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19  2019-11-2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9]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一 语文
命题人:毕海虹 张云佳 审题人:崔矿山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行为的产物,但《左传》和《公羊》《谷梁》的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左传》别具一格。


浏览完整试题B. 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 《国语》在叙骊姬之难时,角度较为单一,不及《左传》视角覆盖诸多领域、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示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
D. 《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其他两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B. 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 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
D. 文章论述“传”的生成和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同样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 《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 《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 “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中国游客的足迹覆盖了157个国家,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更多小众的冷门国家正在被中国游客发现和喜欢。
目前,中国出境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的趋势。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疗养休闲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日益受中国游客所青睐。购物内容趋向日常用品,消费行为向理性转变。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团队游,半自助、自助游等出游方式都受到中国游客的广泛欢迎。其中,半自助的优点是既自由,又省心;自助游则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自由、主动、诗意,利用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却又不受商业的束缚。
现在,中国游客已普遍利用智能手机使用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租车、移动wifi等服务,使得出境游像国内游一样,越来越便利。
境外支付方式的升级也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带来了更多便利。以中国银联为例,目前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境外超过2300万商户和164万台ATM机。而手机支付使境外消费更加便捷。目前,中国游客可以在全球40个国家使用支付宝移动支付。
(摘编自《中国人:出境游很轻松》)
材料二:

(摘编自《旅游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倡议、“旅游年”的推动下,旅游合作更加紧密,跨越国境的旅行越来越便利。走出国门旅游,去别人的城市住上几天,换一种生活方式。游客越来越强调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体验,目的地则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中国游客就是行走的中国名片,丰富着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的认识。中国正在加快出境旅游市场的成熟,以期获得更高的利益。随着相关出境政策不断改进和松动,有了坚实的国家经济和政治基础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参与协作,相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中国出境行业黄金增长周期大方向不变,随着不利因素的渐消,国人出境旅游的需求依然潜力巨大:中国目前持有护照人口为1.2亿,占总人口比例仅8.5%,远低于美国39%和日本24%的护照持有率,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才刚刚起步。
(摘编自《中国出境游发展前景》
材料四:
第三十八届世界旅游交易会日前在伦敦举行。在今年的世界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出境游市场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消费能力逐步上升,许多国外的旅游部门、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都希望了解中国游客出境游趋势的最新动态,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以“80后”“90后”为主力,他们通过网络在线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成为常态,同时中国出境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以及旅游内容的个性化。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也迅速提升,中国游客拉动了许多地区的消费和就业,同时也展现出较强的消费引导力。由于不少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的旅游内容,一些旅游机构也在“绞尽脑汁”出新出彩,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如今,各国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纷纷设置中文旅游网站、餐厅提供中文菜单、酒店客房提供中文电视台、车站设置中文标识、景点提供中文导游等服务。随着家庭亲子、自由行客人的明显增多,当地向导成为出境游的“网红”,他们主要提供陪游讲解、包车接送、特色体验等服务。如何在细微之处做出改变,让更多中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是诸多境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正在努力改善的方面。
(摘编自强薇《中国出境游需求市场影响力渐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现行数据分析,目前参与出境旅游的人中,“80后”“90后”是主力军,他们大都采用网络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的方式。
B.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数逐年上升,2017年就将近二千八百万人次。
C. 出境旅游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自助游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欢迎,因为它让游客感觉到自由、主动、诗意,不受商业的束缚。
D. 近年来,出境旅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趋势,中国人不再热衷前往一些传统热门目的地,而是开始青睐一些冷门的小国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智能手机在现在的出境旅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移动wifi等服务。
B. 从图表看,“四大航”国际线增速并不均衡,2014年快速上升,2015、2016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从2017年全年来看,增速呈现上升势头。


展开余下试题C. 中国持有护照的人数为1.2亿,远低于美国、日本,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的提升,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将越来越多。
D. 现在不少的中国出境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旅游内容,于是一些旅游机构想方设法,为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当下中国人出境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 湖
巴 金
还是在四月,我又来到西湖,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还有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人际,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每天几次靠着栏杆朝苏堤望去,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我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欢西湖。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一九三〇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后来我又在四川作家觉奴的长篇小说《松岗小史》中读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纵身捉知了的文字,仿佛身历其境。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苍水、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不是鬼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来时,是一个作家,今天我还是作家,可见我的变化不大。西湖的变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坟,少了些庙,多了些高楼……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过大变化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后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后墓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了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苍水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一首《入武林》,前四句是“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
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
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以写西湖自然风光起笔,继而写到西湖人文景观,饱含着对西湖的偏爱与忧思。作者偏爱西湖,尤其对他崇敬的伟大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
B. 写到秋瑾的“风雨亭”,以“也不见了”“又都消失了”“深思苦想”“等待”“奇迹出现了”“终于”等词语,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我”的忧心、焦虑、不解、苦闷与喜悦等心理。
C. “她的确给山湖增添了光彩”,暗合古人“青山有幸埋忠骨”之意。“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看似戏谑,其实充满讽刺,表达了既痛恨又无奈的心理。
D. 本文在清丽委婉的语言中包含深沉情感。结尾段的“看来”一词有万钧之力,其意图是对上文所述的历史变迁进行总结。
8、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引用张苍水诗的作用。(6分)
9、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即能够关注社会生活,反思历史。结合文章,从追述历史、反思现实的角度谈谈作品如何表现出作者的“良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③稾(gǎo):禾苗,或者指禾秆的嫩头。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B.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C.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D.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鸿门宴》中左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将军下面的属官,执掌军政。
B.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C. 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黥刑又名墨刑、黵刑,上古的五刑之一,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
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共135篇。《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 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 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 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旨在表现“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三四句描述时景,再写想象之景,最后直抒怀古情思。
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诗“ , ”就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生活的回忆,其实两者都是借写游泳以言志。
(2)《荆轲刺秦王》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 。
(3)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 , 两句,巧妙地写出了康河畔柳树的色彩美和姿态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青山倚碧海,朋自远方来。6月的青岛,花木葱茏,生机勃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黄海之滨,共商合作大计。6月10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家领袖主持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范围会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 ;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 ;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 ,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领袖在讲话中宣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到建设中国一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从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到中方为各方培训数千名人员,中国贡献为上合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领袖 的判断,务实亲和的倡议,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同。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更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
B.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更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
C.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中国的行动力更被见证
D.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中国的思想力更被见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人心所向 众望所归 东山再起 登高望远
B. 人心向背 大势所趋 东山再起 居高临下
C. 人心所向 大势所趋 沉渣泛起 登高望远
D. 人心向背 众望所归 沉渣泛起 居高临下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B. 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C. 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D. 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这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现今时代,做一个中国人, ,而爱国意识有一定的思想基础,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实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