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988  2020-01-2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88]
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一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南充市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以博学才高著称的杨慎著有《升庵诗话》一书,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神品是诗歌品鉴的最高等级,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由此开启明代诗家对此诗的热烈关注,“前七子”之首李攀龙编选《古今诗删》录之,并标举为唐人七绝的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曰:“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诗人感叹征人离乡万里不得回还之苦,并通过古今对比侧面婉讽将军无能,自然是明白可解的。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杨慎《升庵诗话》云:“‘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杨慎虽知此句“用意深”,却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将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从字面意思加以解释,穿凿附会,难以服人,李攀龙击节赞赏的便是“秦时明月”四字,但未能说清缘由,反对者因此不服。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七绝第一的评议,“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昔人问《三百篇》何句最佳?及《十九首》何句最佳?盖亦兴到之言,其称某句佳者,各就其意志所感,非以尽全诗也。李于鳞乃于此为唐七绝压卷,固矣哉!无论其品第当否何如?”另一方面,又强调“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所谓“说不出”“可思可见”,即指意旨丰富、含蓄蕴藉,与王世贞所言“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可谓异曲同工。
直到万历时期唐汝询评解《唐诗解》,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解云:“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亦籍此诗彰显出来。
明人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深刻影响清人的唐诗评选,沈德潜《说诗晬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秒,……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诗学批评态度,这也是中国诗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争议,始终围绕着七绝第一的话题,最后是否第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诗话和选本的论争中,破除此诗“不可解”的疑惑,由无解而可解,真正读懂了这首唐诗。由此亦可见,对于唐诗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前人留下的文学经典,仍然在等待有心之人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世贞起初不信服李攀龙关于《出塞行》(其一)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一番体悟后才认同。
B.杨慎虽知道“秦时明月”的奥妙,但未解释缘由,因此奉该诗为“神品”难以服人。
C.沈德潜梳理了“秦时明月”的争议,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体现了兼容并蓄的诗评态度。
D.历代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的意义不在于谁是第一,而是在于解开“不可解”的疑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杨慎“此诗可入神品”和李攀龙的“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开篇,引起下文。
B.钟惺引《三百篇》及《十九首》的例子,意在质疑“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C.论证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列举了历代诗评者对“秦时明月的分析和论证。
D.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秦时明月”的奥妙,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昌龄的七绝《出塞》(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广为传诵,但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B.因为早期没人看出“秦时明月”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所以得出“无解,不可解”之语。
C.清人沈德潜的观点和前人不同,沈德潜对“秦时明月”诗句的评价最准确、最全面,是集大成者。
D.唐人“七绝第一”争议的意义在于如何真正地去读懂一首诗,并进一步发掘前人文学经典的奥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喜欢《西游记》
钱之俊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钱钟书对《西游记》情有独钟。有一次,他主动对人说:“我不喜欢《红楼梦》。我也不喜欢《三国演义》。我喜欢《西游记》),喜欢《儒林外史》。”(刘世德《回忆》)
他读《西游记》十几遍,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管锥编》中的引用就达50多处,他给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书中妙语,平时看到什么有违原著意思的地方也会及时指摘。
上世纪50年代,他翻译《毛选》,发现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牛魔王肚里去了,觉得不对。他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未钻入牛魔王腹中”。胡乔木从全国各地调来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查看,结果当然是钱钟书没有错。“毛主席得把原文修改两句。钟书虽然没有错,但也够‘狂’的。”(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
