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97 2019-12-17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7]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出题人:冯雪 审题人: 王风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材料一
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冥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摘编自李方莉《陶瓷背后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1994年英美日三国瓷器进口来源及数量
(摘编自黎云常《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
材料三
传统是景德镇的历史辉煌,也是历史留给景德镇的宝贵财富。如何通过传统,又怎么样跳出传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重大变奏。景德镇陶瓷文化必须立足现代社会的土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在现代的重构不是彻底重建一种全新文化,不是完全移植外来文化,它只能是植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并体现现代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陶瓷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传统创作文化理念、陶瓷器物中的人文精神、制度文化、独特工艺、民族文化需要好好继承。景德镇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景德镇悠久的艺术传承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品牌战,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以审美的意识发掘文化遗产,总结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美的规律,找寻陶瓷器物中的灵魂,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
(摘编自李兴华胡菁惠《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
材料四
马鞍岭是藏于景德镇莽莽群山中的普通村落之一。这里自唐末五代就出产优质瓷土,丰富的瓷土资源和充足的山水资源,为瓷土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被外界称之为“瓷之源”。
浏览完整试题
从去年开始,当地政府把马鞍岭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示范点,将其打造成一个集陶瓷文化、休闲旅居、创客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对马鞍岭村的民居、道路、管网、水系等进行改造优化,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观。
周末和节假日客流如织,游客纷纷来此感受陶瓷文创旅游的浓郁氛围,瓷器和陶瓷文化已成为扶贫新利器。
(摘编自新浪网2018年6月《瓷器成为扶贫新利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不仅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也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
间,后期更多的被使用于日常生活。
B.瓷器在逐渐的演变过程中,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其背后蕴
藏的中国文化,比其他国家的贵族文化先进。
C.景德镇陶瓷文化只有根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并体现现代文化精神,融合传
统和现代,才能获得在现代的重构。
D.马鞍岭从唐末五代就出产优质瓷土,被外界称为“瓷之源”,如今基础设施得到
改造优化,这里成了文创旅游景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瓷器的选择和使用,有一个从喜爱外在质地到选择内在价值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中国人对瓷器接近自然本质的认同。
B.中国瓷器身上带有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文化礼仪底蕴,却并未因此给1994年的中国陶瓷出口带来优势。
C.瓷器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辉煌的过去,但是如果过度固守传统,会削弱中国瓷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瓷器发展必须求变。
D.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只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创造出精美的产品,这样景德镇陶瓷就能走向世界。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中国瓷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并请为中国瓷器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5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
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展开余下试题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5.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6.“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2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僖公三十年》)
7.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3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边远。)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缺,损害。)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是寡人之过也
C.且贰于楚也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10-13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方逢时,字行之,嘉鱼人。嘉靖二十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再徙宁津、曲周。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广东、江西盗起,擢逢时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已而程乡贼平,移巡惠州。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伏兵却之。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机不可失也。”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俺答部下五奴柱曰:“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五奴柱白俺答,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俺答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而全方从臾用兵,俺答又惑之,令其子辛爱将二万骑入弘赐堡,兄子永邵卜趋威远堡,自率众犯平虏城。逢时曰:“此必赵全谋也。”全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逢时以示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及战,又不利,乃引退。辛爱犹未知,奄至大同。逢时使人持把汉箭示之曰:“吾已与而父约,以报汝。”辛爱执箭泣曰:“此吾弟铁背台吉故物也,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乃遣部下哑都善入见。逢时晓以大义,犒而遣之。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辛爱大惭。逢时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甫拜命,以忧归。后崇古入理京营,神宗问谁可代者,大学士张居正以逢时对。寻代崇古为尚书,署吏部事。以平两广功,进少保。累疏致仕归,御书“尽忠”字赐之。二十四年卒。
(选自《明史•方逢时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B.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C.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D.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B.知县,文中指一县的长官。 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C.工部,官署名,我国古代六部之一 ,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D.忧,父母的丧事。我国古代,父母去世时,官员通常要停职回家守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逢时擢升军职,平定盗贼。广东、江西盗贼蜂起,他被朝廷擢升为广东兵备
副使,和参将俞大猷镇守在那里;在程乡盗贼平定后,他调任惠州巡抚。
B.方逢时当机立断,抓住时机。隆庆四年冬天,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前来投降,方逢时告诉总督王崇古机不可失,派遣中军康纶率领人马前往接受投降。
C.方逢时利用计谋,巧退敌兵。叛徒赵全怂恿俺答发兵,俺答被迷惑,举兵侵犯, 方逢时就把赵全曾经给他的信给俺答,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
D.方逢时尽忠国事,得到褒扬。因为平定两广的功劳,方逢时升任为少保;他多 次上疏,要求退休回去,于是皇帝写下了“尽忠”两字赐给他,以示褒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5分)
(2)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5分)
三、诗歌阅读(24分)
(一)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4.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15.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
理由。(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7小题,15分,每空1分)
⑴《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⑵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⑶《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
⑷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
⑸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 ?
⑹《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展开余下试题
⑺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
它、正视它的句子: , , 。
第Ⅱ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目前我国要真正 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2017年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联合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定对策。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和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 ,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59年了,而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的太阳风暴也是近30年前的事了,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 )。反之,如果我们不知道相关知识,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 。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行之有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措手不及
B.卓有成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措手不及
C.行之有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手足无措
D.卓有成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手足无措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声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D.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
容,其中有四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家父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更正:(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中学一名高一新生升入高中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在一个新环境中感觉与同学很难相处,导致自己情绪有些失落。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美的表现:外观精美,接近玉的质感;接近自然的本质,极具文化内涵和文化传统;工艺独特,瓷品优质。建议:加强文化建设,让瓷器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拓展海外市场,增加瓷器出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或:要在瓷器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大打瓷器文化品牌战,打造出外观精美、具有文化内涵的,拥有独特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形成以瓷器和陶瓷文化为中心的产业链,让瓷器成为扶贫新利器。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B项,原文说瓷器“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并非“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只是比同期欧洲的贵族文化先进。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D项,“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化,景德镇瓷器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外形精美,还要具有文化内涵,将自己的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材料三阐述的正是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因此答题区间在材料三;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本题据“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植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可总结出“美的表现:外观精美,接近玉的质感;接近自然的本质,极具文化内涵和文化传统;工艺独特,瓷品优质。”据“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总结出“加强文化建设,让瓷器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据材料二可总结出“拓展海外市场,增加瓷器出口”;据材料三“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可总结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据“大打文化品牌战,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可总结出“大打瓷器文化品牌战,打造出外观精美、具有文化内涵的,拥有独特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据“将其打造成一个集陶瓷文化、休闲旅居、创客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瓷器和陶瓷文化已成为扶贫新利器”可总结出“形成以瓷器和
上一篇:
新疆昌吉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吉林省长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