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90  2020-04-0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0]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防疫期间停课不停学网上周考(四)语文试题
铜仁一中高三年级防疫期间
“停课不停学”网上考试(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戏曲中国”,即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者说,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剧种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剧目遗存最丰富的样式,但它为何比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晚出”呢?
不少学者从外部条件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探讨戏曲晚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亦不乏值得商榷之处。例如,着眼于外部条件者所得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一影响至巨的结论就值得商榷。单就外部条件而言,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绝非经济因素一端所能解释。人类文化史已反复证明,文化创造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框架的制约。经济基础即使大体相仿,不同民族、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面临的文化场合、文化情景也可能很不一样。因此,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戏曲何以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
中国戏曲建立在平民文化的基础上,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以平民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平民化不只是为戏曲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故事情节、表现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使文化发展的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朝而野,由雅而俗。戏曲史上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取材于唐传奇、诗文的元代杂剧,其结局都变悲剧为团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元代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并非偶然,《莺莺传》和《井底引银瓶》都以悲剧结束,而《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则是大团圆的喜剧。在这种不谋而合的共同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文化的平民化转向。《莺莺传》中崔莺莺是名门闺秀,但没有勇气维护婚姻权利,预感张生有可能始乱终弃,她不是设法阻止这一结局的到来,而是向张生倾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为按照唐代上流社会习惯法,一个私订终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
但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在平民社会中并不一定需要遵守。宋代出现的代表平民意志的《张浩》,女主角李莺莺和崔莺莺不同:她主动与张浩私订终身,勇于维护婚姻权利,最终与张浩喜结连理。这是平民文化带来的新伦理。正是在这种平民文化兴盛的背景下,《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元代杂剧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女主角追求爱情的行为方式或悲剧结局。
戏曲中国以平民文化为主导,并不是说它与大传统绝缘。事实上,戏曲中国与大传统之间保持了持续不已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曲折发展。在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中,中国戏曲中产生了一大批表彰“中国脊梁”的作品,如明代的《浣纱记》《鸣凤记》,清代的《清忠谱》《桃花扇》。在号称 “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风景: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是这片风景中的主角。这一类作品,不是对平民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平民文化的充实和提升。
戏曲中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方式,写宝、黛阅读这两部名剧,其核心是要写出那种足以提高人类尊严的两性间的真挚感情。曹雪芹把《牡丹亭》等爱情书写传统发扬光大,不只是题材选择方面的认同,也是一种文化立场的认同,在他看来,不是只有诗人笔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才有价值,《牡丹亭》等所写的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有其崇高的价值。由此一例,足以见出“戏曲中国”的文化意义之大。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文新《中国戏曲——华夏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7月1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中国是指戏曲所表现的中国或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平民文化为主体的。
B.文化的平民化促进了戏曲生成、发展,使文化发展的指向由朝而野、由雅而俗。
C.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平民文化发展得不够充分,完全导致了中国戏曲的“晚出”。
D.平民社会不一定遵守上流社会的习惯法,平民文化兴盛影响了部分元杂剧结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对中国戏曲晚出的原因从横向、纵向、正反等方面进行了递进式论述。
B.作者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分析,批驳了中国戏曲晚出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借《红楼梦》论述了戏曲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D.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李莺莺与崔莺莺的对比,论述了文化平民化的转向对戏曲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索戏曲晚熟要从其自身特征方面进行,经济因素完全不能解释戏曲创作的艰难与迟缓。
B.文化创造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等影响。
C.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在互动中曲折发展,并使社会正义和民族气节成了中国戏曲的主流。
D.曹雪芹发扬光大了戏曲爱情书写传统,认为超越生死的爱情比社会正义更加崇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受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决定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设至今首次因非战争原因取消颁发。
瑞典文学院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原委员会中的18位院士将有7人被替换,新的委员会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瑞典文学院对于度过信任危机以及重树公信力的决心。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但瑞典文学院对该奖项授予人的选择却常招致强烈的批评。许多获奖的作家都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仍有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该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政治奖项——一个文学伪装的和平奖”,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截至2016年,1 13名获奖者中有16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该学院经常被指责偏向于欧洲,特别是瑞典的作家。有人指出,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重大,而且往往盖过其他奖项,但它“不是衡量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摘编自《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同时评选出两位得主》)
