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37 2020-04-24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7]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语文试题
2018 级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上传时间:30 分钟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3.30 号周一 19:00 至 22:00。
2.选择题在线提交。主观题答案规范写在纸质答题卡上,拍照上传至好分数。
学生上传主观题时注意:
1.一小题一传,使用编辑剪裁,只保留本题外框及框中答案内容;
2.手机竖屏拍照,以保证上传图片是正向,若图片不是正的,请旋转至正向后再上传;
3.手机在答案正上方拍照,必须保证图片清晰,因上传图片模糊导致无法辨识的 0 分;
4. 尽量一题只上传一张规范图片,作文需要上传多张图片的,请在编辑时在左上角标注
阿拉伯数字序号,依次上传,方便老师批改。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 Quore 上,有不少
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网友讨论分享自己
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 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 工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 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他对自己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 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 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
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
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
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城:在“武侯世界” “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 400 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 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
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 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 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 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 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为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
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
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
浏览完整试题
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
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
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2017 年 5 月 31 日第 5 版)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中国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走出去”,主要是因为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
交流的开放。
C.包裹着传统文化外衣的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几乎没有能够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
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没有产生深刻的文化影响。
D.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若能解决好传播载体等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将
可能更多地传播出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的事例,表明了中国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他
们情感交流的工具。
B.作者从中国诗词、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来举例论述中国文化近年来 已经“走出去”的观点。
C.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一方面指出了它们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解决问 题的多项具体措施。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展现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的希 冀。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诗词可以丰盈国外读者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受到他们的
喜爱也应该与此相关联。
B.当今中国文化只有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才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
气。
C.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
观的“内容文化”。
D.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桂林产业扶贫抓出了新特色,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坚持市场导
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打造出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桂林为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富硒农业+扶贫”“超级稻+
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
模式,100%的贫困村、70%的贫困户有了特色支柱产业,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桂林市通过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对接、信息征集互联共享、服务保障、风险补偿等机制, 确保有贷款意愿的贫困农户都能“应贷尽贷”“应贴尽贴”,累计为 3.4 万贫困户发放小额贷
款余额 13.3 亿元。
据官方统计,2017 年,桂林市共实现 74988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6 个贫困村摘帽出 列。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 15.5 万人,贫困村减少到 290 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4.1%。
(摘编自杨志雄《桂林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贫困村特色支柱产业全覆盖》)
材料二: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以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 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创造了世界奇迹。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减
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不仅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 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一是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
二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经验。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
(摘编自《一图读懂新中国 70 年减贫成绩单》)
材料三:
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 2019 年全国扶贫日系列 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样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可以说是一次脱贫智慧的交流激荡、脱
贫思路的集体展示。“要想富、先修路”,这把脱贫致富的“万能钥匙”只适用于贫困人口体
量庞大、分布集中的以往情况。当前扶贫进入决胜的冲关阶段,大水漫灌势必造成跑冒滴漏, 唯有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保贫困人口一个 不落地摆脱贫困。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锁找钥匙”,也要“钥匙找锁”。如果说因地施策、因人施策 是针对问题找措施,各方也应各展其才、各显其能、带着特长做帮扶。脱贫攻坚的事业不是个 人的事,需要社会总动员、全民齐上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四川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 帮助地方搭建“农业科技 110”“农业科技网”等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宜 昌市夷陵区政府、电商平台等多方联动举办的“奔跑吧柑橘”扶贫公益活动,让夷陵柑橘成了 “网红”,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链接优势,整合资源、支 持各地“儿童之家”建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 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每一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产业扶植、就业协助、消费扶贫让老乡
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则立足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公共
服务的短板,既有输血也有造血,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方可形 成有层次、有质量的扶贫帮扶措施体系。一项措施的效果有限,打出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
大有小的攻坚组合拳,才是“啃硬骨头”“攻老大难”的治本之策。
(摘编自臧荀《多措并举,凝聚脱贫攻坚最强合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
目的成就,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B.桂林的产业扶贫工作的成功在于完全依托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
走地方特色产业的路线。
C.材料二中 2012 年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 1985 年的 15%左右,说明 1985 年至 2012 年中国贫 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
D.中国的减贫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也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余下试题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桂林的“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方式发挥了
科技优势,助力扶贫工作。
B.地方扶贫工作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例如搭建地方信息服务平台、举办扶贫公益活
动、建设各地“儿童之家”等。
C.从农村贫困发生率来看,2018 年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于中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低,
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D.中国特色减贫事业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其中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一地区一法子”的精准扶 贫方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6.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①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 10 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
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 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
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 芳。
②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 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 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
