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88  2020-01-23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填涂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有关信息。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卷。
试题卷
一、积累(20分)
班级开展“轻扣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登高览诗情
西西登城隍阁时,极目远眺,感慨万千,写下一段文字,想作为小组展示的讲稿。
◆登高远眺,游目骋怀,不仅可以在西湖的四月天里赏鸟的流盼、树的摇曳、草的丰润。还可以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随形(xiāo)口骨立的艾青站在破碎山河上,含泪呐喊《我爱这土地》;看贬官后的苏轼口口(zī zī)不倦地造福一方百姓,引来无数赞誉;还有那年少有为的周瑜,羽扇纶巾,意气风发⋯⋯
◆世界之广袤让人顿开茅塞,哪怕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在间不容发之际我们仍能以高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向着远方前进,所以怀古伤今大可不必,心无旁口(wù)地做好眼前的事才最要紧。
1.西西有些字不会写,用拼音替代,请你根据拼音,帮他填上正确的汉字。(3分)
(1)形(xiāo)口骨立 (2) (zī zī)口口 不倦 (3)心无旁(wù)口
【答案】销 孜孜 骛
【解答】本题考验的是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字音字形方面的积累,字音、字形一一对照,熟能生巧,在考试中才能万无一失。
2.西西对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把握,请帮助他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1)摇曳(A.yè B.yì) (2)间不容发(A.fāB.fà )
【答案】A B
【解答】本题考验的是易错字的字音。学生在平时要重视这些易错字的读音,遇到不确定的字要利用工具确认读音,不能凭自身感觉。
3.组长小胡审核时对讲稿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流盼”的意思是“歌声灵动,婉转”。
B.“赞誉”的意思是“赞美,称扬”。
C.“纶巾”的意思是“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D.“怀古伤今”的意思是“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答案】A
【解答】本题考验的是对词语运用的理解。这要求学生既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又要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流盼”的意思是流转目光看,不是指歌声灵动,婉转。
活动二:聚集议诗作
4.小胡看了西西的文稿后,和他展开了交流,请你帮忙把对话补充完整。(8分)
小胡:西西,你这段话借用了 ① (人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可现在是冬天,用在这里是不是不妥呢?
西西:你这就不懂了吧,这叫联想想象,你看《岳阳楼记》中,不论是“ ② ,山岳潜形”,还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都是联想想象啊!
小胡:对哦,这样诗歌的境界就扩大了很多。不过古代写岳阳楼的诗文真不少呢!我觉得
陈与义的那首《登岳阳楼•其一》写得很好,每每读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我就会联想起许浑《咸阳城东楼》的“ ③ , ④ ”同是登高生发的情绪,一“悲”“愁”,令人感慨!
西西:别那么悲观嘛!要是李白的话,肯定会给你讲“闲来垂钓碧溪上, ⑤ ”的故事的,而且李白也写过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浏览完整试题小胡:其实也不止是“楼”,古人们对“亭台楼阁”可谓情有独钟,张岱就特别喜欢在湖心亭看雪,他笔下的雪西湖“ ⑥ ,上下一白”,可美啦!
