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2  2020-04-20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
河北省承德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疫情期间直播课堂检测语文试题
承德一中高一直播课堂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在国家治理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不足、情况发现和处置不及时等问题。运用大数据,可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对社会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有助于更全面、快捷、直观地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从而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有预见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属性数据、网络行为数据、以往服务数据等,可以判断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运用逐步深入,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然而,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二是大数据给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数据收集、存储和应用模式,给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等带来风险。三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
为了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当前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强化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也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应充分理解大数据的意义,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习研究,增强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和本领。其次,着力构建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改革各自为政的数据资源管理模式,明确数据资源采集、存储、管理、使用等各环节的责任分工,建设国家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治理领域大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共享和应用。进一步推进数据开放,适当吸纳社会力量进行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成本,降低大数据工作的技术难度。再次,尽快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优化组织体系,强化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大数据的运用与发展。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浏览完整试题A.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
B.大数据的运用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快捷精准解决问题等优势,已能精准化、个性化提供公共服务。
C.大数据在当前国家治理中要发挥好作用,需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整合共享机制、健全法律制度。
D.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安全风险、数据整合共享等问题,无法深入推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数据运用和传统治理模式情况的细致对比,有其突出的现实性。
B.文章论证了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辩证性。
C.文章分析大数据的意义及研究探索阶段的困惑,指出大数据运用的远景,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立足国家战略的高度,论证了为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的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当前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所以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
B.传统的行政模式如果基于微观情况进行决策、监管和服务,就会使决策科学、监管充分、服务细致。
C.想要提高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及时发现情况并处置,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精准治理。
D.大数据是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研究运用大数据的意义重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共15分)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
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原发《奔流》2015年第2期,《小小说选刊》9期转载,入选《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展开余下试题B. 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C. 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5.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9分)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等候。 B.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 C.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D.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若:如果。8.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君因我降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 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了卫律,这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苏武。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0.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1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回顾网课已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内容,完成12~15题。(12分)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缪贤(mào) 燕王(yàn) 砧板(zhǎn) 傲倨(jù)
B. 睥睨(nì) 弄臣(lòng) 斋戒(zhāi) 佯狂(yáng)
C. 汤镬(huò) 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 披靡(mí) 避匿(nì) 鄙贱(bēi) 刎颈(wěn)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 且秦强而赵弱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D.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14.下列对句式类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赵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⑦会于西河外渑池 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 ①⑤⑧/②④/③/⑥⑦ B.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C. ①/②④⑤⑥/③⑧/⑦ D. 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15.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正确一组是( )
①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③拜送书于庭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⑤召有司案图 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⑦乃使其从者衣褐 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⑩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A. ①②④③⑤⑦ B. ②③④⑦⑨⑩
C. ①②③⑤⑥⑧ D. ④⑤⑥⑦⑧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
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17.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简述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8.(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展开余下试题(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 , 。”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9.(1)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 , 。”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用“ , ”既写出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诗人听乐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考工记》所表现的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之名,常常大量留白,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________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________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________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________,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一阴一阳一结合。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更 却 如果 相反 B.更 而 倘若 所以
C.也 只 倘若 所以 D.也 而 如果 相反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
B.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虚,而是要从虚到实,发展到神妙的意境:
C.然而孔孟的伟大在于他们并没有割裂虚实,他们结合了老庄的思想:
D.然而孔孟的伟大在于他们并没有厚此薄彼,他们给虚实平等的地位: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之名,他的画常常大量留白,却并不让人感到空。
B.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之名,常常大量留白,却并不让人感到空。
C.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他的画常常大量留白,却并不让人感到空。
D.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他的画常常大量留白,并不感到空。
23.给下面这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5分)
新华社成都11月26日电(记者李华梁)我国新一代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目前建设顺利,预计2020年投入运行,开展相关科学实验。这是记者26日从正在四川乐山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大会上了解到的。
核聚变产生能量的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洁能源为目的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又被称为“人造太阳”。
“中国环流器二号M”是我国新一代的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位于四川成都,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是开展聚变堆核心技术研究的关键平台。
该装置以氢、氘气体为“燃料”,通过把它们注入装置并击穿、“打碎”产生近堆芯级别的等离子体,来模拟核聚变反应。2019年6月,伴随着主机线圈系统的交付,其全面工程安装拉开序幕。
“目前工程安装进展顺利,预计2020年‘中国环流器二号M’就可以投入运行,开展相关科学实验。”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说。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武汉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以下六则材料均来自于有关疫情的报道。
①和时间赛跑!武汉市政府参照北京小汤山急救医院模式,仅仅耗时6天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
②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18日傍晚,84岁的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③疫情就是战斗,通知就是号角。疫情发生后,武汉各大医院全力以赴抗击冠状病毒,10万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武汉的长城堡垒。
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年初一接到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通知,河南大学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24小时内, 52名医务人员集结完毕,整装待发。截至1月28日,共有30支医疗队、4130人已经到达湖北开展工作。
⑤很多身处武汉的普通民众,不惧疫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有的武汉人暂时没发现身体异常,也坚定地选择留在武汉,避免出去后,万一感染到其他人。
⑥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读完以上新闻,你觉得哪几则最能振奋人心?请以其中两或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承德一中高一直播课堂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 C
【解析】A. “不可或缺”这说法太绝对。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B.“已能精准化、个性化提供公共服务”有误,由原文“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可能”可作判断。D.“无法深入推进”这说法有误,原文是“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运用逐步深入,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然而,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2. C
【解析】“指出大数据运用的远景”有误,应是“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B
【解析】由原文“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可知此项推理太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 C
【解析】A.“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B.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D.补叙不对,应是插叙。

5. 忠厚善良,敢于担当。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成人,无怨无悔;疼爱儿女,寡言隐忍。一心放在儿女身上,面对儿女的不孝独自垂泪;忠于爱情,始终不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承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