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③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 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 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 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 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
在一纸一句里。
④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
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 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 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⑤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
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 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 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 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⑥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 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 7 条,除了交代 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
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
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
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
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
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⑦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
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之上。先生 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⑧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
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原文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
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文章第③段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
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美好的爱情。
C.文章第⑥段作者写鲁迅先生临终遗嘱。这些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
则主张宽容的痛恨。作者将其与现实进行对比,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文章第⑦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
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朴素平实的语言中透露出睿智的深邃。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9.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一)檀道济,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
高祖建武军事,讨平鲁山,禽桓振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
生等聚作唐,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率厉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及徐道覆来逼,
道规亲出拒战,道济战功居多。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淝,所至诸城 戍望风降服。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沈归顺。凡拔城 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 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景平元年,虏围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城,夔告急。加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 德救东阳。未及至,虏烧营,焚攻具遁走。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 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追乃止。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数陈 不可,而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少帝,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 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
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 北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 付廷尉。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
“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选自《宋书•檀道济列传》)
(二)太史公曰:……然(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
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 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
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
展开余下试题
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
追/乃止
B.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
追/乃止
C.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
追/乃止
D.将追之城内/无食/乃开窖取久谷/窖深数丈/出谷作米/已经再宿/虏去/已远不复可
追/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戎夷:文中泛指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戎”泛指我国古代西方的少数民族,“夷”指我国 古代东方或者四方的少数民族。“夷歌数处起渔樵”的“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B.景平: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此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
C.长城:此处的含义不同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的“长城”,而是指守边御敌的将领。诸 葛亮就曾经自许为“塞上长城”,无奈身死五丈原,使得后世英雄泪湿衣襟。
D.背关怀楚:放弃关中之地,渴望回到楚国旧地。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西安一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檀道济守孝尽礼,尊奉兄姐。檀道济在父亲丧事期间做到了守孝尽礼;他对待姐姐和兄长,
十分恭敬和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B.檀道济追随高祖,累获战功。高祖刚举义时,檀道济就随从他进入京城,其后多次参与讨 伐之战,身先士卒,立下了许多显赫战功。
C.檀道济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总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建议将这 些人全杀死并运回京城示众,但被檀道济全部释放并让其回家。
D.檀道济威名甚重,受人敬佩。他在将要废除庐陵王的那天晚上,进入领军府跟谢晦一同住 宿。谢晦那晚恐惧不安,难以入睡,而檀道济一倒在床上就睡熟了,谢晦因此佩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徐羡之将废庐陵王刘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数陈不可,不见纳。(5 分)
(2)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
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 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给人一种凄凉之感,给全诗定下了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 色彩。
B.颔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诗人用“烟尘”代指边境 战事。
C.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颈联中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尾联身为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
对比。
D.尾句“寂寞壮心惊”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孤独 寂寞。
15.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先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 ▲ , ▲ ”,才
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 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 ▲ , ▲ ”。
(3)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白居易《琵琶行》用“ ▲ ,
▲ ”两句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一粒小小的糖丸, ▲ 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粒 糖丸里包裹着的,是病毒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顾方舟为抗击脊髓灰质
炎而无私奉献的艰辛故事。当时,国际上存在“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选择死疫苗最
稳妥,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但 ▲ 后,顾方舟认定,( ▲ )。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 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风险。顾方舟 ▲ 地喝下 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吉凶未卜的一周过去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1960 年底,首批 500 万人份 疫苗在全国 11 个城市 ▲ 开来。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之后,经过反复 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产生了,并逐渐走到了每一个中国的角落。顾方舟也 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装载 深思熟虑 义不容辞 推行
B.承载 深思熟虑 义无反顾 推广
C.承载 深谋远虑 义无反顾 推行
D.装载 深谋远虑 义不容辞 推广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只要走活疫苗路线,就能消灭脊髓灰质炎
B.在中国选择活疫苗,会承担很重的责任
C.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D.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行不通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成功后,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
角落。
B.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C.经过反复探索实验,诞生了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D.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几代中国人陪伴的糖丸疫苗诞生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6 字。(6 分)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 文和写诗,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① 。”这个比喻对我们认 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 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 得那样着实具体,② 。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 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米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 易见。诗歌让我们
上一篇:
黑龙江大庆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疫情期间周测一语文试题
下一篇:
江苏省宿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调研测试语文(实验班)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恩施”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