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367 2020-03-30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7]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积累与表达(本题共7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番茄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传入中国,中国人发现它的食用价值之后,对它的热爱之情与日俱增。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红彤彤、圆溜溜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惹人喜爱。于是红得像柿子一样的番茄,收获了北方人民的爱称——西红柿。
可是在西方,番茄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 ),才在餐桌上初露头角。大约公元前500年,阿兹特克人在丛林中发现了这种可爱的果实。后来欧洲人被这种美丽的果实吸引,将其带回欧洲。不过,①__________________。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欧洲人甚至还认为,吃掉这种神秘的红果实会变成可怕的狼人,于是把番茄叫作“狼桃”。但最终总会出现( )的人。相传,法国有位画番茄的画家,经常面对着这美丽而“有毒”的浆果。有一天,他( )吃下了一颗番茄,之后他躺在床上( )着番茄酸中有甜的味道,等待去见上帝,②____________________,反而食欲大增。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无论中餐、西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B.虽然番茄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C.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D.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答案 A
解析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前句主语是“番茄”,表述还没有结束,转折后的主语又变成了“中国的环境”,属于中途易辙,可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改为“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二是“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主谓搭配不当,“长势更旺”的主语应该是“番茄”,而不是“北方地区”,可以在“尤其”后面加上“在”;三是用词不当,“适合”的使用主客颠倒。结合看四个选项,只有A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A。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程 敢为人先 鬼使神差 品味
B.进程 敢作敢当 阴差阳错 品味
C.历程 敢为人先 鬼使神差 回味
D.进程 敢作敢当 阴差阳错 回味
答案 C
解析 历程:经历的过程。常常跟“走过”“经过”搭配。进程: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常常跟“发展”搭配。根据上文,“走过”应该与“历程”搭配,故此处应选“历程”。敢为人先: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作敢当:有胆量做就有胆量承认,不怕风险,毫不退缩。此处上下文强调第一个尝试,因此选“敢为人先”。阴差阳错:由于偶然因素而造成差错。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此处语境中说的是不由自主吃了番茄,没有差错的意思,因此选“鬼使神差”。品味:尝试滋味,品尝。回味:从回忆里体会。前文是说吃过了番茄之后,因此是从回忆里体会,所以选“回味”。
浏览完整试题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 (示例)①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 ②结果他不仅没死 ③番茄都成了菜肴中的经典角色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科学家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更重要的是应该担负起科普的责任。②当前,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技术迅猛发展,③科学家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传播工具,④做好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众。⑤应当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⑥设立国家科普基金,⑦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⑧鼓励科学家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普工作中,⑨开创我国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更重要的是”改为“也”或“还”。②删除“随着”。⑤“应当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前加“国家”。⑦“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2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歌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解析 这段文字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屈原的《九歌》首先歌唱出“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第二个层次说受到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个层次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
6.概括下面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中国的建筑体系”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不超过50个字)(2分)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分布地区广大的、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7.“天堂多了一位诗人,北大少了一位导师。”北京大学教授、诗人林庚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没有哀乐,没有泪水,学生和家人用诗句为他送行。下面是林庚先生的入室弟子、北大著名教授袁行霈先生用新体诗拟写的一副挽联,试分析这副挽联的妙处。(3分)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那太阳照亮了人的心智;
银色的网织成月亮,那月亮抚慰着人的灵魂。
注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是林庚先生《新秋之歌》中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下联的开头都引用了林庚先生自己的诗句,后半部分则是对林庚先生的高度评价,这副挽联样式新颖,既合乎逝者的诗人身份,又肯定了逝者对后辈的开启作用,抒发了作者对逝者深深的哀思和敬慕之情。
二、文学常识与背诵默写(本题共2小题,6分)
8.下列有关“意象”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B.象征意象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中的只是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得诗歌更耐人寻味。
C.“树叶”“树木”本来只是普通的客观物象,但由于历代文人融情其中,历经演变,出现了“落木”“落叶”等意象,借以抒发某种情感。
D.在古代诗歌中,梅花、菊花、蝉、杜鹃、梧桐、丁香、鹧鸪等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如“菊花”只是隐逸者的象征。
答案 D
解析 “‘菊花’只是隐逸者的象征”错,菊花还有顽强和反抗的象征意义。如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一文中,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毫不费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其中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展开余下试题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选自《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有删改)
10.下列关于“扁舟”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的“扁舟”,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除失意文人以外更广的使用范围,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所有的文人来说,“扁舟”就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更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答案 D
解析 D项扩大范围,原文是“潦倒困厄的人”。
11.下列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D.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答案 C
解析 C项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答案 A
解析 A项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大题,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为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展开余下试题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个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她才能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 B
解析 A项强加因果。C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D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用的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14.下列关于屠呦呦成功因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B.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心无旁骛,埋头苦干。
C.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
D.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面对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39岁的屠呦呦主动请缨,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答案 D
解析 D项“主动请缨”错,原文说的是“临危受命”。
15.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9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③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15分)
材料一:
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
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18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变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取材于赵强等文章)
材料二:
《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在好莱坞电影中,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情节设定可能是英雄人物登上太空飞船远离地球去寻找新的避难所。但是《流浪地球》却反其套路,人类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
《流浪地球》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的,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40余万人、5000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深刻阐述。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于此。
《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未来发展更具意义。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取材于《〈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有删改)
材料三: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
上一篇: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质量过关检测试题
下一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统编版高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