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十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误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折子戏虽然篇幅(fú)短小,其诞生却需经过一组默契(qì)的从业者一段时期的磨和。这不仅牵涉到剧本的挪移调整,还需根据演员的状态,进行行当家门的协调。 B.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一支思维的长篙(gāo),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ù)”,才能使学生在语文的长河里徜徉,尽情欣赏其绚烂多姿的天光云影。 C. “刷脸”正成为当下最火热的黑科技,但难免存在一些亟(jí)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网友置疑,万一自己的脸部数据泄漏出去,岂不是隐私都被掀(xiān)个底朝天了。 D. 自撤出国庆上映档(dǎng)期后,电影《芳华》的全国点映之举,让《芳华》提前发酵,期间每日排片在3%左右,大部分放映厅爆满,平均每场(Chǎng)次达53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将字音和字形合二为一,考查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A项,“磨和”应为“磨合”。 C项,“置疑”应为“质疑”。质疑,提出疑问。质:询问,责问;疑:疑问。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D项,“档(dǎng)期”,应为,“档dàng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央视打造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被誉为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宛如一股清流,让看腻了歌手选秀、明星综艺等娱乐节目的观众们耳目一新。【乙】“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深刻启示着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我们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这档节目火爆异常,让人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实际上,老百姓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是一脉相承的,但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进一一步激活。【丙】诗词大会正是因为暗合了社会中本就潜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电视节目模式和诗词文化传播相结合,才成为了所谓的“荧屏清流”。 2. 文段中加点 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饕餮盛宴 B. 启示 C. 对于 D. 一脉相承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A 【解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分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要结合所以的语境。考虑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是否和语境一致。D项, “一脉相承”意为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应用“一以贯之”。“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电视栏目不用书名号,应该用引号。一个具体的节目可以用书名号,例如,必修一的版块“向青春举杯”用引号,里面的课文则用书名号。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镶嵌着云石围板的紫檀木罗汉床,体现了古人以朴为雅的审美原则,彰显了古人追求的“清雅”品位,反映了古文人推崇的生活景致和精神向往。 B. 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 C. 机器人未来是否会威胁人类沙特阿拉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民索菲亚的回答是,人类不应该把人工智能视为竞争对象,而是要和机器人合作。
展开余下试题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不破不立”,这当然是对的;但对我国千百年来的学术遗产,是不是也存在个“有继有立”的问题?亦即善于在继承优秀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这次我读逵夫的书稿,见他在不少的篇章里,首先是接受前人的学术遗产,然后层层论证,步步推演,结果竟得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其间,继承与创造,浑然一体,确实难得。 汤先生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国学根底深厚,又能吸收国外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视学术的规范。他没有一篇论文是随感式的论述,都是扎扎实实,进行严密论证的。我在屈原研究上受到汤先生多方启发,也受到鼓励。汤先生上面所指出这一点,尽管我做得还不是太好,但确实是我在研究工作中所长期奉行的原则。 其次,采用前人主要观点、说法,应予注明。这一方面是学术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学术道德的问题。收在本书中的论文,对文本、作者的考订与探索为多,我都尽可能做到注明此前学者的看法,自己同意者加以引述、利用;不同意者如影响很大,便提出商榷,加以辩驳。如《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中引述杨公骥先生之说四十余处,均已“杨公骥先生说”或“杨说”表明。其中《敦煌变文》校补部分,自己阅读之时写了一些札记,整理成文时,将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刊物都借来,一一查对,此前学者们已经谈过相同意见者即删去;意见有部分相同可资利用者加以引述,有所不同而不得不辩者,即加以辩证。 (节选自赵逵夫《古典文献论丛》) 7. 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有些公认的原理,它们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定义、定理,不管是专题研究报告,还是系统的理论,都要遵守学术规范。 B. 一篇有创新观点的严谨的科学论文,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 C. 创立自己的新学说,可以先破后立,即推翻前人旧说后再创立自己的新说;但也可以“有继有立”,在继承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创立新说。 D.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基,也要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方法,还要重视学术规范,不能凭想当然进行随感式的论述。 8. 对文中“科八股'的第一股”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八股”指的是格式僵化、材料堆砌,没有自己新见解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其“第一股”指的是无论需不需要,开篇千篇一律地先引一大堆材料。 B. 一般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开头也会综述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遗留的问题,但这是论文规范,不能一概算作“‘科八股’的第一股”。 C. 将前人的有关看法分散在文中并标出;或者虽无对前人看法的综述,但对学术界此前情况了如指掌,对问题的辨析有针对性,这都打破了“第一股”的僵化模式。 D. “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 9. “学术规范”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答案】7. B 8. D 9. ①引据准确可靠。②论证充分。③推理严密。④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⑤尊重前人研究成果。⑥推陈出新。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目的还包括说明前人“还遗留什么问题”。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这句话是针对论文首先“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学者的做法比较灵活”而说的,意思是要不要先对前人观点作回顾,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法可以比较灵活。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学术规范”应当遵循的原则,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然后筛选出文中谈论“学术规范”相关原则的内容,然后加以提炼概括。第一节“引据的准确可靠,论证的充分,推理的严密,是所有的论文都应该做到”“对于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了解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所有研究论文都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推翻前人的旧论,创立自己的新说,这是学术界惯用的公式”可得出六点答案。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桌 冯骥才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抗。有的抗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考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