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既是一种在社会中形成和发生的观念取向,也是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从本体论上看,相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具有实在性,是人生存于世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人对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各种对象都持怀疑态度,那么,他就无法运用相关的资源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从社会的层面看,人与人之间基于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能够存在的条件。康德曾对说谎无法普遍化问题做了分析,其中也涉及诚信及广义的信任问题。一旦说谎成为普遍的言说方式,则任何人所说的话都无法为他人所信,如此,说谎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尽管康德的分析侧重于形式层面的逻辑推论,但于形式的分析背后不难注意到实质的关联;说谎的普遍化导致信任的普遍缺失,后者又将使社会生活无法正常展开。这一关系也表明,社会秩序的建立、社会生活的常规运行,难以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在相互信任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体往往更能够彼此交流、沟通,并克服可能出现的分歧,形成相互协作的关系,进而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就个体而言,信任构成了其行为系统的重要环节。在行为目标的确定、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信任的影响都渗入其中。在现实中,个体的行为总是发生并展开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其行为过程也以不同的形式受到社会共同体的制约。这里既有认知意义上的相信,也有评价意义上的信任;前者主要指向事,后者则关联着人。现代行动理论常常以“意欲+相信”来解释行动的理由,根据这一观点可知,当行动者形成了某种意欲,同时又相信通过某种方式可以满足此意欲,行动便会发生。这种行动解释模式是否确当可以进一步讨论,但它肯定相信在引发行为中的作用是显然的。行为过程不仅涉及事,而且关乎人,后者与信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接受某种行动建议、参与一定共同体的实践过程,通常都基于对相关主体的信任。可以看出,认知层面的相信与评价层面的信任,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信任内含信赖。对他人的信任,以他人的可信性和可依赖性为前提,这种前提赋予个体以存在的安全感。前面曾提及,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世界实在性的确信,是人生存于世的前提,而社会领域的信任,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它扬弃了个体面向他人时的不确定性,使人能够相互走近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彼此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既赋予个体存在以现实的形态,又使这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他人即地狱”的异己性。当然,基于信任的这种主体间关系,并不意味着消除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上所述,以理性认知为前提,信任不同于随波逐流式的盲从,这一意义上的信任与个体自身的独立判断相联系,既具有自觉品格,也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性。 (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人无法从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获得维持自身生存的资源,则表明他必定对周围的各种对象持怀疑态度。 B.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会秩序能够存在的一个条件,但这种信任要立足于某些理性认知和一定价值原则。 C. 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社会生活的常规运行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构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D. 个体行为的发生、展开及行为过程受社会共同体的影响与制约,这与认知上的相信与评价上的信任有关。
浏览完整试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文从社会、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层面,阐述了信任的产生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与层次的意义。 B. 在阐述信任的社会层面意义时,作者举康德有关说谎的分析与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信任的最大敌人是说谎。 C. 作者借用现代行动理论中“意欲+相信”的行动解释模式,证明认知层面的相信与评价层面的信任会影响个体行为。 D. 最后一段在阐释信任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后指出,以理性认知为前提的信任也能体现个体的自觉品格与自主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的个体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协作的关系,更能够彼此交流、沟通,就能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B. 信任不仅在个人的行为目标的确定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起作用,还决定着其行为系统的各个环节。 C. 相信能在引发行为中产生作用,既是“意欲+相信”这一现代行动理论的结论,又能促使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D.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信任内含信赖,对他人的信任,个体要想拥有安全感,要以他人的可信性和可依赖性为前提。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客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该项表述条件与结论颠倒,原文第一段中“如果一个人对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各种对象都持怀疑态度,那么,他就无法运用相关的资源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表述反过来说不成立。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作者举康德有关说谎的分析与研究的例子,是为了引出下文进一步辩证地分析信任对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考生应该全面阅读文本,然后聚焦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常见问题有时态有误、表述绝对、偷换概念、遗漏信息、逻辑错误、无中生有等等。 A项,“不同的个体……就能……”说法绝对化,也缺少前提条件,原文第二段“在相互信任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体……”。 B项,曲解文意。“还决定着其行为系统 各个环节”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三段的开头只是说“信任构成了其行为系统的重要环节”。 C项,曲解文意。“相信能在引发行为中产生作用”只是“意欲+相信”这一现代行动理论所认可 内容,不能说是该理论的结论,也不能“促使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怒号 姚洪超 夏天的夜晚,依然是那么闷热。雾霾中夹着干燥、烦闷。连同树上的知了也不敢大声地吟唱。夜静静的,往日乡邻们的说笑也随风而去,只剩下默默的叹息,无尽的忧伤。 “三儿回来了!”一个声音悄悄地说。 “真的吗?怎么没听到车响?”一个声音惊喜又怀疑地问。 “真的,三儿是偷偷地回家的,好像有什么事。” “赶快通知大伙,别让他跑了!” 不大一会,从三里五乡聚拢来的乡亲们把三儿的豪宅团团围住,连一只苍蝇也难逃出。怒气在胸,长矛在手,恶语在口,呼声震天。犬吠声、鸡鸣声,鸭的嘎嘎声,猪的哼哼声,小孩的哭喊声,棍棒敲打门窗地面声,一股脑地响起,整个桃山小镇顿时热闹起来。 “臭不要脸的,滚出来!” “如果再不还钱,抄你家,灭你门!” “别想逃啦,就是长翅膀你也甭想飞出,你看这些要账的人们,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你淹死!” “没爹管,没人养的玩意儿,滚出来!” “快滚出来,再不滚出来把你活剥了,零卖了!” 许许多多的词汇在乡亲们愤怒的口中蹦出,仿佛再不开门,就会一拥而入,把三儿家满门抄斩,不是仿佛,而是一定,乡亲们可是说得到,做得到的。窗户的玻璃噼噼啪啪的落下,朱红的铁门也已被砸了几个洞,比锤子还要大的门锁也快要被砸开了。 猛然间,三儿家的灯亮了,屋里的院里的,门外的灯一下子都亮了起来,上千度的白炽灯一下子把夜幕驱赶得干干净净,把乡邻们的脸照得清清楚楚。 “来呀,有种的朝这儿打!”三儿光着膀子,身上缠满炸药,快要蹦出来的眼珠子驱退愤怒的人群,惊天的怒号使乡邻们的愤怒声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给!有种的朝我开枪!”三儿从腰里掏出一支手枪,递向疯狂过后被猛然间吓破胆的人群。没人敢接,更没人敢打。 “都老老实实地给我听仔细了!”三儿开始发表演讲。 “是贪心蒙蔽了你们的双眼,是贪心愚弄了你们的灵魂。不是我坑你们,你们是自找的!像你们这些没脑子的家伙,就是不被我坑,别人也会坑你们!”三儿说话铿锵有力。 “结巴四儿,是谁深夜敲打我窗,哭着嚎着要把钱存在我这里?你为了凑够十万块,获得三分利,把粮食都卖了,把你爹的养老钱也抠出来了,是不是!”三儿冲着结巴四儿吼道。 “你为了多得一天的利儿,让我半夜睡不好觉,是不是?” “张大、张二、张三,你们挨坑更是活该,十年前村里基金会坑了你们十万元,那可是你们辛辛苦苦拉麦秸挣的。你们不吸取教训,还想贪便宜,获高利,我说不要,你们说求求三爷了,非得放我这儿五十万,这可是你们卖豆腐皮儿一分分挣的血汗钱,你们的钱没了,就找我要,让我找谁去?”三儿继续数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