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00 2020-04-1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0]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嘉祥一中2017级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取材于张健《无情不作诗》,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相关文字推断,下列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3分)
A.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B.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C.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D.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2.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材料二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它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浏览完整试题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取材于刘汉俊《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有删改)
3.根据材料二,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B.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儿不含糊、不见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第二季“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仅仅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取材于新小平《“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有删改)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下列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限制参赛者的职业、身份等。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5.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忧“我”漂泊在外。
展开余下试题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8.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跌荡少检,久不调。盩厔人江融晓兵术,元忠从之游,尽传所学。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帝尝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康,汉文、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而偏将为贼败,孝逸惧其锋,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乃引兵击敬业,平之。还,授司刑正。为御史中丞,为来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流费州。复为中丞。岁余,陷侯思止狱,仍放岭南。酷吏诛,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乃鹿也,罗织之吏乃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俄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御突厥。元忠驭军持重,虽无赫然功,而亦未尝败。中宗在东宫,为检校左庶子。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奏曰:“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后不悦。易之等恨怒,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后寤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中宗复位,进侍中。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元忠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三思与宗楚客相党引以为朋,及三思诛,楚客等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复遣其客杨再思奏元忠缘逆不宜处内地,遂贬务川尉。元忠至涪陵,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诏陪葬定陵。
(节选自《新唐书•魏元忠列传》)
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跌荡少检 跌荡:行为放纵
B.卿累负谤铄 铄:毁谤
C.臣顾何辜 辜:辜负
D.因武后不豫 不豫:生病
10.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侍宴,武后曰 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 ……
B.偏将为贼败 为来俊臣所构
C.孝逸乃引兵击敬业 臣乃鹿也,罗织之吏乃猎者
D.彼将杀臣以求进 帝以问元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东宫,内廷后宫之一,古代帝王骄奢淫逸,嫔妃居住地常有东西二宫之分。
C.制狱,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类似“诏狱”,多涉及钦命的法律案件。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元忠才能卓越,具有治理才能。他做太学生时向江融学得兵法;仪凤年间,向皇帝献上应对吐蕃的策略;在洛州做长史,治理号称严明。
B.魏元忠内心强大,从容面对死亡。他陷入酷吏来俊臣罗织的案件之中,被判处死刑,将要行刑时,面不改色,被赦免时也不曾欢呼雀跃。
C.魏元忠正直敢谏,不惧得罪权贵。他做监察御史,指出皇帝不能用贤,令皇帝感到惭愧;他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
D.魏元忠审时度势,行事谨慎稳重。他做李孝逸监军,为其分析情势,促其出兵平定徐敬业叛乱;在抵御突厥时,他驭军持重,未有败绩。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
(2)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
15.魏元忠历事三朝,极忠诚干练,为何晚年却屡遭贬谪?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6—18题。(共12分)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6.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17.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展开余下试题
D.日边红杏倚云栽。(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18.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城动员,从“ ”到“ ”,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全副武装,整装待发。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 , ”,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为了勉励子侄成为谨慎谦虚的人,马援借用了“ ”的比喻,说明即便学习龙伯高不成功,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又转而借用“ ”的比喻,告诫他们若学习杜季良失败,则会成为纨绔子弟。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6分)
在时尚领域,服饰文化是一种极具流行感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 ,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人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解放,表现自由的愿望,表现对美的追求。现代着装观和服饰形象清晰体现着,也充实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服装随着文明进化被赋予了文化功能,能够附着具有无限表达可能性的社会文明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时尚设计的重要艺术语汇是色彩。色彩体系突出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定内涵。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是该民族最容易辨识的文化标志。一个民族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 ,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是一个美感进化过程。没有民族文化历史依据的时尚色彩难以深入人心。时尚设计大师们只有借助“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等诗词歌赋和古代书画,深挖中国色彩的多元借代与丰富内涵;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巧妙衔接中国色彩的“前世”和“今生”,如此方能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理念,跨越视觉表象层面,实现对色彩历史的深层文化解读。
2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喻 排比 引用 B.比喻 排比 对偶
C.对比 比拟 对偶 D.对比 比拟 引用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人们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生动化的色彩与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考试有很多种,既有高考、中考这样的学业考试,也有生活中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如何在考试中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爆发于2020年之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考试。上到国家,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考试的参与者。考场设在医院,也设在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家庭。考试中,很多人交出了满分的答卷,有些人也许可以勉强及格,也有少数人只能得零分甚至负分。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面对考试”为题,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质量检测三语文参考答案
1.B (这是香菱所写的第一首诗。诗歌虽能运用形象语言及比喻等技法来描绘月轮的形象,但措词不雅,在技巧上是非常稚拙。无论是从风格还是境界上看,都不会是黛玉所做。)
2.D (A.湘云与黛玉人生遭际相似,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也相似,“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花魂”都具有寒瘦、清冷的风格。B.优秀的诗篇不一定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C.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3.D (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涉及此方面内容)
4.B (文中没有《中国诗词大会》所选诗词“浅显易懂”的表述)
5.①学校要通过课堂这一渠道,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古诗文经典,接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2分)②各文化部门如文联、作协可以鼓励人们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这个时代人民心声的诗词作品,如组织一些诗词创作大赛等。(2分)③各种文化媒体可以像央视一样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力求通过形式上的包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2分)
6.D 【解析】D项,是指月圆中秋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的时候。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无论什么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7.C 【解析】C项,诗歌将愁绪化作了父亲破碎的月光满杯,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满头,具体可感,是化抽象为形象。
8.①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
②刻画形象,抓住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
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
④语言生动,表现力强。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绵绵”的乡愁、“明明灭灭”的新月等。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富于表现力。(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鉴赏诗歌主要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读懂诗歌要先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从而体会情感。诗歌意象具有典型性,语言具有凝练性、跳跃性,所以,我们读诗时应借助联想、想象,
上一篇:
江苏省无锡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下一篇:
四川省绵阳市2020届高三4月线上学习评估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济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