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乙】 A. 诗以“僵卧孤村”四字开篇,写出老迈的诗人回乡后凄凉的状况,与甲图中诗人形象吻合。 B. 乙图中诗人双目微闭,表情闲适自得,这种状态正是诗人隐居山村“不自哀”的表现。 C. 乙图中诗人躺在古松之下,手握书卷,不符合“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情境。 D. 甲图中诗人斜卧于床榻,梦中不忘为大宋率兵征战,这与“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境吻合。 (五)少年正是读书时,“好书推荐”是文学社最受欢迎的活动。阅读材料,完成10~11题。 (共5分) 好书推荐一:《论语》 主题:《论语》之人生智慧 10.作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也常常给我们带来启迪。小智同学总是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阿亮同学经常把时间花费在刷微信和打游戏上;萌萌同学不喜欢梳理旧知识,觉得缺乏新鲜感。同学们想用《论语》激励他们。请参照右侧示例,为阿亮和萌萌从下列语录中各选一章,用正楷字抄写在书签上。(2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好书推荐二:《朝花夕拾》 主题:童年之鲁迅 11.下面是某同学对童年鲁迅的认识,请根据下列文段内容将其补充完整。(3分) 原来,童年的鲁迅是 ① 的,因为 ② 。和我们一样,他也有难忘的童年。《朝花夕拾》中那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是他人生亮丽的底色。 【文段一】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五猖会》) 【文段二】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段三】(《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阿长与<山海经>》) 三、文言文阅读(共7分) 阅读文段,完成12-14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过中不至 人迹罕至 B. 尊君在不 不耻下问 C. 下车引之 穿针引线 D. 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13.依据全文,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自己离开。 B.和我相约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C.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自己离开。 D.期待与我同行,竟然丢下我先去了那里。 1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有读者认为元方的言行是方正的,也有人认为元方不够方正。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冰的糕》,完成第15~19题。(共13分) 冰的糕 ①三十年前的夏天比现在安静很多。听不到车流的喧嚣,也听不到来自各种电子设备的混杂交响。大部分时间,只有蝉鸣此起彼伏。习惯后,蝉鸣也会被耳朵自动屏蔽掉,世界安静得像一个热乎乎的大蛋壳,就连自言自语,都如同回声。 ②但是,有一种声音,每当响起,都让我兴奋无比。“冰糕——冰糕!”每一个字都挑拨着我幼小的心。 ③我嗷一下就从院子里蹿出来了,直奔声源而去。[A]与此同时,邻居的孩子也和我一样,奋不顾身,像一根根大头针,冲向磁喇叭。卖冰糕的推着一辆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个白色的木箱子,上面盖着一层棉被。我迅速递过一枚二分的硬币,把手伸进盖着冰糕的棉被里。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胳膊体会到的那种彻骨凉爽,太难忘了。 ④那时的我练就了速吃冰糕的绝活,能迅速吞下一支冰糕,趁卖冰糕的人还没走,赶紧再要一支,细细地品味。这也属于吃冰糕的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咬着吃,一种是漱着吃。咬着吃过瘾,一口一嘴冰,但大都不舍得这么快吃完。漱着吃就是放嘴里慢慢地化,化一点,吃一点,吃到最后,只剩一根竹签,还要再从头漱到尾,直到感觉竹签上已经没有一丝凉、一点甜,才会扔掉。 ⑤上小学时,买冰糕就更方便了,学校门口的小贩,整个夏天都在卖冰糕,兜里实在没钱,还可以赊。我从没赊过冰糕,不过,无师自通,找到了一个不花钱也能吃到冰糕的办法:课间休息时去校门口转悠,看到认识的同学买冰糕,迎面走上去,厚着脸皮,咬上一口。 ⑥这个办法非我首创,且已在我校蔚然成风。最初源于客气,一个同学买了冰糕,抬手让一下别的同学。后来发展到只要看到有一个同学买冰糕,就纷纷过去咬。[B]这个咬上面,那个咬下面,三五口就把一个雪糕从美国咬成日本。那时还没有学近代史,不知道列强瓜分中国也差不多,上面一口咬下蒙古,左边一口海参崴没了,香港和澳门,也就是下面滴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