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60  2020-04-2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0]
2020年高考全国卷考点专练:古代诗歌阅读语文试题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1.(2020•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江城子
卢祖皋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①?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②,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注:①娉婷:姿态美好貌。这里借指美人。②酲:读chéng,指酒醉后的病态。
14.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一个“卷”字,富有浪漫色彩,“帘幕”把“新晴”“卷”进来,室内就是一片明朗的气氛了,烘托诗人的喜悦之情。
B.“掩银屏,晓寒轻”是平常的行动与感觉,这也是诗人在室内的感觉,窗帘卷起,感觉天气有些凉。
C.“坠粉飘香”两句由室内写到了室外,面对花落的景况,多情的词人产生了伤春迟暮之感。“愁”字,由景入情。
D.下阕开头“年华空自感飘零”一句,紧承上片的“愁”字来开拓更深的意境。一个“空”字,表达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E. 全词委婉低徊,以景衬情,一个“愁”字贯串全篇,结尾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致,把读者带入这不尽惆怅的意境中。
15.从全词来看,“愁”贯穿全词,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词人有哪些愁绪。
【答案】14.AD 15.①伤春怨别之情。上片因新晴而卷帘,因见飞红成阵而生愁情,痛惜十年前风尘碌碌,艳遇之少,辜负美景,冷落佳人。②感叹年华老去,知音难觅及飘零之苦。下片抚今忆昔自叹飘零,感叹今日之衰老寂寥。
【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A,“烘托诗人的喜悦之情”理解有误。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此处并不是烘托诗人的喜悦之情,而是美景衬哀情;选项D,“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不当,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应该是“虚度”之意。故答案选AD。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的赏析的能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是让分析“愁”,所以考生到原文中去筛选体现愁苦的诗句即可。体现愁苦的诗句有“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词人的愁,主要是对季节变化、对知己难觅、时光飞逝等内心的哀愁。
2.(2020•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当窗织
王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浏览完整试题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直接点题,表现了织妇因忙于纺织,不能照顾翁姑内心的痛苦。
B.“水寒”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
C.“两日”句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语贴切,表现了诗人的乐府诗贴近生活的特点。
15.本诗为新乐府名篇,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请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14.C 15.①比兴手法。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②对比。以贫家女的辛勤劳作与“富家”的不劳而获对比,表现了织妇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③烘托。“草虫促促机下啼”, 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④心理刻画。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羡慕青楼倡女。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错误。曲解文意,“催”是指官府催着交纳之意,该句表现了官府催逼得急切。故选C。
15.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我叹息了又叹息,园中的枣熟了,却被过路人打食。我这个贫家女在为富家人织布,公婆隔着高墙帮不上任何的忙。水的冰凉的,手也冻僵了,丝线又发脆容易断。我将断了的丝接过来、理过去,弄得心肠焦愁烦乱。蟋蟀藏在织布机下不停地鸣叫,才两天便催我织成一匹半的布。织品在缴纳给官府后,还剩下一点点零碎的料子,却既不能给婆婆做一件衣裳,也不能做点东西自己穿在身上。在窗下织布的时候却羡慕起妓院的那些妓女来,她们十个指头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当窗织》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杂言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位为“富家织”的“贫家女”的遭遇,揭露了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开头二句托物起兴,言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剥夺。三四句,点明主旨,“贫家女为富家织”。“水寒”八句,具体描绘了织妇织作的辛劳。“输官”二句,写出织妇辛勤织作的丝布全部输官,自己依然无衣可穿,揭示封建剥削的残酷本质。最后二句,以织妇羡慕青楼娼女十指不动却衣满箱作结,语至沉痛,写出了织妇的痛苦和辛酸。开篇两句,为下文起兴,且兴中有比,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贫家”两句,对比手法,凸现了穷人与富人的极大差别。这位织妇为“富家”以丝织布,“翁母隔墙不得力”,可见无人能出力相助她。“草虫”两句运用烘托,织妇织布,两日要赶织出一匹半,表明了劳动量大,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此处虽不言辛劳,语气却显得更为辛酸。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坐在窗前羡慕青楼的娼妓手指不动而衣箱里装满了衣服。织妇不是真的羡慕妓女,这只不过是对不劳而获的人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而已,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3.(2020•安徽省名校高考冲刺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唐]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崔涂:江南人,终生漂泊,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诗人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后四句重在议论,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15.这首诗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情怀及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 是无奈、伤心之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写自己华发满镜,满含青春不再的悲伤、无奈之情。⑤归隐田园之意:暗用“五湖”的典故,表露归隐心迹。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A项,“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分析错误。首联上句“水流花谢两无情”,花已经谢了,描绘的是暮春景象。C项,“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动” 是“动辄”之意,“书” 是书信之意。D项,“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不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字外的家乡,写的是梦中之景。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首联写了流水、落花、消逝的东风,这些都是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之情。颔联,“梦中家万里”,直接点出思乡之情,家在万里之外,自身自然是有羁旅之苦。“子规”“月”都是思乡怀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苦。颈联,“书动经年绝”,和家乡很少有书信往来,体现自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华发春唯满镜生”,满头白发,体现诗人对青春不再的感伤,对年华老去的悲叹。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诗人说,假如自己能够回去,便能得到五湖烟景。“五湖”,是用典,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很明显是在表露归隐的心迹。诗人想归却不能归的,也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另外,也可以结合注释①进行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4.(2020•福建省高三质量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①
