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510 2020-03-1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0]
《说木叶》学案及练习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袅袅( ) 照浦( ) 灼灼( )
亭皋( ) 寒砧( ) 涔阳( )
万能锭( ) 言筌( ) 王褒( )
窸窣( )( ) 迢远( ) 柳恽( )
[答案] niǎo pǔ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bāo xī sū tiáo yù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似似乎( )似的( ) 落落木( )落枕( )
泊漂泊( )湖泊( ) 尽尽人皆知( )尽管( )
[答案] sì shì luò lào bó pō jìn jǐn
2.语境辨析法
(1)在历史老师的启发( )诱导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些令人发( )指的事情。
(2)这个科学家说:“我的这个创( )造非但没有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 )伤的隐患。”
[答案] (1)fā fà (2)chuàng chuāng
二、写对字形
昏jué( )jué( )菜一jué( )不振 干zào( )烦zào( )聒zào( )
得鱼忘quán( )quán( )愈quán( )释 jiǎo( )洁jiāo( )好jiāo( )龙
[答案] 厥 蕨 蹶 燥 躁 噪 筌 痊 诠 皎 姣 蛟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钟爱•喜爱
两者都有“喜爱”之意。“钟爱”指特别的爱,爱的程度较深,它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它的口语色彩浓一些。
(2)流传•留传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2.明确词义
(1)熟能生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难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2)一句话很难说完。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
(3)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4)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冼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耳熟能详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zhà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冼”应写作“洗”;“耳熟能详”应为“流传人口”;“砧”应读作“zhēn”。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A.什么是“木叶”呢
B.“木叶”是什么呢
C.“树叶”与“木叶”有何区别呢
D.我们应如何看待“木叶”呢
B [从文中看,后面陈述的对象应该是“木叶”,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陈述的对象是“木叶”。]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树叶”之与“木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浏览完整试题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叶’之与‘木叶’”语序不当,从后文“‘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可以看出;“然而到了艺术形象”成分残缺,应补出宾语“的领域”。
[资料链接]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赋、比、兴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且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本鉴赏]
《说“木叶”》一文,作者林
上一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及练习
下一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时作业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说“木叶””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