西西:那我来考考你,你能再说出带“亭”(或“台”“楼”“阁”)字的连续的两句古诗句吗?(本卷中出现的古诗句除外)
小胡:这可难不倒我, ⑦ , ⑧ 。
【答案】林徽因;日星隐曜;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忽复乘舟梦日边;天与云与山与水;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解答】此题考查课内古诗文默写。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5.说起湖心亭,两人立刻来了兴致,打算去看一看。一路上,两人又交流了不少关于诗歌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西西:读诗词,我们要关注意象。我们学过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
娟”本意是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句除了寄托思念之情,还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B.小胡:是的,《无题》中有一句“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青鸟”就是大雁,因其往来迁徙,后来就成为信使的代称。
C.西西:诗歌是情感的抒发。“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在对比中表达了对自己弟弟的无限思念之情。
D.小胡:我国的古典小说十分喜欢引用诗句,例如罗贯中《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引用了“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这句诗来赞美诸葛亮。
【答案】B
【解答】B项中的“青鸟”不是大雁,青鸟在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活动三:真情诵诗文
6.在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中,小胡决定朗诵《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登岳阳楼》,他向你请教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请帮他确定并说明理由。(3分)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答案】这首诗“孤”是本首诗的诗歌的诗眼。颈联,写出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尾联写眼望着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解答】这首诗是唐代作者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岳阳楼壮观的景色,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首联今昔对照,虚实交错,写洞庭湖早有盛名,到暮年才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写登上岳阳楼的喜悦,实际抒发早年抱负未能实现之情。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国家动荡不安,却又无能为力的哀伤。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二、阅读(55分)
(一)名著阅读(10分)
7.西西发现《水浒传》中经常出现“话说”、“且说”、“我且问你”、“且听下回分解”等语句,于是做了如下的摘记:
第五回 看官牢记话头,这李忠、周通自在桃花山打劫。
第八回 毕竟看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请你结合《水浒传》全书的内容,分析这些词句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8.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古典小说《水浒传》在结构上的特点。(4分)
9.西西对阮籍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于是他把《世说新语》中有关阮籍的文章找出来集中阅读。你觉得这样的阅读方法好吗?请结合书中相关内容简述理由。(3分)
【答案】
7.《水浒传》受众主要是市井民众,“说话”的方式就迎合普通百姓 的口味,用的是他们熟悉的方式来讲他们喜爱的故事;运用“看官牢记”“且听下回分解”“我且问你”等放在开头结尾的语气词起到起承转合、停顿、提起的作用;自问自答式的结束语,先将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或将后面的情节卖个关子不说,然后告诉读者要继续看下一回的内容,来吸引读者。
8. 作者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可叙述性,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叙事角度基本上是第三人称;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采取单线结构,即用一条线索把若干个古诗连缀起来,顺时记叙;在情节的设计上,善于设置悬念、误会,追求离奇巧合;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快速转化场景,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9.好,集中阅读的方式,能够概括收集阮籍的相关事例,有利于全面了解阮籍人物的形象。《世说新语》中阮籍是任诞风流的人,在《世说新语》描写阮籍这个人物形象的篇目共有二十八处,而这二十八处中《任诞》篇就占据十处,相当于三分之一,阮籍不拘礼俗,任性、放达,“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此则讲到阮籍母亲去世,在文王面前却仍然神色自如,正常饮酒吃肉,被小人谗言,文王却“爱其通伟”,并不加害他。阮籍母亲去世,自然悲伤哀痛,而在统治者面前不拘礼俗,其目的其实是打破当权者的伪善伪礼教;阮籍不贪图功名利禄,阮籍作为一个贤名远播的名士,肯定会有诸多有权有势之人招揽他,就例如兖州刺史王昶曾在听闻他的贤名后邀请阮籍见面谈话,但是阮籍却整日都不开口说一句话;又有太尉蒋济听闻他非常有才之后邀请他来自己手下做事,阮籍又加以拒绝。甚至在之后对于朝廷多次对他的征召,阮籍也都以生病为由推辞掉。可见阮籍并不热衷于功名富贵,对于那些名利看得非常淡。由此可看出,集中阅读的方式非常好,能够全面透彻分析出阮籍人物形象的多元性。
【解答】
7.本题考查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词语的特点,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 章回体小说大部分有以下一些特点:每一章回的篇幅长短大部分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讲故事的艺人每次讲述都会控制一定的时间,不会过长或者过短;每回书开头都有至少一首定场诗或者词,现在被称为“回前诗”。这是由于艺人在讲故事前需要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或者将潜在的听众吸引到自己这里来;每回书正文通常以“话说……”口头,这是讲故事人的习惯或者叫口头禅;每回书结尾总要设计一个悬念,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这是艺人为了听众继续来听自己讲故事设的“包袱”。