王维
汉主离宫接露台②,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③,悬知独有子云才。
[注]①寓目:目之所见。②露台,露天台榭,造价高昂。③《甘泉赋》,扬雄所作,颂中有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宫殿的景象,宫室连绵,覆盖半个秦川,夕阳下愈发壮观宏丽。
B.颔联“尽是”写红旗之多,“翻从”写流水之态,措辞浅白而别有深意。
C.颈联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图景:路人在林荫道散步,打猎的人满载而归。
D.诗歌紧扣题中的“寓目”来描写景物,远近结合,色彩丰富,诗中有画。
15.诗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①属和韦郎,表达友情;②夸赞韦郎才比扬雄;③期待韦郎写出传世佳作。
【解析】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颈联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图景”说法有误。颈联写远景,新丰树里使者络绎不绝,游猎的人也从宫外回来了。新丰,温泉宫在唐新丰县。唐人常以“新丰”入诗,表现豪纵风流的生活。这两句看似写人行马嘶的小景,实是描绘温泉宫奢靡的生活。因此,表述为“田园牧歌”是不正确的。其次,“行人”在这里是使者的意思,“满载而归”也于文无据。故选C。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句的表层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目的、体裁特点、手法、用词等分析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或志趣,体会其隐含之意;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首先审题,理解题意。题目“诗的尾联意蕴丰富”,意蕴指的是内在意义,相当于“含义”。因此,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地寻找尾联的含义。尾联的意思是:听说扬雄曾献甘泉大赋,料想您也有如此的才干。细读之,其中含有三层意蕴:友情、美赞、期待。这是一首相互酬答、唱和的诗。“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是指声音相应,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第一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酬答。从标题来看,这是王维为属和韦郎“温汤寓目”之作而写的一首和诗,通过属和来传致情谊。因此,友情是尾联基本的意蕴。韦郎写“温汤”,诗人即以“甘泉”和之,由此就有了更深的意蕴。诗人以扬雄和《甘泉赋》比韦郎和他的诗作,很自然地赞美韦郎有扬雄一般卓越的才华,“独有”也是赞美了韦郎才华无双。再结合扬雄其人其文,进一步表达了对韦郎的期待,希望韦郎能像扬雄留下《甘泉赋》一样一展才华,敷文讽喻,留下传世佳作。
5.(2020•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过碛
岑参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日“过碛”既指出了事件,也点出诗人此时无奈的心情。
B.“四望云天直下低”写出了云天低垂,体现了人的压抑之态。
C.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绝句,诗的偶句押韵,内容上两两相对。
D.“行到安西更向西”写出了路途遥远,作者的叹息寓于其中。
E. 本诗用荒漠凄凉之景体现行客心情迷茫,无所归依的心绪。
15.本诗在刻画边塞景象时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C 15.①虚实相生。一、二两句实写看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暗示出边城的不安恐怖;三、四两句写耳闻的行程远景,是虚写,将诗人行程的疲意化于路途的遥远难达的叹息之中。②描写远近结合。一、二句写黄沙荒漠,苍穹低垂,云天似乎触手可及,是近景。三、四句写天地无尽头,是远景。③夸张,诗的二、三句写云天低垂,低与地连,伸手可及;沙漠无边,远望中云天四垂,地外有地,天外有天,以见天地之未“尽”。这种夸张,形象逼真可感,表现了诗人所看到的独特景色以及独特的感受,让人叹息。
【解析】14.A项,“点出诗人此时无奈的心情”错误,诗题没有点出诗人的心绪。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C项,“内容上两两相对”错误,这里没有相对。诗句意思是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15.试题分析:首句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第二句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第三句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末句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6.(2020•广东省云浮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代: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①黾勉:勉力,尽力。②仰止:仰望,仰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展开余下试题C.“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A 15.①“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②诗人采用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错,根据诗的最后四句“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可知,诗人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故选A。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题干直指尾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的意思是: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
7.(2020•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很诗情画意地展示出一幅春潭送别图,一个“系”字让人联想到刘禹锡的“唯有垂杨绾别离”。
B.第二句想象送别时的情景,“酒半酣”让人自然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第三句的“烟波”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充溢别情。
D.尾句将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见可触可被运载的东西,生动形象地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15.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这首诗与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越中览古》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柳枝词》首句表现“等”字,次句回答等的对象,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越中览古》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表达盛衰无常的主题。
【解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第二句想象送别时的情景”错误,此句为实写。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思路的能力。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并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各联所写内容,根据情景关系分析各联之间的联系。《柳枝词》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次句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越中览古》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8.(2020•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②,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③,飞霞佩④,切云冠⑤。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⑥。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⑦更骖鸾⑧。
[注]①此词为南宋词人张孝祥舟过金山(位于长江南岸)时所作。②白银阀:月宫,借指金山寺。③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表,作为标记的木柱之物,这里指像表一样。④飞霞佩:以飞霞为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0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