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08 2020-03-31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8]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雕梁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整个设计呈现的效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于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都传递出创新的勇气和文化自信。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那些表面看起来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现传统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滋养。可以说,时尚根植于传统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2018年12月9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传承发扬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其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
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
时尚和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传统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通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
(选自《传统文化需要用“时尚”语言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长久以来关于时尚的定义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没有打破界域。
B.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才有可能深受喜爱。
C.我国独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D.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
B.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
C.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D.文章运用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文化可以结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文化就等同于严肃、古老。
B.传统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传统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
C.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
D.要使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材料二:“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69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繁荣!
(节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材料三: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1500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这也与目前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 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余下试题
C.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会得以复兴。
D.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种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文件,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助于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C.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构建了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
D.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6. 2018年12月8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应该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 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后的电波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负责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1941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的部队胜利会师。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译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再见,战友….
“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前口袋里,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新四军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了江边的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
C.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不仅使小说情节安排张弛有度,而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D.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8.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了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9.“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治,字本道,忻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行人,迁吏科给事中。寇屡盗边,边臣多匿不奏;小胜,文臣辄冒军功。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臣及镇帅不亲搏战者止赐赉。从之,再迁礼科左给事中。隆庆元年,偕御史王好问核内府诸监局岁费。中官崔敏请止之,为给事中张宪臣所劾。得旨:“诏书所载者,自嘉靖四十一年始,听治等详核。不载者,已之。”治等力争,不许。事竣,劾中官赵廷玉、马尹干没罪,诏下司礼监按问。寻上疏陈四事:“一、定宗庙之礼以隆圣孝。献皇虽贵为天子父,未尝南面临天下;虽亲为武宗叔,然尝北面事武宗。今乃与祖宗诸帝并列,设位于武宗右,揆诸古典,终为未协。臣以为献皇祔会太庙,不免递迁。若专祀世庙,则亿世不改。乞敕廷臣博议,务求至当。二、谨燕居之礼以澄化源。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比者人言籍籍,谓陛下燕闲举动,有非谅暗所宜者。臣窃为陛下虑之。”其二,请勤朝讲、亲辅弼。疏入,报闻。进吏科都给事中。劾蓟辽总督都御史刘焘、南京督储都御史曾于拱不职,于拱遂罢。山西及蓟镇并中寇,治以罪兵部尚书郭乾、侍郎迟凤翔,偕同官欧阳一敬等劾之。诏罢乾,贬凤翔三秩视事。明年,左右有言南海子之胜者,帝将往幸。治率同官谏,大学士徐阶、尚书杨博、御史郝杰等并阻止,皆不听。至则荒莽沮湿,帝甚悔之。治寻擢太仆少卿,改大理,进太仆卿。忧归,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
展开余下试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B、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C、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D、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可指宫内、朝内的官员,这里则指的是宫中的宦官。
B、“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封建王朝的有些皇帝在位期间有多个年号。
C、”南面“古代以坐南朝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在南面坐。
D、“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既供奉皇族神位,又供奉功臣神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治关注战事,促成军功制度改革。他在边境遭敌寇侵犯之时,针对边臣对战事隐瞒不报,文臣冒领军功的情况,提出了改革方案,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B、王治正直无私,严格审查各监局用度。他在与王好问核查时,面对崔敏极力阻拦,皇帝亦未支持他的情况,仍然据理力争,遭到了张宪臣的弹劾。
C、王治注重礼制,提出宗庙礼仪问题。他在献皇牌位摆放位置上,认为其未统治过国家,即使贵为帝王宗亲,也不能与各帝并列,应广泛讨论以求恰当。
D、王治不畏权贵,对待君臣皆能直谏。他在任吏科给事中时,弹劾总督都御史等人不称职,责罪兵部尚书等人之失。而皇帝出行之事,他也能进谏劝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治请临阵斩获,第录将士功;文臣及镇帅不亲搏战者止赐赉。
(2)明年,左右有言南海子之胜者,帝将往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八首①(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汉时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5.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鲲龙”出水,直上云霄!我国自主研发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的过程,正如《逍遥游》中描写大鹏鸟展翅高飞时“——————,——————”的状态。
(2)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但这种传统在古代曾面临危机。韩愈就在《师说》中通过写士大夫“——————,————”的怪状,揭露了他们以从师为耻的心理本质。
(3)戊戌年的盛京之秋曼妙悠长,每朵花都极妍绽放,每片叶都饱蘸秋阳。当寒雨冰霜催促着拉紧幕帷时,它们才依依作别,去诠释“反哺”的真意,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工业化社会大踏步走来的时候,蓝天,白云,小溪,流泉,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式的经济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破坏环境的发展,是在与子孙抢夺饭碗。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环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及生态文明。温家宝总理曾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然而,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千秋大业的环保大计,却被某些地方的官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过程中人为淡化。蓝天变灰天,河水变浊流,森林被乱砍滥伐的事件 。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 。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 ,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地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村落,谁家的炊烟都可能影响到对方,这恐怕就是之所以外国记者引起对生态文明关注的根源。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织成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奏响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伟大目标 。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竭泽而渔 遍地开花 刻不容缓 弹冠相庆
B. 杀鸡取卵 层出不穷 迫不及待 弹冠相庆
C. 竭泽而渔 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额手称庆
D. 杀鸡取卵 遍地开花 迫不及待 额手称庆
18.填入文中划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外国人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B.外国人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C.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像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
D.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这恐怕就是之所以生态文明引起外国记者关注的根源
B. 这恐怕就是外国记者引起对生态文明关注的根源
C. 这恐怕就是生态文明引起外国记者关注的根源
D. 这恐怕就是之所以引起外国记者对生态文明关注的根源
20.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作报告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这次能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
上一篇: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练(2.23)语文试题
下一篇: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保定”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