)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戏剧性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组【 】
22.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
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
你昏睡时,它呼唤你 ;
你高傲时,它呼唤你 ;
你莽撞时,它呼唤你 ;
你跌倒时,它呼唤你振作。
四、 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秋天是一个绚烂多彩的季节,秋天是沉甸甸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天朗气清的季节。秋天,带给农民的是满足;秋天,带给游客的是喜悦。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天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带给人们的是无穷的遐想……
面对秋天,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 的秋天”或“秋天是 ”为题,写一篇文章,角度自选,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2019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第1次阶段考
语文参考答案
1.选C “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对于诗歌的成见”错,原文是“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
2.选B 文中揭示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并非为证明“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的断言,该断言只是就“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而言,且作者只是认为此断言不无道理。
3.选D “推动和促进了诗歌的复兴”不正确,原文的相关表述为“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B “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
5. D  
6. (1)形象特点:①关爱家人。(1分)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走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2分)②勤劳善良。(1分)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2分)
(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 (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2分)
7、C;8、A;9、A;10、C;
11.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举:兴起,发动。
12.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动词,担任;动词,成为。B项,助词,的;代词,代指沙洲阻水。C项,名词,处所;所字结构,不译。D项,均是介词。
13.C [解析] 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从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以看出这一点。
14. (1)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
(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1)赈:救济。乐岁:丰年。略:大体上。去其弊:避免……的弊端。 (2) 创辑:最先编修。旌表:表彰。以: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 注意补充省略内容。
15.C火是幻景
16.(1)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7(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8.B解析 ①张皇其事:把原来的事情夸大。添油加醋: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第一处,句中是说“说整个社会男性青年正表现出女性化倾向”这一说法过于夸大言辞,应使用“张皇其事”。②严气正性:性格刚直,毫不苟且。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第二处,是说电影电视中也不乏张扬男性刚直性格的形象,句中相对于“娘炮”,应是强调电视电影中这些男性的刚直,应使用“严气正性”。③堂堂正正:a.形容光明正大;b.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磊磊落落:形容胸怀坦荡。第三处,是说一些青年男演员没有表现出威武、光明正大的风范,应使用“堂堂正正”。④枉道事人: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吮痈舐痔:给人嘬痈疽的脓,舔痔疮,比喻不择手段地谄媚巴结。第四处,是说一些青年男演员“因受商业化的过度影响和控制”“刻意迎合粉丝”,这是强调这些男青年取悦于人,应使用“枉道事人”。故答案选B。
19.C解析 本题中,前面说“简单地批评男性女性化现象……”,这是指“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后面说“人们提出批评……”,这是指“批评态度”,故中间的句子应是先说“对性别的简单化的表达”,后说“批评态度”,这就排除A、B两项;“在当下”是谓语“避免”的状语,是修饰“避免”的,是时间状语,故应放在“避免”的前面,这就排除D项。故答案选C。
20.B解析 “对于诟病这些表现”成分残缺,缺少结构助词“的”,这就排除A、D两项;“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不合逻辑,这就排除C项。故答案选B。
21、答案:⑤ ③ ①解析:在选择相应对联时一定找到对联与相应社团的一致点。⑤有表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南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