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04  2020-01-20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4]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秋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绵城市是我国现如今积极推广的可以充分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新型建设模式。所谓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城市就像海绵,在雨季时对雨水进行吸收,在旱季时放出水源,对城市的温度和湿度加以调节,让城市充分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应对城市旱涝灾害。海绵城市将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释放、利用有效结合,以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目的。
在过去的城市管理模式中,雨水会流入下水道,导致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城市在旱季时面临用水短缺的困扰,在雨季时存在道路积水的问题。而海绵城市则有效利用了城市江河湖泊与绿地植被甚至是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对雨水进行吸收,能充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能缓解旱涝问题,减轻城市污染,加快城市化进程。
海绵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城市湿地,城市湿地是城市的净化器,能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并保护城市生态平衡。城市湿地指的是城市中人工形成或天然形成的浅水地带,如沼泽等,湿地、海洋、森林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都建有人工湖,其具有净化环境与蓄水排水的作用。其次,是绿地广场,它是专门用来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丰富的植被,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战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此外,还能涵养水源,实现生态循环。再次,是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必须要有良好的渗水性,要有利于雨水的排泄,防止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要完善下水道系统,保证井盖牢固安全,用透水透气的材料来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最后,是城市地块内部。
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首先,建构下沉式绿地结枃。很多城市的绿地设计项目结构都比道路路面要高,这些绿地设计项目结构应用条石分割绿化带和道路,这种管理结构与绿化管理模式对雨水的流动与利用非常不利。新型绿化海绵城市结构采用下沉式绿地结构来有效控制并集中管理调蓄容积,达到蓄水和净水的目标,借助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集中处理,保证管控要求和管理维度的贴合度。其次,建构绿色屋顶项目。绿色环保屋顶的社会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需求有效分析其荷载情况,从而对基质基本深度进行初步判断,保证屋顶结构能够实现最优化。此外,采用屋顶项目绿化措施,能实现城市园林绿化产业创新观念与模式的优化。最后,建构园林绿化草沟。对地表沟渠内的绿色植被系统进行升级处理,有效建构排水系统,以保证雨季水源的有效收集,提高其涵养与净化水源的能力,保证城市有效排水。
建立海绵城市系统,要充分融入新型城市理念,顺应保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趋势;还要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加以利用,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
(摘编自李春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等问题探讨》)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海绵城市被积极推广是因为它较过去的城市模式能充分解决我国城市的雨洪问题。
B. 城市湿地是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净化环境与蓄水排水的作用,是城市的净化器。
C. 我国通过绿色屋顶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产业创新观念与模式的优化。
D.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它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城市旱涝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分析了海绵城市的概念与作用,并表明了它现如今在我国被积极推广。
B. 文章第二段将过去的城市管理模式与海绵城市进行对比,凸显了海绵城市的优势。
C. 文章第三段详细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对海绵城市的进一步认知。
D. 海绵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相关技术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立海绵城市系统的关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海绵城市能够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B. 过去的城市管理模式没有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吸收、利用,因此很难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
C. 透水透气的城市道路有利于雨水排泄,这是城市道路对城市湿地和绿地广场的有效补充。
D. 建设海绵城市既能顺应保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趋势,又能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t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入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删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A.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6.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 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 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 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 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 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 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撒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 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 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看似闲笔,实则是为了突出孔子及其弟子艰难求索而不知 疲倦的激情。
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为题,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 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 孔子乘坐的木车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D. 在作者看来,孔子是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集中表现为承载渊博思想的《论语》和颠簸却不断前行的木车。
8.阅读全文,解释划线句子“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在文中的含意。(6分)
9.文章怀想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用意何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构兵,诏成以兵五万压其境,琛等就擒。于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县,遂设贵州布政司。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赠夏国公,谥武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B.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C.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展开余下试题D.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砑语的植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布政司,明淸两代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长官为布政使,掌営全国的民政、田陚、户籍。
B. 世子,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奴隶社会还可称为太了、但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再称“太子”了。
C. 世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 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明清定溢属礼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顾成孔武有力,忠勇可嘉。他身材魁伟,臂力过人,善于骑马使槊。攻打镇江时,与十名勇士转战被捉,但他最终逃脱而归。
B. 顾成审时度势,受到燕王赏识。顾成讨伐燕王被俘却被释放,并被邀请辅助世子留守北平。北平被围之时,城中防御、调度都听从于顾成。
C. 顾成镇守贵州,政绩卓著。他善于用兵,恩威并用,屡次平定诸蛮叛乱,以至当地人还为他建立生祠来祭祀。
D. 顾成性情忠诚,谨慎从事。他在贵州时常出谋划策,但始终不肯统兵,赏赐兵器也不接受。后来受命辅佐太子监国,他婉言谢绝。
13.把下面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14-15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 此诗前六句全为描写夜晚景物,把月亮升起后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
C.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空间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D.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
E.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但这首诗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形成了迥乎不同的风格特色。
15.请简析题目中“倦”的含义以及诗歌藉此表达的诗人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出老百姓在暴政下“噤若寒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同样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人晏殊在《浣溪沙》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世间的美好不只是凋衰,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流行病学家发现,在亚洲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到欧洲的过程中,______①___ 。例如,来往两地的野鸭可以携带极具危险性的H5N1病毒。为研究这一传播途径,维克尔斯基和马普禽类研究所给捕获到的候鸟安装了行程定位装置。这种设备是微型的,______②______ ,也可以记录心率等身体数据:它们会在何处逗留,飞往何处:哪些情况会让它们紧张等。科学家们将通过特定的软件处理这些监测到的信息,通过分析信息掌握其迁徙规律,在探讨规律的同时进行病毒防控,_______ ③_______ ,而跨种传播机制的研究对禽流感的防治尤为重要。
21.下面两句话的推理都有问题,请分别指出两句的问题并填写在横线上。(5分)
①这台机器的每个部件都很轻,因此,整部机器都很轻。
②小明答应小光一起吃午饭,小明应该信守诺言。因此,小明不应该去救助遇难者。
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他人评判,这正是产生怀疑和不安的根源。 (米兰•昆德拉)
②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拉斯)
③公众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最终会期望媒体替他们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 (布热津斯)
④真理不是靠喝彩造出来的,是非不是靠投票决定的。 (卡莱尔)
⑤人人都希望真理在自己一边,但并不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在真理一边。 (沃特利)
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知识的壁垒看起来那么的薄;这也是一个最困惑的时代,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 (喜马拉雅FM公开信)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宜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