材料二: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0日下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1901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增加了5名外部专家,这5名专家在评选过程中都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据悉,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瑞典文学院有8次宣布:“保留奖项”,分别在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和2018年。这其中有6次是推迟至第二年颁奖,推迟的原因都是因为战争或没有合适的候选人。
(摘编自李玫忆等《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材料三:
近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类奖项陆续揭晓,引发了公众对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关注。
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某一领域最重要的成就,100多年来,诺贝尔奖见证了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生存和生活状况的努力探索,是对致力科学事业之人的最高奖赏之一。从获奖结果中,国人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少领域仍然存在差距。看到差距与不足,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不过,也应看到,7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由弱到强、持续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诺贝尔奖数量的多寡其实很难反映当前我国科学发展现状和总体科技实力。一方面,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不少奖励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研究突破。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布尔斯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70年以来,就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但迟至今年才获奖。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科学家们获得和平稳定的科研环境不过几十年,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何时获奖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国庆前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奖章颁发,共有11位科学家入选受表彰,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理由,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得失。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诺贝尔奖引关注》)
材料四:
我们不仅要对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科普,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无数获奖者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将享受科学当作追求,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科学家精神,尤其珍贵。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这几天,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不过,残雪本人的回应也说得很明白:“(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
没错,这只是一个奖。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
(摘编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如何关注诺贝尔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获奖的作家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而其他被陪审团拒绝的作家的作品却都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展开余下试题B.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得主,分别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C.从获奖结果中,我们要看到差距。这样对营造科研环境,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利的。
D.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诺贝尔奖级成果,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说:中国定会获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委们对不同政治品味的作家抱有偏见,文学奖已被广泛视为一个文学伪装的政治奖项。
B.承认诺贝尔奖权威性,但不应将其看成是衡量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标准。
C.由于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中国作家残雪令国人感到欣喜。
D.获奖者身上所展现的探求、勇气、耐心等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
6.请结合材料观点,从肯定或淡定角度谈一谈对诺贝尔奖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大 隐
马宝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了几句孟浩然。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个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是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到自己就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说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了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谈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议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长吏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带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子话嘛。”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文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主体部分以姚长史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来写孟浩然,与《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行动和心理来写贾府有相似之处。
B.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吃酒吟诗”“谈诗论文”“仕途困顿”“失之交臂”等四字词语的加入,又让语言显得典雅厚重。
C.文中两次写到孟浩然醉酒不见人,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
D.孟浩然与姚长史坐石谈诗论文的情节在文中两次出现,前后照应,一设迷,一解谜,给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8.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6 分)
