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2日第5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演员阵容、文学经典以及品牌力量等多重效应导致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持续火爆。 B.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等现象反映了当今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热情。 C. 新经典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匠心,观众也要多一份耐心和理解。 D. 从当前的文艺演出的现状看套路化、娱乐化和大场面是文艺作品生命力的大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我国话剧市场的火爆现状说起,论述如何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 B. 文章将过去“排队购票”和如今“故宫跑”对比,说明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旺盛。 C. 文章从创作新经典和挖掘老经典两方面开出了化解“一票难求”尴尬的良方。 D. 文章以老艺术家踩泥找感觉的例子告诉人们艺术创作的最大秘诀是走进生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话剧《茶馆》开票火爆异常的现象是在演员阵容豪华这个因素影响下才形成的。 B. 过去人们休憩消遣的方式比较单一,文艺作品稀缺,因此对艺术质量要求不高。 C. 优秀经典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多方挖掘可以丰富公众的生活,带动“周边产品”。 D. 文艺市场上大浪淘沙,经典作品因为不能贴近群众,而被市场淘汰是很常见的。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套路化、娱乐化和大场面是文艺作品生命力的大敌”错误,从文中来看,“一些作品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才是问题根本,由此可见,作者并没有绝对否定娱乐化和大场面,反对的是因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盲目追求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过去‘排队购票’和如今‘故宫跑’对比”错误,根据原文“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说明现在依然排队,“排队购票”和“故宫跑”也无法形成对比,因为都体现了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旺盛。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演员阵容豪华这个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今年《茶馆》开票的场景又火爆异常,则归功于北京人艺这块金字招牌”; B项,“因此对艺术质量要求不高”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D项,“经典作品因为不能贴近群众……”错误,文中说的是非“经典作品”,指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的文艺作品。 故选C。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近日接受人民日报采访,在他看来,打好蓝天保卫战,能源革命是关键。刘燕华分析,我国要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另外,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预警等具体措施也将逐步推进。 蓝天保卫战,核心是能源问题。刘燕华认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来源以煤为主,所以从宏观看,我们必须重视清洁能源,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其次是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第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转型。 (摘编自《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蓝天保卫战”,应该怎么打?》) 材料二: 铁路运输是耗煤大户,要极大降低铁路单位运用的能耗,铁路运输的组织创新和技术攻关不可少。铁路部门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测量设备,对重点区域、关键节点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影响和制约铁路运输降低能耗的诸多环节逐一排查。除此以外,铁路运输需要为社会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区别对待,不无谓增加能耗。为此,铁路运营部门要认真硏究铁路货物运输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调整运输布局、路网分布。与此同时,要注重区域分工、企业协作,加强铁路与公路、航空等不同企业的合作,做到不同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实现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铁路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运输列车进行维修保养和技术升级。随着运营里程的増加,运输货物的增多,各种动力技术支持的更新换代,铁路运输需要也可以通过各项维修保养提升各项技术参数,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列车使用寿命,更有助于使降低能耗持久平衡发展。 (摘编自《铁路运输企业要在打蠃“蓝天保卫战”中勇于承担责任》)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源问题是蓝天保卫战的核心问題,中国能源来源以煤为主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打好蓝天保卫战必须重视发展清洁能源。 B. 散煤作为可再生能源,要实施综合治理,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另外,还要逐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预警等具体措施。 C. 铁路运输是煤炭消耗大户,需要从技术攻关、运输差异分类、列车维护保养及加强与不同企业合作等方面下功夫降低能耗。 