展开余下试题8.本题考查章回体小说《水浒传》艺术结构上的特点。它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选自九上语文书139页。
9.本题考查阅读方法以及阮籍的人物形象分析。从课本139页能够找到阅读名著的方法,在根据《世说新语》中的阮籍的相关情节,归纳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两棵枣树
生晓清
①院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院里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刘师傅,另一户也是刘师傅,都是师傅,不必客气,东边的叫西边的为刘大哥,西边的称东边的为刘二哥。两个哥哥,必有两位嫂嫂,她们不是一家人,却胜过亲姊妹。瞧,天下雨了,刘二嫂家没人,刘大嫂帮着收衣裳。刘大嫂上夜班,儿子小龙就在刘二哥家吃住,幸亏他家也有个小虎陪他玩,两个男孩睡一头。
②不知怎么的,两家哥嫂忽然成了仇人,见面不理睬,进屋就关门,再也听不到两位嫂嫂的说笑声,再也见不到两位哥哥在枣树下扳腕劲的情景。
③于是,院里的两棵枣树也陌生起来了。风和空气告诉着它们之间的距离。
④二十年后的一天,大人们不在家,明明(刘老大的孙子)和英英(刘老二的孙女)在院里办家家。一阵秋风过后,“叭嗒!叭嗒!”几粒熟枣落到地上,明明说是他家树上掉下的,英英却说是她家树上的。两个小家伙争执不休,最后,你揪我的头发,我揪你的头发,纠缠在一起。刘老大和刘老二回来见此情景,眼睛红红的,脸色沉沉的,空气紧张极了,有点火星就能爆炸。然而,他们毕竟是老头子了,两人像两条牯牛对视了足有三分钟后,便抱走了自家的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
⑤这天三更时分,月亮又圆又亮,刘老大睡不着,拿起一把铁锹,悄悄来到院里,在两棵枣树中间划了一条细线,然后就一锹一锹地挖起沟来。他要趁着夜深人静,分清各家枣树根须,明日好用红砖在院中砌一堵墙,把两棵树彻底分开。挖着挖着,他忽然发现大根小根、粗根细根纵横交错,越往深处挖根须越多,分不清它们是从哪棵树上生长出来的。他愣愣地望了一会,突然发疯似地将土又全部填上了,最后还用脚把土踩得结结实实。他悄悄回到屋里,愧疚地站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那两棵枣树。
⑥四更天,圆月西转,银河南移。
⑦刘老二也拿一把铁锹来到院中,也是先在两棵树中间洒一条白线,然后一锹锹挖土,后来又将土全部填上,回到屋里,愧疚地站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院里的枣树。
⑧院里还是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
10.有人认为本篇小说在结构上运用了“圆转技法”,使文章妙趣横生,请你联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链接材料】
11.品读小说第5段画线句,揣摩刘老大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3分)
12.文中有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请列举两组,分别分析其效果。(4分)
13.读完《两棵枣树》一文,小胡用艾青的诗歌《树》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小说与诗歌的内容,结合你的思考,推测小胡选择这首诗的理由。(4分)
【答案】
10.圆转技法是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或物等从原点开始,经过一番运动之后,又回到原点的写作方法。本文写作从两棵枣树出发结合两位刘师傅的前后关系恩怨的转变最后又回到两棵枣树,正好符合圆转技法中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的写作方法。
11.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从“愣愣的”可以看出当时刘老大挖地看到树根相互缠绕时的惊讶以及意外,从“发疯似的、踩的结结实实”可以看出刘老大看到树根相互缠绕后的羞恼以及不敢置信与愤怒,从“愧疚,久久凝望”可以看出刘老大对当初自己的做法的后悔与羞愧。
12.第一处对比:两位刘师傅前后关系的对比,用之前两位刘师傅关系如同一家人和后面争吵如同陌生人作对比,突出了两家关系的恶化,为后文挖地看见树根缠绕做了铺垫;第二处开头院子里有两颗枣树与结尾院子里还是两颗枣树作对比,点明文章主题,引发读者思考,我们应该如同树一般学会包容相互理解。
13.首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两棵枣树展开,而艾青的《树》的主要内容与文章是贴合的,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其次两者都借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本文借树不管人们如何争吵都默默的相互扶持表明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主题,而艾青借树表达了独立向上,根须相连的战斗精神,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答】
10.此题是新出现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结合链接材料区队文章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本质上是一道信息筛选与概括题,结合链接材料中的技法以及文章内容概括即可,注意不要脱离链接材料即可。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题,考查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分析,在进行本题的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前后文的内容以及人物动作,神态等的变化读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注意用词准确即可。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中的对比,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对比有一体对比以及两体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种情感或者主题,再结合结构进行分析即可。在本文只要找出对比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3.本题也是比较新的题型,阅读结合名著进行解读,在通过比较能够发现,所选的诗歌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贴合的并且都是通过物象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主题的,因此在解答该题型是需要注意所选名著内容与文章的内在以及外在联系结合文章以及名著内容分析即可。
(三)议论性文章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蒋肖斌
①在童话故事里,公认的大团圆结局就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往往就知道故事结束了,该睡觉了。可是,如果公主和王子没有在一起呢?
