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725  2020-02-15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5]
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卷(二)
期末质量评估试卷(二)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18分)
1.下面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在小婴儿初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母亲们心里早已经对自己的宝贝怀着挚痛的热爱,为孩子无怨无悔的付出是她们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母亲的爱体现在喃喃叙说的唠叨中,母亲的爱显现在满怀期盼的眼神里……孩子们啊,让我们感知爱,拥抱爱,不要等看到那伛偻的背影,才对那些叛逆满怀愧怍。
A.zhì gèn  yǔ  zuò
B.chì héng gōu zuò
C.chì gèn gōu zhà
D.zhì héng yǔ zhà
【解析】 注意把“挚痛”与“炽痛”区分开,前者读作zhì,后者读作chì。“亘(gèn)”与“恒(héng)”形似音异,注意仔细辨读。注意把“伛偻”与“佝偻”区分开,前者读作yǔ lǚ,后者读作gōu lóu。“怍(zuò)”与“诈(zhà)”“乍(zhà)”形似音异,注意仔细辨读。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3分)
A.重量级拳王争霸赛即将在杭州举行,杭州拳击迷可以在家门口欣赏世界级拳手的巅峰对决。
B.长城像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是我国古代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坚固屏嶂。
C.春雨密密斜斜地飘在空中,犹如茏罩了一层薄雾。
D.“神州五号”遨游太空之后,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成了妇儒皆知的航天英雄。
【解析】 注意偏旁部首与字义的关系。B项“屏嶂”应写作“屏障”。C项“茏罩”应写作“笼罩”。D项“妇儒皆知”应写作“妇孺皆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女真族与汉族通过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汇合。
B.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疑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C.春天的湘湖是游玩的好去处,或是徘徊在一片花海中,或是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D.生命是一种缘,你刻意追求的东西或许终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灿烂反而在你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
【解析】 A项“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和。不能用于指民族,可用“融合”一词。B项“疑惑”的意思是怀疑困惑。这里可用“迷惑”一词。C项“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不符合语境,这里可用“徜徉”。D项“不期而至”的意思是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3分)
A.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很多学校在当天组织了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增强了同学们自我保护。
B.信息时代,一个人具有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决定着他成就的大小。
C.我们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D.本着“奉献爱心”的目的,这家公司推出相关服务项目,为有志于投身老年事业的人士搭建创业之桥。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增强”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保护”后加“的意识”。B项一面对两面,可改为“……决定着他的成就”。C项语序颠倒,应改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名句默写。(6分)
诗是一豆灯光,照亮人生路。“万里赴戎机,(1)__关山度若飞__”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2)__会当凌绝顶__,一览众山小”是青年杜甫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
诗是一江好风,让生命之舟举帆长行。看见暮春时节群芳吐艳,韩愈低吟“(3)__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__”,启迪我们珍惜时光,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行走在万山深处,杨万里感叹“(4)__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__”,启迪我们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应放眼长远去生活。


浏览完整试题【解析】 (1)(2)空为直接型默写,结合所给出的诗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注意“关山”“度”“凌”等字词的正确书写。(3)(4)空为理解型默写,注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暮春时节群芳吐艳”“行走在万山深处”及作者等。注意“百般”“政入”“拦”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57分)
(一)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7分)
6.文学常识填空。(3分)
文学作品像一位尊者谆谆告诫你如何做人。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其散文集《__朝花夕拾__》(填作品名),告诫我们做人要善良;__唐代__(填朝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告诫我们做人要有高洁傲岸的道德节操;俄国诗人普希金在《_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填作品名)一诗中告诫我们要镇静乐观。
7.有人说:“科幻小说就是将现实情境下的不可能,变成科幻情境下的可能。”这句话适用于《海底两万里》吗?请举例分析。(4分)
示例一:适用。在凡尔纳生活的时代(19世纪),人类还没有制造出潜水艇,但是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已经驾着“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探秘海洋世界。
示例二:适用。在凡尔纳生活的时代(19世纪),人类还没有电击枪。但是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有用空气压缩的发射带电子弹的枪。
示例三:适用。在凡尔纳生活的时代(19世纪),人类还没有进入电力时代,但是在《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水艇里面有一台高功率的电力发动机,依靠化学电池工作。
【解析】 回答时扣住“现实情境下的不可能”与“科幻情境下的可能”,举例内容符合《海底两万里》即可。

(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8.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示例: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意);②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中心;③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一语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解答此题,首先可以从题目使用的修辞角度分析其作用;其次,从叙事线索角度分析其作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9.根据提示,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__被雷击的槐树轰然倒下(槐树被雷电拦腰截断)__→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__受伤后的弟弟一蹶不振__→__醒悟的弟弟开始新生活__
【解析】 本文的线索有两个,一个是洋槐树的经历,一个是弟弟的经历。针对这两者,可以分别从文中找到并概括出相关的信息。梳理清楚洋槐树的经历,我们可以从第②③⑦三个自然段提炼概括;梳理清楚弟弟的经历,可以从第②⑤⑥⑦⑧⑨⑩这几段文字中提炼概括。
10.联系语境,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盛开时的美丽。“团团簇簇”写出了槐花开得繁多;“像迎风舞动的风铃”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槐花的动态美,充满灵性,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运用拟人手法,暗指弟弟少年时代的欢乐生活。(指出其中的一处修辞,并能结合文章内容或情感作答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赏析语句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或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该语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或启迪。本题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11.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中的“泪”蕴含了弟弟怎样丰富的情感?(4分)
对槐树经受磨难重获生机的敬佩(或感动)之情;对自己因伤痛一蹶不振的羞愧(或自责)之情;受槐树的启迪幡然醒悟的振奋(或喜悦)之情。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感动”“内疚”“喜悦”等情感回答即可。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
曹文轩
①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②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阅读的生活和人生的那一面,便是不阅读的生活和人生。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③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并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即使勉强算作人,也只是原初意义上的人。关于人的意义,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便是: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现代,人的定义却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叫人。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④另一种人认为——其实,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认为”,他们不阅读,甚至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阅读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阅读,只是因为他们浑浑噩噩,连天下有无阅读这一行为都未放在心上思索。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它们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比如麻将,比如赌博,比如洗脚房。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此类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我们更要诅咒。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犯罪。