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钱钟书自然也看了。栾责明说“钱老喜欢《西游记》,小说、电视剧、动漫都看,看电视剧时,都是站在电视剧前,还经常触屏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者之意。然后,走到电视后面书桌落座,大笔一挥,写出一篇又一篇小文,为《西游记》鸣冤叫屈,匿名寄往上海。大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目光如炬,即时上报发表。”“一篇又一篇”,大概是作者想当然的推理。当然,小说传记家更具想象力:“(钱钟书)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又四处托人搞来录像带,再沉个云山雾罩。”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张建术《墨镜里的钱钟书》)
钱钟书给《新民晚报》是写过稿子,只是没有他们传说的这样玄乎。当年晩报编辑沈毓刚回忆,他们赠送了一份晚报给钱钟书,钱老重情义,除了给他们寄去几首诗,还寄去一篇看电视剧的观感。文章叫《也来“聒噪几句”》,发在《新民晚报》1988年3月18日“夜光杯”副刊,署名“中枢”,显然用的是名字谐音。一个令人疑惑的事是,钱钟书读《西游记》虽然次数多,但在手稿笔记中却很少见到。
《客安馆札记》在最后第800则,论及《西游》,而在庞大的《中文笔记》中却未见只言片语。陆灏曾询问过吴学昭,钱钟书是否另有关于《西游记》的笔记?吴说以前也曾问过杨绛,答曰:没有。他又问,钱钟书是否有一本写满批注的《西游记》?吴说:“杨先生去世后,卧室书柜所收藏两位先生经常翻阅的古典书籍(包括钱先生最喜欢的《西游记》和很不喜欢的《浮生六记》),遗物清理小组同志在遵杨先生遗嘱交付清华收藏以前,逐页翻阅过,亦未见有批注。“(安迪《“好记性”与“烂笔头”》)钱钟书曾对栾贵明说:“我记笔记在先,一写下来,就不会用脑子记了。”也就是说,凡是自己牢牢记在脑子里的,就不会再写笔记了。“如此看来,钱先生是真喜欢《西游记》,《管锥编》中50多处引用的内容,全部是记在脑子里的。”(《“好记性”与“烂笔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表示,他不喜欢《红楼梦》,却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这使他的同事觉得有必要研究《西游记》对钱钟书的影响。
B.《管锥编》中对《西游记》的引用有50多处,钱钟书给别人的信中也常常引用《西游记》中的用语,说明他对该书内容极其熟悉。
C.栾贵明说钱钟书观看《西游记》时,都是站在电视机前,还经常指点孙大圣什么地方违背了原作。说明他爱电视剧胜过了原著。
D.看完电视台播的不过瘾,钱先生又托人搞了录像带来看,还没过足瘾,就写几篇短评。其实,这些只不过是小说传记家的想象。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翻译《毛泽东选集》时,钱钟书坚持说“孙猴儿从来没有钻进牛魔王腹中”,虽然体现了他的“狂”劲,更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B.不论是报刊编辑,还是传记作家,他们都热衷于表现钱钟书的日常生活,这从侧面反映先生在当时社会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传奇色彩。
C.钱钟书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短文《也来“聒噪几句”》,既表现了先生重情重义的一面,也表现了先生积极主动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D.在钱钟书数量庞大的手稿中,竟然没有发现过他对《西游记》只言片语的评论或记录,恰恰说明他把真正喜欢的东西都牢记在脑子里了。
6.结合材料,概括钱钟书喜欢《西游记》的具体表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时间深处的乡愁
陈新
春节一过,正月十五就快到了。但在我老家四川南充,正月十四同样重要,这个日子是“蛴蟆节”。


展开余下试题“十四夜,送蛴蟆,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蝶节”里,往昔童声清脆送走疾病与忧愁的声音依然鲜活,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浙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嘀哒。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过年,我不可抑止地思念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父亲。
父亲是南充市大通镇土生土长的人,曾经的他为了改变穷潦倒的生活状态而走进军营。尔后,又为了一点可怜的辞职费用,用于拯救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婶婶叔叔,而无奈地用脚步书写一曲归去来辞。
大通,这座自明至清有过淡淡驿站风光的小镇,寂寥地横呈在地貌平平的红丘陵中,被贫瘠和鄙陋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父亲的根虽然在这里,但当他从成都军区的大院里辞职回到这方曾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却又像跌落蓝天孤飞的鸿鹄般落寞。在那个年代。父母亲是我们公社少有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很快,贫困交加、饥肠辘辘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父亲这位在军营里锻造出铮铮意志的汉子,内心却装满着对我母亲的愧疚:他愧疚自己不能拋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的折磨。
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时辰首次踏上川北这一隅陌生的土地的,我已无法了解。我却能想象,一脚踏上这片孤寂的土地,她一定是那么茕茕子立,但心中装着爱情的她,应该是没有叹息和徘徊的。既然来了,便笃定坚守。虽然始终如一地勤劳,但贫瘠的土地回报他们的只有布衣粗服,食不果腹。
母亲,这朵来自城市的娇花,曾经甜蜜烂漫的理想在艰辛的生活中渐渐破灭,积劳成疾因为没钱给我母亲治病,也期盼着家里能够改善生活状态,于是在那些年的春节里,每逢正月十四的夜晚,父亲都会叫我们手举竹篙火把去送“蛴蟆”,并一路高唱:
十四夜,送蛴蟆,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蛴蟆你莫叫,
我们送你很热闹。
蛴蟆蛴蟆你莫喊,
我们大家都勇敢。
蛴蟆蛴蟆你快跑,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年年十四夜,年年蛴蟆节,父亲都督促我们去践行这个原始的传统,并期冀我们家健康吉祥进入温饱。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大把光亮消逝的,除了绵长清脆的童声,还有这种年复一年的朴素愿望。
最终,母亲的生命时针,停摆在了她49岁那一年。
虽然,此后“蛴蟆节”能送走“瘟神”疾病的传说我已不再信,但只要我在大通过年,我仍会在正月十四夜这天加入到乡亲们送蛴蟆“瘟神”的阵营中去。
我知道,我随着火把传递的,已经不再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迷信,而是故乡春节的传统和美好愿景。
“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改变一切。”余华说。
2015年5月的一天,癌症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对世间的眷恋和对后辈子孙的牵挂,他往生天堂,追随我的母亲而去了。
……
回望过去,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好而又揪心。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嚣,却难以驱散我内心对故乡不绝如缕的思念,曾经晨昏相伴的故乡,浓缩了我的割舍不去的留恋,也留存了令我既温馨又怆然的记忆。如今,得知故乡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蛤蟆节”,让我欣喜地觉得,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情感。