  ②在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近期上演的剧目中,有不少由经典童话改编而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飞侠彼得•潘》《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小王子》……其中有两部比较特别,分别是有着“中国版灰姑娘”之称的《叶限姑娘》和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
  ③在原著故事里,“灰姑娘”的成功靠的是“神力”的帮助和王子的垂怜,纯属运气好,和她个人努力没有什么关系。而在《叶限姑娘》剧中,编剧孙梦竹把情节改为,叶限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救助了有“神力”的小鱼,所以后来能得到小鱼的帮助。而更进一步的,孙梦竹提出了一个现代审美的问题:对一个女孩来说,嫁给王子就是终极幸福吗?
  ④“我认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终极幸福都不应依托在别人身上,而应该回归到自我。”所以,孙梦竹把故事的结尾改为:叶限向着远方走去,她的朋友小鱼相随左右,溅起点点水花。“这个结尾接受起来或许稍显沉重,但打破了‘公主梦’,让孩子们体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终极支撑,对当今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更有价值。”


展开余下试题  ⑤如果说《叶限姑娘》还算是一个开放式结尾,那《小美人鱼》,原著堪称安徒生童话中最让人伤感的故事之一,化为海上泡沫的小美人鱼,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形象。
  ⑥儿童剧版《小美人鱼》由中国儿艺和丹麦艺术家联手打造,情节基本忠于原著,但在结尾,小美人鱼是为了获得一个永恒的灵魂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和王子已经没有必然联系。关于王子是不是“渣男”尚无定论,但孩子从这部剧中了解了生命的另一种价值,除了爱情,我们还有更珍贵的灵魂。
  ⑦丹麦戏剧中心首席执行官亨利•科勒说:“对于每个丹麦人来说,安徒生都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避讳给孩子们讲述悲伤的故事。孩子们需要了解这些内容,从而感受到生命不一样的层次和方面。”
  ⑧在著名文艺评论家钟艺兵看来,貌似“悲伤”的故事,内核并不一定都是“悲剧”。《小美人鱼》《叶限姑娘》就传达了一种现代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⑨如果说童话故事尚且还能以不真实感来自我安慰,那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剧,就更毫无遮拦地直戳人心。
  ○10比如,改编自曹文轩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同名儿童剧,被定义为国内首部“成长戏剧”,关注少年的心灵成长历程。来自盐淮穷困山区的少年明子来到城市,跟着师傅学木匠手艺。在城市中,明子遇见了因患腿疾、坐着轮椅的同龄少女紫薇、遇见了形形色色的雇主……而打工的同伴们,有的因病回乡,有的道德沦丧……童工、城乡矛盾、道德迷失……这些沉重而真实的话题,该不该搬上儿童剧的舞台?
