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75  2020-03-1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5]
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2月线上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
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
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
所欲、恣意妾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
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
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
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
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式唐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
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
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
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
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
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
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
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
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
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
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
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
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
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
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
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 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
意妄为。
B. 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
的状态。
C. 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
的具体表现。
D. 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


浏览完整试题口舌之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 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 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 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贴 窗 花
田 夫
石头叔、石头婶的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在外成了家,老两口种着不是很多的田,也没怎么指
望田里的那点收成。他们傍山的房子是新盖的,窗很大,前面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鸟可多
呢。
石头叔爱养猫,那是一只硕大的带着黑点的黄狸子。那猫贼精,也勤奋,自打有了它,山鼠、
蛇啥的甭想进院。猫肚子整天都鼓鼓的,基本用不着石头叔填食。石头叔经常向邻里炫耀,咱的
黄狸子,比城里的猫呀狗的好养多了,也不用人疼,自力更生啊。有了它,家里不用怕闹耗子。
但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猫心就满足了,你看它,趴窗下墙根那儿,圆溜溜的眼睛总往高处撒目:它
馋那树上的鸟啊。石头婶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地擦呀抹呀,尤其是那两面窗子三天两头就擦抹
一遍。石头叔说,你老实待会不行吗,你说你蹬那窗台看摔着!石头婶说,你少管我,还是伺候
你那小祖宗去吧。
这天早上,石头叔、石头婶正在堂屋里吃饭,听见窗玻璃砰的一声响,他们丢下筷子就往屋
外跑;当他们跑到屋门口时,正好看见黄狸子叼着鸟跑。那是一只黄莺,好像还没断气。二人好
一通吓唬吆喝,猫还是叼着鸟跑了。二人叹息,鸟咋这么没眼色。他们又骂黄狸子,真不是个东
西,那鸟说不定还能苏醒过来呢。石头婶埋怨石头叔,都怨你的猫。石头叔急了,都是你整天擦
呀擦呀,擦得鸟都认不出是玻璃了。两人闹了个半红脸。过后他们又很后悔,这咋说的,鸟又不
是自家养的,着急犯不上呀,林子里鸟多得是。
石头叔继续养黄狸子,石头婶继续擦玻璃。接下来就又出现了鸟撞窗的事情。这一次撞的是
一只公山鸡,很小,是个愣头青;那冠子真红,羽毛真漂亮,尾巴像彩旗。这次是人瞅着它撞到
窗上来的,像射来的一支箭;如果再用点力,窗玻璃肯定就被撞破了。它顺着玻璃滑下,黄狸子
正等着它呢。两口子咋跺脚咋吆喝都晚了,黄狸子一口就死死咬住了山鸡的脖子。老两口再也沉
不住气了,免不了又一顿嘴架。但嘴架过后就又后悔:咱咋像城里人似的,不疼人专门疼猫呀狗
呀鸟呀啥的,你看这通子虚惊!石头叔说,我的猫是好猫,要怪就怪那鸟倒霉。石头婶说,我总
不能怕鸟来不擦玻璃吧。
第 2 页 共 6 页
可是这天夜里,老两口却同时梦见了那血乎淋拉的山鸡……
这一天石头叔起来后像有多大事似的:我得出趟门。石头婶说,咋突然就有事了?石头叔摆
摆手,你烦不烦,我说有事就有事,问那么多干吗呀?石头婶知道老头没正经事,果然见老头只
是买了一对窗花回来。老头说,你天天把窗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不给你配点彩儿,还真的很对不
住你。老婆眼睛笑眯眯地说,你还干了一件好事。其实老婆恍惚间猜到了老头的真正用意。为了
证实她的猜想,老婆开
始留意着老头。
果然,石头叔把窗花贴上后,就那么躲躲藏藏地瞅着,不是留意窗花是留意窗子,看鸟是不
是还来撞窗子。鸟你这回应该知道了,这不是空的是玻璃。你看有东西在玻璃上贴着呢。哪晓得
石头叔的这个办法并不奏效,这不,第二天一早,窗台下又有一摊子血迹,黄狸子在院角享用它
的免费早餐。又有鸟撞了窗子。石头叔垂头丧气站在窗台下,唉声叹气,但又不敢对老婆子明说。
其实石头婶早看出了门道:老头子你傻呀,你买的那窗花像鸟窝,鸟是来找窝了。石头婶有了主
意。这一天石头婶说,我也出趟门,就也买了一对窗花回来,就贴在窗子上,和石头叔的那一对
士兵似的在那站着。不过石头婶买的这对窗花是一对翅膀扇起来的老鹰!石头婶想,鹰是林中王,
凶得很,看哪个鸟还敢来。
可石头婶也想错了,第二天,鸟又撞窗了!
