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16  2020-01-21
标签:苏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6]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8分,选择题每道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寥廓(liáo) 炽烈(zhì) 黏合(nián) 无动于衷(zhōng)
B.驽马(nŭ) 蕴藉(jí) 驯服(xùn) 相形见绌(chù)
C.贫瘠(jí) 按捺(nà) 丰腴(yú) 曝背谈天(pù)
D.恣意(zì) 正月(zhèng) 戕害(qiāng) 残羹剩饭(gēn)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幻象。
B.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鬼的城堡,没有绿得能溶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C.真的有一根栓牛的木桩?它的横叉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D.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含,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甲】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乙】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丙】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 B.捡 C.以此类推 D.积凑
4.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要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就真正拥有故乡,就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B.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
C.虽然短期内网约车的“补贴大战”可能不会大规模出现,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多家新平台的加入,各方之间各种形式的竞争总是在所难免。
D.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穿过一道道山,翻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破荆州,下江陵
B.卧而梦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舞幽壑之潜蛟 苍茫暮色,自远而至
D.穷山之高而止 箕踞而遨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边界
C.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赏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快,引申为洪亮
8.对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不必贤于弟子
A.客有吹洞箫者 B..渺渺兮予怀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审美移情”的三种情形。(不超过12字)(4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说的都是“情”和“景”的关系,而“雁”意象群的发掘,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写景 ( 物 ) ”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 ( 言志 ) ”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写景 ( 物 ) 与抒情 ( 言志 ) 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审美移情”的情形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审美移情”的情形指的是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说“孝”
许天笑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0.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
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C.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12.综观全文,说说“孝”为什么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奉为百善之首。(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 辉
⑴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⑵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展开余下试题⑶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⑷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⑸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⑹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⑺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⑻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像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⑼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⑽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⑾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⑿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⒀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3.“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中想到了村庄的哪些情景?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1)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
(2)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
15.文章中作者一再提到“月亮”这一意象,有何作用?(4分)
16.文章开头说“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而结尾又说“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7—19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甲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沿着) B.余怜而售之(卖)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聚集收缩) D. 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悠悠乎与灏气俱 是其果有遭乎
B.故为之文以志 若牛马之饮于溪
C.则施施而行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D.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
19.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无目的性、散漫放任的。尽管这种游览也有乐,但实则苦中作乐。


展开余下试题 B.《始得西山宴游记》采用衬托手法,用游其他山水的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开始那一大段文字,被用来衬托游西山时物我合一的心境,含蓄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C.《钴鉧潭西小丘记》第一段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多”,运用了拟人、比较的手法。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情态,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D.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巧具匠心,揭示主旨:感慨奇美的小丘被弃置在南荒连岁不售的命运,由物及己,联想到自己的被弃,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也包含着一种期待,表达了祈盼重新获用的渴望。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21.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分)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22.整首诗是以 为线索来写的,全诗由黄昏最后写到 。(2分)
2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4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0.5分)
(1)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4)鱼翔浅底,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6)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中的段子、朋友圈中的评论、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公众号上的推送……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有人说,丰富的信息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有人说,信息太多,导致人们时间不够用;也有人说:信息过载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面对陌生的事物都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因此不必纠结;还有人说------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 ②立意自定 ③标题自拟
语文答案
1选C. A.炽(chì) 烈B.驽(nú)马 慰藉(jiè)D.正月(zhēng)残羹(gēnɡ)
冷炙2.选A B.奇诡、融化 C.拴牛 横杈 D.内涵
3.选B.应该是“拣” ,有挑选之意 4.选A.“我的北平”加引号着重指出 5.C(A.关联词误用,“只要…… 就……就……”改为“只有……才……才……”。B.中途易辙,将“在”移至句首。D.动宾搭配不当,“翻过一道道山”与“穿过一片片戈壁滩”)
6.选B.名作动 A.名作状/名作动 C.使动/形作名 D.形作动/名作状
7.选C.交会 8.选D.状后 A.定后 B.主谓倒装 C.宾前
9. 偏重景,偏重情,情景互生(意同即可)(写对一个给1分,两个3分,三个满分)
10. C (C项对应的原文“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从文中看“孝”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与“‘孝’成为百善之首”同属结果而非原因。而选项“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把“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作为原因,因果倒置。)
11. B (B项无中生有,“有了差距”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且强加因果,由原文第四段可知,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
12.①人懂得群体合作,为了群体的共存,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②中国人有关注现实世界的传统,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一出生就处于与父母的代际关系中,人类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就从与父母的关系开始,这就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13、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冬天里鸟儿幸福的生活;村庄夜晚的树林和蓝月亮;离家的那年春天和妈妈告别的情景。(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4、(1)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里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2分)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1分)
(2)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夜色中的村庄的静谧和柔情,有着一种自然诗意之美。(2分)
15、(1)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2) 故乡村庄的月亮是纯洁心灵的象征;(1分)(3) 既借此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又表达了对自我纯洁灵魂失落的痛苦。(2分)
16、不矛盾。前一句表明村庄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作者会常常想起她。(2分)后一句中,“烫手”一词巧妙使用了移觉的修辞(或:化抽象为具体可感)表现出作者对村庄的复杂感情,自己远离了村庄,不能回归,但精神上又深深依恋,所以深感痛苦。(2分)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形成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依恋、思念和不能回归的痛苦。(2分)
17、选B 解释为“买” 18、选C A形容词词尾/吗B代词,这/取独 D.表修饰的连词/凭借
19、选C,着重写石形状之多,运用比拟手法
20.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21、(1)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4分,“悠悠乎、俱、洋洋乎、穷”为得分点)
(2)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4分,“今、弃、陋、连岁”为得分点)
22.时间 深夜 (2分,一空1分)
23.(4分)本诗刻画了一个羁旅在外、孤单寂寞、夜不能寐、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题目中的“宿”“旅馆”表明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游子身份;“寒林残日”,乌鸦归巢,再加上明灭的油灯营造出的冷清气氛,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从“假寐”到“卧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心情纷乱惆怅;“疲马” “残刍”表现马非常疲倦,这也表现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奔波劳累(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形象,分析出1点得1分,分析不足酌情扣分。)
24.名句默写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25.作文
这是一则现象评述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信
标签:苏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东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