D. 一系列新的环境保护法制定、修订和付诸实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力度空前巨大,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 6.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请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绿色发展理念 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②发布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速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环保设施有效运行。③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监管执法力度空前,环境质量大为改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增加运营里程,降低能耗”错误,原文材料二最后说的是“不仅可以延长列车使用寿命,更有助于使降低能耗持久平衡发展”,选项属于理解文意不全面。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散煤作为可再生能源”错误,原文说“我国要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并没有说明散煤是可再生能源,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请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然后到材料三中圈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再分点进行概括。由“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绿色消赍、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由“发布实施了三个‘十条’,也就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大力推进环保民生工程,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环保设施运行效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岀,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法律完成制定和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议程”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小杜果 [土耳其]苏阿德•得尔威希 老太太弯下腰对小杜果温柔地说:“来吧,小宝贝,上我家去吧,你可以在花园里玩,那儿有的是李子,你随便吃多少都行。” 小杜果惊讶地看着这个老太太。这是阿依色奶奶,她就住在隔壁的那所小白房子里,房子前边,有个小小的花园,花园当中有棵大李子树。 小杜果知道阿依色奶奶不喜欢小孩,孩子们一走近李子树,她就冲着他们大声嚷嚷,要不就用她那根老不离手的大棍子吓唬他们,把他们轰走。 可是今天她怎么啦?变得这么温柔,几乎是慈爱了。 这简直不能使人相信。说真的,今天,从爆炸袭击发生以后,一切事都没法叫人相信,一切全跟平常不一样。 爆炸以后,军火工厂的汽笛长鸣着;人们都从房子里跑了出来,涌到工厂的大门口去了。在这些平常上工的时候很少看见人影的街道上,那时忽然有了很大的骚动。 家里来了好多陌生人,他们的脸都是很苍白而又很难过的样子,有些女人甚至在啜泣着,这是为什么呢?小杜果想不出。 阿依色奶奶把杜果的小手握在她的手里。对这个,杜果觉得不大舒服,当他在阿依色奶奶身边走下台阶的时候,他喃喃地自语:¨我已经够大了,能自己下去,干吗还领着我?妈妈从来不这样。……她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啊,妈妈!……当想到她的时候,小杜果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他妈妈今天晚上从工厂下工回来的时候,他要把阿依色奶奶请他上她那儿去玩,去吃李子的这件了不起的事告诉她……妈妈一定会因为他而骄傲的。 小杜果忽然间变成一个惹人注意的目标了,所有挤在房子里和小路上的人都那么注意他,有的抚摸他的长头发,有的轻轻地拍拍他的小脸蛋,有的还拥抱他,路角上那个卖杂货的还给他一大块巧克力糖。 杜果十分满意于自己的显要地位。 花园里起风了,那棵李树孤零零地站立在角落里,挺老实,挺安静,几乎是一动不动的。小杜果一个人坐在花园的台阶上,那只小狗又碰到了小杜果,似乎很满意,快活地摇着尾巴,要和杜果一块儿玩。可是,小杜果不想和它玩,也不想吃李子。他想:妈妈下工回来的时候,他要向妈妈要钱去买个西瓜,他爱那红红绿绿的颜色,还有那香甜的味道…… 他的妈妈……他是多么爱她呀!妈妈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今天早晨去上工的时候,她的嘴唇是多么红,她总是那么笑嘻嘻的,总是那么美丽,他的妈妈……想到他的美丽的妈妈,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有点想哭。他只有一个愿望——离开这里,回到家里去找妈妈。 花园的门又打开了。杜果还在原来的地方,但他不再是站着,而是躺在地上,睡着了。一只抚摸着他的脸蛋的手把他弄醒了,他突然喊出一声:“妈妈……”不,那不是妈妈,那是和妈妈长得很像的玛利哈姨。
展开余下试题听到“妈妈”的叫声,玛利哈姨那只抚摸他的手缩了回去;她用两只手捂着脸鸣咽起来了。阿依色奶奶喃喃地说:“瞧你怎么啦……安静下来吧,别吓着孩子!……这孩子……” 这个年轻的女人重新俯下身子把小杜果抱了起来,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并且亲吻着他那苍白的小脸,把它浸在眼泪里。 “来吧,小宝贝,咱们回家去吧,”她抱着他,向花园的门口走去。 小杜果,每当人家抱着他的时候,他便觉得妤像是受了侮辱似的。可是,今天,他没有反抗,他疲乏地把他的小脑袋靠在玛利哈姨的肩膀上,闭上了眼睛。 玛利哈姨把他带到她家去了。杜果没有问她:“为什么把我带到您这儿来!妈妈在哪儿呢?……” 几个月过去了,杜果从来没有提过他的妈妈,好像他的妈妈根本没有存在过似的,这孩子用安静和漠然来对待他妈妈的不在。 可是,有一天,当军火工厂里的爆炸再一次震撼了工人们的小房子,工厂汽笛的长鸣声在空中激荡着……这孩子,突然脸色苍白,放下了手里的玩具,站起来迟缓地走近玛利哈姨,用一种沉重的声音说:“我知道,妈妈死了……就是在爆炸声音以后,工厂汽笛响起来的那天,像今天一样……” 在很短的时间里,他想抑制住自己,可是,他的嘴唇颤抖了,在玛利哈姨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以前,眼泪从他的眼睛里涌岀了。忽然,他妤像从自尊心的重担下解脱了出来似的,他开始哭泣了,嘴里呻吟着:“妈妈!……妈妈!……” (俞天民译)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用阿依色奶奶一向不喜欢小孩子和现在对小杜果出乎意料 温柔慈爱进行对比,引出下文对小杜果不幸遭遇的叙述。 