⑤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等等。
⑥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一番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⑦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耸心中。有时我会恶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风范,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⑧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或: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解析】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标题、首句或末句处体现。本文题目是“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也可以认为文章开门见山就提出了中心论点“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13.文中有几句话诗意地阐述了“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把这几句话找出来,说话这几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4分)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地描绘“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的美景。使论述带有文学色彩。
【解析】 首先找到相关段落,根据第②段“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第⑥段“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可以看出这两处是对“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的阐述。然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表达作用即可。
14.下面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几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称:“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材料适合作为第⑦段的论据。材料的内容是读书可以变换人的骨相,第⑦段的观点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材料论述的观点与第⑦段的观点一致。
【解析】 首先明确所给材料的意思,这则材料说的是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骨相;再看文章,文章第⑦段论述的是:“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据此解答即可。
15.比较一下文中结尾和文章开篇的立论用语,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原因。(4分)
与开篇比较,文中结尾用语在“人生方式”前增加了“具有美感的”五个字,这既是第⑦段论证的必然结论,又为开篇的立论注入新的内涵,强调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
【解析】 第①段“是一种人生方式”,最后一段“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尾处多了“具有美感的”,这是文章论述到此得出的结论,而文章阐述的是阅读带给人们的美的影响,所以结尾结论加入了“具有美感的”,使文章的论证更丰富更具有说服力。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列子•汤问》)
【乙】
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卒逢暴雨__同“猝”,突然__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__放下__
(3)皆宜远观__合适__
【解析】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注意联系课内已学过的词语,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突然遇到暴雨。卒:同“猝”,突然。(2)句意为:于是放下琴叹息说。舍:放下。(3)句意为:都适宜远远地看。宜:合适。
1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尤 工 秋 岚 远 景 多 写 江 南 真 山 不 为 奇 峭 之 笔
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解析】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和结构关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该句句意为:尤其长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摹江南的真山,而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注意“尤工”和“多写”、“秋岚远景”和“江南真山”有对称之意。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近看画作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解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1)句重点字词有:每(每次);辄(立即,就)。(2)句重点字词有:几(几乎);类(类似,像)。
19.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4分)
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正面描写,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解析】 【甲】文主要通过钟子期的善于聆听来表现伯牙的琴技高超,这是侧面描写。而【乙】文则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与近观的效果不同,然后以一幅具体的画作为例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参考译文】
【甲】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攀登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就像大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儿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乙】
董源擅长绘画,尤其长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摹江南的真山,而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后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合在远处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作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像看奇异之景。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幽暗深远,完全是一派夜晚景色,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阳反光的亮色。这正是画作的神妙之处。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两个小题。(5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
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
【解析】 《峡口送友人》一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落,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送蜀客》一诗表达情感较为复杂,借早春景物既表达了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一:同意。《峡口送友人》一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送蜀客》一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
示例二:不同意。《峡口送友人》一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送蜀客》一诗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作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诗句分析。若同意,则要写出两者的不同手法及作用。若不同意,则写出两者正面烘托各自表达的感情即可。
三(45分)
21.语言运用。(5分)
你来到初中的第一年就要结束了,你对你的语文学习状况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从其他同学的语文学习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你有没有一些想法想要跟同学、老师分享呢?请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认识。120字左右。
以下题目可供参考(任选一个,也可自拟):
①形成良好语文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②怎样提高阅读效率;③我的阅读我做主;④语文学习兴趣从这里产生。
示例一: 形成良好语文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结合我的学习经验,对于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我有三点建议:一要重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并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二要学会梳理,通过画思维导图,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三要学会批注,通过点评品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深入理解文本。
示例二: 怎样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我认为以下三个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一是浏览,快速通读、概括了解,这种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是关键;二是思维导图,把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这对我们快速掌握知识点间的关联、分析文本非常有帮助;三是主题阅读,一个主题构成一个框架,有角度,有深度,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的学习明确而简单。
示例三: 我的阅读我做主
阅读是我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的阅读我做主。我喜欢随性而为,一有闲暇时光,便与书为友,我的阅读时间我做主;我喜欢美妙的诗歌、经典的小说,我的阅读内容我选择;我喜欢圈画摘抄、点评批注,和一位位高尚的人谈话,感受“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我的阅读方法我做主。把读书变成一种情调,让读书成为我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示例四: 语文学习兴趣从这里产生
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我认为语文学习兴趣的出发点就是阅读,而革新阅读的方法,是进一步提升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20学年部”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