  ○11钟艺兵说:“孩子需要真善美的教育,但如果只告诉他们真善美,当他们接触社会后,发现真实的社会和自己知道的不一样,那谈何融入社会?而且现在媒介发达,孩子很容易看到不是真善美的东西,文艺作品也不必忌讳,儿童剧的题材应该广泛多样。”
  ○12不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不一定是英雄的赞歌,不一定是唱唱跳跳的娱乐,儿童剧展现给孩子的不能仅仅是美好的幻象,当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毕竟,孩子会长大,毕竟,大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13有一部罗马尼亚木偶剧,或许可以阐释“悲剧”的价值所在。《想要见到太阳的雪人》,听名字就是个悲伤的故事:雪人在阳光下渐渐融化,他想求太阳不要把自己晒化。在寻找太阳的旅途中,他得到了一群动物的帮助。终于到达终点了,雪人却没有开口为自己请求什么,而是请太阳帮助他的动物朋友们……雪人最终融化了,但太阳告诉他,来年冬天,你就又回来啦!
○14融化是必然的,但还会回来。看剧的孩子们可能还不明白成年人生活的艰难,但在他幼年的心里,将埋下一个信念:悲伤的故事会结束,美好的事物终将归来。
14.下列哪一项最适合做本文的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A.童话塑造孩子的生命观
B.故事让孩子看清生活的真相
C.孩子为什么需要看“悲剧”
15.你觉得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的后面最合适?请简要阐述理由。(3分)
【材料】:此前,中国儿艺上演过同为安徒生经典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幸的故事中蕴含着希望:虽然人群漠视、冲撞、指责她,却有怕老婆的面包师傅呵护小女孩的自尊;虽然已经饥寒交迫,小女孩却将自己唯一的面包施舍给了乞丐;虽然最后被洗劫一空,直至生命垂危,但擦亮的火柴却给她带来天堂的希望。“小女孩最终冻死了,这样的故事会引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扼杀美好的环境有自己的态度,这也是对孩子的陶冶和教育。”钟艺兵说。
16.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上述文章中的人物除外),借这一人物谈谈你对“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4.C;因为本文主要向我们论证了孩子为什么要看“悲剧;”文章开头就提出悲剧性的问题:如果王子和公主没有在一起呢?打破我们往常对于童话故事向往的美好结局。并就孩子为什么需要看“悲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
15.第八段后面;因为这则材料作为事实论据,举了中国儿艺上演的安徒生经典童话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事例,向我们证明了“悲伤”的故事内核并不一定都是“悲剧”这一观点。
16.示例:海伦凯勒;她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她能勇敢的接受生命残酷的挑战,用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常人不可能面对的人生,最终焕发出自己灿烂的阳光,就像这句话中说的: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热爱生活,哪怕生活中会有种种的困难,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苦难,我们才能长大。
【解答】
14.议论文的标题大多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为我们提示了论述的范围,本文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孩子和“悲剧”的关系,能不能看?要不要看?为什么要看“悲剧”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因此,C项更为合适。
15.这则材料向我们讲述了不幸的故事也蕴含着希望;而第八段论点:悲伤的故事内核并不一定都是“悲剧”。这则材料作为事实论据向我们证明了这个分论点,因此应放在第八段后面。
16.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抓住热爱生活,并从自己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去理解人物,结合人物的事例来分析。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6分)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资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①纵而不问,乡闾②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③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④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注释】①职方君:指苏序,苏洵的父亲。②乡闾:乡亲、亲族。③茂材异等:出众的优秀人才。④六经、百家:《六经》指孔子整理先秦典籍,后成为儒家经典。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17.小胡在阅读本文时,不理解“即”的意思就去查阅了字典,他发现,“即”原本写作左边 ,左边一个和“豆”一般的食器,右边一个人跪坐在食器旁边张着大大的嘴巴,准备享用食器中的美食。由此可以推测,“即”的本义是()。现在,“即”有下列几种意思:①就是;②到;③当下,目前;④靠近,接触;⑤就,便。文中“及即之”中的“即”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