B. 在大人哭的时候,小杜果没有哭,爆炸再次发生时,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开始哭泣,体现了小杜果的坚强和懂事。 C. 小说中,小杜果表现得先是惊讶、满意,继而安静、漠然,最后哭泣、呻吟,这一系列的变化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D. 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周围的人和事,故意造成一种与恐怖环境的距离感,巧妙地表现了人们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 8. 小说塑造小杜果这一形象的手法较为多样,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9. 有人说,小说最后两段以军火工厂再次发生爆炸为结尾有重复之嫌,删除更好;有人认为不可以删除。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以丰富的心理、语言、动作、细节正面描写。如“鼻子有点发酸”“想到妈妈,打了个冷战,有点想哭”等表现小杜果对妈妈的深深依恋与深刻思念;②以周围人对小杜果的态度侧面描写。如阿依色奶奶给他吃李子、杂货店老板给他吃糖果、陌生人抚摸、亲他、玛利哈姨拥抱他哭泣等细节暗示小杜果悲惨的遭遇;③以环境描写衬托小杜果内心的孤独。如“李树孤零零地站立在角落里”。 9. (1)我同意不删除。①小说以军火工厂爆炸开头,又以此结尾,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小杜果的妈妈在爆炸中遇难的残酷事实,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②再次爆炸后,小杜果的语言和抑制不住的哭泣使小杜果形象更加饱满真实,不仅渲染了悲伤的氛围,也将整个故事情节推向高潮;③军火工厂再次爆炸,说明小杜果的悲剧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的社会悲剧,增强了小说广泛的社会意义,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2)我同意删除。①以“几个月过去……”一段为结尾,小杜果的悲剧遭遇已经交代完毕,读者已经知道他的妈妈在军火工厂爆炸中遇难,情节完整;②以漫长的时间和小杜果从不提妈妈的反常举动结尾,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为他的命运深深担忧;③以孩子的安静和漠然对待母亲的不归引发反思,表现了爆炸袭击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表现了人们不敢面对现实的残酷、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错误,从文中来看,以小杜果的视角看周围的人和事,更能体现出真实感以及恐怖袭击造成的全民性悲伤效果,不能说明人们逃避现实。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塑造形象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塑造小杜果这一形象的手法较为多样,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然后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哪些,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正面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侧面衬托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或借助他人进行衬托以及借助环境进行衬托。从文中来看,先看有没有直接描写小杜果的内容,如“家里来了好多陌生人,他们的脸都是很苍白而又很难过的样子,有些女人甚至在啜泣着,这是为什么呢”“我已经够大了,能自己下去,干吗还领着我?妈妈从来不这样。……她知道我已经长大了”“啊,妈妈!……当想到她的时候,小杜果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他妈妈今天晚上从工厂下”“妈妈一定会因为他而骄傲的”,这里既有动作描写,也有语言和心理描写,在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小杜果对妈妈的全身心依赖;然后看有没有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人公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如文中写到周围的人对小杜果的态度,如“老太太弯下腰对小杜果温柔地说:‘来吧,小宝贝,上我家去吧,你可以在花园里玩,那儿有的是李子,你随便吃多少都行。’”“所有挤在房子里和小路上的人都那么注意他,有的抚摸他的长头发,有的轻轻地拍拍他的小脸蛋,有的还拥抱他,路角上那个卖杂货的还给他一大块巧克力糖”“这个年轻的女人重新俯下身子把小杜果抱了起来,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并且亲吻着他那苍白的小脸,把它浸在眼泪里”,这些人物对待小杜果的态度暗示了他的遭遇的悲惨;最后看文中有无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如“花园里起风了,那棵李树孤零零地站立在角落里,挺老实,挺安静,几乎是一动不动的”,孤零零的李树衬托出人物的孤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结尾。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说,小说最后两段以军火工厂再次发生爆炸为结尾有重复之嫌,删除更好;有人认为不可以删除。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删除”或“不删除”,接着从内容、情节、形象以及主旨等角度分析。如不同意删除,考生就要分析最后两段所写的军火工厂再次发生爆炸与上文情节、形象以及主旨等方面的关联,从情节方面来看,小说在开头写到军火工厂爆炸,最后再次写到军火工厂爆炸,前后形成呼应,且最后“我知道,妈妈死了……就是在爆炸声音以后,工厂汽笛响起来的那天,像今天一样……”解答上文小杜果妈妈遇难这一事实;从形象的角度来看,上文写小杜果面对妈妈不见了这一事实“用安静和漠然来对待”,看似孩子是无知无觉的,而最后军工厂的再次爆炸让孩子爆发出来,让孩子小杜果的形象更为真实饱满;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如果上文的悲剧只是小杜果一家的悲剧的话,结尾军工厂的再次爆炸让悲剧普遍化,变成社会的问题,表达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如同意删除的话,考生就要分析删除后小说结尾的效果,从文中来看,如把结尾两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