9. 小说前几段写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王德完,字子醇,广安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石星为本兵,德完上十议以规时,帝纳之。已,请裁李成梁父子权,劾褫黔国公沐昌祚冠服,罢巡抚朱孟震、贾待问、郭四维、少卿杨四知、赵卿。又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冒功罪。半岁章数十上,率军国大计。累迁户科都给事中。倭寇久躏朝鲜,再议封贡。德完言:“封则必贡,贡则必市,是沈惟敬误经略,经略误总督,总督误本兵,本兵误朝廷也。”后封果不成。德完寻以疾归。二十八年,起任工科。极陈四川采木、榷税及播州用兵之患。又言三殿未营,不宜复兴玄殿、龙舟之役。皆不报。已,劾湖广税使陈奉四大罪。再疏极论,谓奉必激变。奉果为楚人所攻,仅以身免。寻因祷雨言:“愿尽撤矿税之使,释逮系之臣,省愆赎过,用弭灾变。”不报。已,极陈国计匮乏,因请减织造,止营建,亟完殿工,停买珠宝,慎重采办,大发内帑,语极切至。帝亦不省。


展开余下试题时帝宠郑贵妃,疏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几殆,而皇后亦多疾。左右多窃意后崩,贵妃即正中官位,其子为太子。中允黄辉,皇长子讲官也,从内侍微探得其状,谓德完日:“此国家大事,旦夕不测,书之史册,谓朝廷无人。”德完乃属辉具草。疏入,帝震怒,立下诏狱拷讯。
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连疏论救。忤旨,切责,御史夺俸有差。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帝亦不释。旋廷杖百,除其名。光宗立,召为太常少卿。俄擢左佥都御史。
初,德完直声震天下。及居大僚,持论每与邹元标等异。杨镐、李如桢丧师论死,廷臣急欲诛之。德完乃上疏请酌公论,或遣戍立功,或即时正辟,设两途以俟帝宽之。疏出,果宽镐等。德完寻进户部右侍郎。给事中朱钦相、倪思辉言事获罪,疏救之。明年,迁左。亡何卒官。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B.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C.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D.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臣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兵,兵部尚书的别名,六部尚书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的军事。
B.累迁,多次升迁,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C.内帑,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也指国库的钱财,两者都由户部掌管。
D.崩,本指山倒塌,后用来比喻帝王、王后的死。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德完忧心国事,积极谏言。他在任兵科给事中时,上奏十条建议来谋划时事;半年内几十次上奏章,都是有关统军治国的大计。
B.王德完力倡俭省,反对铺张。他认为三大殿还没有建成,不宜再兴起玄殿、龙舟的工程;请求削减纺织,停止营建,停止购买珠宝。
C.王德完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他曾弹劾免去黔国公沐昌祚的官职,罢免了巡抚朱孟震等人,揭露广东总督刘继文等人假冒战功的罪行。
D.王德完维护朝制,触犯龙颜。为了维护皇长子的身份、地位,他敢于上疏,因而触怒了皇帝,最终被廷杖一百,除去官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因祷雨言:“愿尽撤矿税之使,释逮系之臣,省愆赎过,用弭灾变。”不报。
(2)德完乃上疏请酌公论,或遣戍立功,或即时正辟,设两途以俟帝宽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晓过西湖
梵琦
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
青山倒影水连廓,白藕作花香满湖。
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
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一个“晓”字,将月写得可见却模糊,若即若离,让人爱之不舍。
B.颔联由视觉入手,再由所见兼带嗅觉,湖天一色,莲荷清香,从字间溢出。
C.颈联将听觉与视觉融合,仍紧扣“晓”字,还表现出一种渐行渐远的动感。
D.尾联的“不得寐”,加之鱼蟹在水中翻腾的动景,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
15.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两首诗均描写西湖之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 ”,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 ”。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山势险峻后,紧接着发出呼唤,劝远行之人不必前往蜀地的诗句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客”认为人生短暂,犹如“ ”,而苏子却认为,如若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 ”,就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 敢当天下。像毛泽东那样,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 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 ),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 ,读书又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子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他们掌提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你要成为有用的某方面的人,就得先读过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创造和发现就得攻读前人积累的书。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总结,历史也就真的产生了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巨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介书生 腥风血雨 置之度外 庖丁观牛
B.莘莘学子 腥风血雨 置之度外 洞若观火
C.一介书生 疾风骤雨 置身事外 庖丁观牛
D.莘莘学子 疾风骤雨 置身事外 洞若观火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
B.马寅初,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
C.像马寅初那样,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
D.像马寅初那样,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
19.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你要成为有用的某方面的人,就得先读过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创造和发现就得攻读前人积累的书。
B.你要成为有用的某方面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创造和发现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
C.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先读过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创造和发现就得攻读前人积累的书。
D.你要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读某方面的书,你要有发现和创造就得先读过前人积累的书。
20.下面的诗歌是《为世界化妆》的节选,请在横线处补上合适的诗句。(6分)
画一个地方,
曲桥热情吻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冷无处安详。
阳光不锈,
万物健康疯长,
鸡犬鸣于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明月朗朗,
路虫鸣两旁。
画一个地方,
白云悠悠,
鸽子飞翔。
苛责非难消逝。
泪花凋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檐下语飞扬,
牧童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铜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