我并非年年春节都回到大通,在正月十四的夜晚,举着竹篙做成的火把,去到田畴地垄高唱:“十四夜,送蛴蟆,送给吊楼子吃酸醪糟……”我自责地想,是不是因为我让虔诚打了折扣,便折了父亲的天寿,且留给了我沉重的悲伤?
不得而知。
但愿今年的“蛴蟆节”,能在家乡人们的火把游走中,送走与我血脉相连的哀愁。
【注】“蛴蟆节”“正月十四送蛴蟆(蛤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日,是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线句子既有对昨夜雨声的刻画,也抒发了作者由童年、少年忽而到了中年的感慨,为下文的叙述蓄势。
B.文章叙述童年家庭的贫穷以及母亲因无钱治病而早逝,照应了父亲的愧疚,也暗扣了标题中的“乡愁”。
C.那些年父亲叫我们送瘟神“蛴蟆”,这是他在无法解决家庭贫困和驱赶母亲病痛情况下的一种精神寄托。
D.文章引用余华充满哲思的语录,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父亲去世的叙述。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6分)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蕴。(6分)

二、文言文现代诗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伦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半,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展开余下试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父,叔父。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C.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此处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与陆贾会面时,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为说服尉佗,陆贾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東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5分)

②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5分)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1923年11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別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凄切动人。借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诉说离别的不得已之情。
B.“人有病,天知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对爱妻的愧疚,表现了诗人为天下人谋幸福而舍弃儿女私情的情怀。
C.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D.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一改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写出了他们的青春和才华;用“ ”写出了他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用“ ”直接表达了他们对权贵的蔑视。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行之人受到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奥斯维辛的经历 一场噩梦,但这段 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 。(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 ,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个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最后,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正是我在生活以及无数的咨询中一直呼吁的:你可能会被不可控的一些力量拿走很多东西,因此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差强人意
B.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毫无意义
C.不齿 可堪回首 巧取豪夺 毫无意义
D.不啻 不堪回首 争权夺利 差强人意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B.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追求,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用
C.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使命
D.生命的意义要靠活着的人们去寻找,这也是赋予人们一生中的最艰巨的责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B.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C.你可能会被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很多东西,所以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如何自主选择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D.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20.汉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汉字,从示例字以外的字中任选两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含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6分)
示例: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掰 苗 明 悟 值 舒
① ②
21.请用三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聚焦空天”航空航天论坛2019年6月29日在成都举行。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我国将建设首个“人工智能星座”。该星座将由192颗卫星组成,卫星配备智能化大脑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卫星的数据处理能力,将推动我国卫星数据产业的智能化、商业化发展。
我国将要建设的人工智能星座将采用5米、1米、0.5米等多种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混合布局设计,总卫星数量192颗,卫星采用了人工智能模块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南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