就在这一天,迎着刚上窗的阳光,石头叔突然对老婆说,你说我这眼睛,这几天老流泪。怕
见光。石头婶说,那你就离阳光远点呗。石头叔说,我想拉上窗帘。石头婶说,拉上窗帘屋子就
黑了。石头叔说,黑就黑呗。
拉上窗帘的窗子鸟再没来撞。后来索性鸟巢也没了。黄狸子也不在窗下蹲着了。石头婶懒得
再擦玻璃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 年 11 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描写老夫妻的居住的地方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隐含着作者对于乡村生活
的向往。
B.小说开头描述老夫妻的生活环境,突出鸟多、窗大,为下文写鸟撞窗户的细节埋下伏笔。
C.小说的前五段虽没写到贴窗花,但并没有偏离题意,因为前五段为“贴窗花”的出现提供了
有效铺垫,体现了小说层层蓄势的风格,增加了小说的悬念。
D.小说围绕石头叔和石头婶想方设法避免鸟撞玻璃被猫吃这一事件,表现了石头叔和石头婶善
良的性格和有淳朴的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
5.小说中写到老两口同时梦见那只血乎淋拉的山鸡,有哪些作用?(6 分)
6.小说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心系鸟的命运的故事,请探究这个故事的意蕴。(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弧⑾执脑亩粒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


展开余下试题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
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
所欲、恣意妾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
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
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
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
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式唐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
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
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
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
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
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
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
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
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
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
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
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
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
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
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
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 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
意妄为。
B. 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
的状态。
C. 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
的具体表现。
D. 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
口舌之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 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 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 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贴 窗 花
田 夫
石头叔、石头婶的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在外成了家,老两口种着不是很多的田,也没怎么指
望田里的那点收成。他们傍山的房子是新盖的,窗很大,前面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鸟可多
呢。
石头叔爱养猫,那是一只硕大的带着黑点的黄狸子。那猫贼精,也勤奋,自打有了它,山鼠、
蛇啥的甭想进院。猫肚子整天都鼓鼓的,基本用不着石头叔填食。石头叔经常向邻里炫耀,咱的
黄狸子,比城里的猫呀狗的好养多了,也不用人疼,自力更生啊。有了它,家里不用怕闹耗子。
但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猫心就满足了,你看它,趴窗下墙根那儿,圆溜溜的眼睛总往高处撒目:它
馋那树上的鸟啊。石头婶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地擦呀抹呀,尤其是那两面窗子三天两头就擦抹
一遍。石头叔说,你老实待会不行吗,你说你蹬那窗台看摔着!石头婶说,你少管我,还是伺候
你那小祖宗去吧。
这天早上,石头叔、石头婶正在堂屋里吃饭,听见窗玻璃砰的一声响,他们丢下筷子就往屋
外跑;当他们跑到屋门口时,正好看见黄狸子叼着鸟跑。那是一只黄莺,好像还没断气。二人好
一通吓唬吆喝,猫还是叼着鸟跑了。二人叹息,鸟咋这么没眼色。他们又骂黄狸子,真不是个东
西,那鸟说不定还能苏醒过来呢。石头婶埋怨石头叔,都怨你的猫。石头叔急了,都是你整天擦
呀擦呀,擦得鸟都认不出是玻璃了。两人闹了个半红脸。过后他们又很后悔,这咋说的,鸟又不
是自家养的,着急犯不上呀,林子里鸟多得是。
石头叔继续养黄狸子,石头婶继续擦玻璃。接下来就又出现了鸟撞窗的事情。这一次撞的是
一只公山鸡,很小,是个愣头青;那冠子真红,羽毛真漂亮,尾巴像彩旗。这次是人瞅着它撞到
窗上来的,像射来的一支箭;如果再用点力,窗玻璃肯定就被撞破了。它顺着玻璃滑下,黄狸子
正等着它呢。两口子咋跺脚咋吆喝都晚了,黄狸子一口就死死咬住了山鸡的脖子。老两口再也沉
不住气了,免不了又一顿嘴架。但嘴架过后就又后悔:咱咋像城里人似的,不疼人专门疼猫呀狗
呀鸟呀啥的,你看这通子虚惊!石头叔说,我的猫是好猫,要怪就怪那鸟倒霉。石头婶说,我总
不能怕鸟来不擦玻璃吧。
第 2 页 共 6 页
可是这天夜里,老两口却同时梦见了那血乎淋拉的山鸡……
这一天石头叔起来后像有多大事似的:我得出趟门。石头婶说,咋突然就有事了?石头叔摆
摆手,你烦不烦,我说有事就有事,问那么多干吗呀?石头婶知道老头没正经事,果然见老头只
是买了一对窗花回来。老头说,你天天把窗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不给你配点彩儿,还真的很对不
住你。老婆眼睛笑眯眯地说,你还干了一件好事。其实老婆恍惚间猜到了老头的真正用意。为了
证实她的猜想,老婆开
始留意着老头。
果然,石头叔把窗花贴上后,就那么躲躲藏藏地瞅着,不是留意窗花是留意窗子,看鸟是不
是还来撞窗子。鸟你这回应该知道了,这不是空的是玻璃。你看有东西在玻璃上贴着呢。哪晓得
石头叔的这个办法并不奏效,这不,第二天一早,窗台下又有一摊子血迹,黄狸子在院角享用它
的免费早餐。又有鸟撞了窗子。石头叔垂头丧气站在窗台下,唉声叹气,但又不敢对老婆子明说。


展开余下试题其实石头婶早看出了门道:老头子你傻呀,你买的那窗花像鸟窝,鸟是来找窝了。石头婶有了主
意。这一天石头婶说,我也出趟门,就也买了一对窗花回来,就贴在窗子上,和石头叔的那一对
士兵似的在那站着。不过石头婶买的这对窗花是一对翅膀扇起来的老鹰!石头婶想,鹰是林中王,
凶得很,看哪个鸟还敢来。
可石头婶也想错了,第二天,鸟又撞窗了!
就在这一天,迎着刚上窗的阳光,石头叔突然对老婆说,你说我这眼睛,这几天老流泪。怕
见光。石头婶说,那你就离阳光远点呗。石头叔说,我想拉上窗帘。石头婶说,拉上窗帘屋子就
黑了。石头叔说,黑就黑呗。
拉上窗帘的窗子鸟再没来撞。后来索性鸟巢也没了。黄狸子也不在窗下蹲着了。石头婶懒得
再擦玻璃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 年 11 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描写老夫妻的居住的地方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隐含着作者对于乡村生活
的向往。
B.小说开头描述老夫妻的生活环境,突出鸟多、窗大,为下文写鸟撞窗户的细节埋下伏笔。
C.小说的前五段虽没写到贴窗花,但并没有偏离题意,因为前五段为“贴窗花”的出现提供了
有效铺垫,体现了小说层层蓄势的风格,增加了小说的悬念。
D.小说围绕石头叔和石头婶想方设法避免鸟撞玻璃被猫吃这一事件,表现了石头叔和石头婶善
良的性格和有淳朴的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
5.小说中写到老两口同时梦见那只血乎淋拉的山鸡,有哪些作用?(6 分)
6.小说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心系鸟的命运的故事,请探究这个故事的意蕴。(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弧⑾执脑亩粒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
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
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
所欲、恣意妾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
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
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
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
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式唐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
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
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
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
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
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
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
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
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
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
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
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
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
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
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
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 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
意妄为。
B. 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
的状态。
C. 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
的具体表现。
D. 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
口舌之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 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 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 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贴 窗 花
田 夫
石头叔、石头婶的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在外成了家,老两口种着不是很多的田,也没怎么指
望田里的那点收成。他们傍山的房子是新盖的,窗很大,前面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鸟可多
呢。
石头叔爱养猫,那是一只硕大的带着黑点的黄狸子。那猫贼精,也勤奋,自打有了它,山鼠、
蛇啥的甭想进院。猫肚子整天都鼓鼓的,基本用不着石头叔填食。石头叔经常向邻里炫耀,咱的
黄狸子,比城里的猫呀狗的好养多了,也不用人疼,自力更生啊。有了它,家里不用怕闹耗子。
但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猫心就满足了,你看它,趴窗下墙根那儿,圆溜溜的眼睛总往高处撒目:它
馋那树上的鸟啊。石头婶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地擦呀抹呀,尤其是那两面窗子三天两头就擦抹
一遍。石头叔说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武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