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75  2020-04-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5]
北京市朝阳区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三四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4月份月考题(B)语文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害等非常敏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几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运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材料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浏览完整试题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
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后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地形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有时,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材料三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
“张衡一号”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对于“张衡一号”,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按照赵坚的说法,该卫星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而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作为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张衡一号”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为地震电磁立体观测提供更多种类、更加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前“张衡二号己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
A. 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
B. 下达“罪已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布改过之策
C. 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
D. 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
2.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
B. 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
C. 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D. 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3. 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
B. “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
C. “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 “张衡一号”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4. 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B. “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
C. “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能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
D. 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
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
【答案】1. D 2. D 3. A 4. B
5. ①认识:由认为地震是上天决定的,是对有过君王的惩罚,发展到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进而发展到认为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
②应对:由君臣改过,祈祷上苍,但一般不采取具体的措施,发展到对震级、裂度、种类、征兆等进行观察研究与科学分析,再发展到研制“张衡一号”等卫星来监测电磁波,希望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服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项,原文中没有这种做法。原文是“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可见ABC项都是古代君王的做法,D项不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展开余下试题D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错,原文有“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其中,人工地震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原文中的“它使我国成为……”“我国首颗”等表明A项的“填补……空白”的说法成立,原文首段末句表明A项的其它内容说法成立。
B项,应是“‘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作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而不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
C项,错误点在“可监测”及不加区分地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原文是“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D项,“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错,要注意原文第六段中的“‘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注意“将”等标志词的表达作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B项,“张衡一号”“准确预测预报地震”说法不当。原文只是说“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但是能不能做到“准确”预报还是个未知数。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注意根据材料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材料一中“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材料二中的“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材料三中的“‘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等句子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巴?盖欲还先王之曰,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1】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投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大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大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1】乾:宋孝宗年号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政者学之施 施:施行
②元元本本 本:探究
③则无道揆法守 揆:准则
④旋以废忘 旋:随即
⑤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以:在
⑥居无何而学成 无何:不久
⑦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 盖:大概因为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抑:还是
A. ①⑧ B. ②⑦ C. ③⑥ D. ④⑤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视薄书期会之事
一看到官府的文书档案、遇到施行政令的事情
B. 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士人认为价格不便宜,又搬回原来的地方
C. 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三人管辖之地,安定有序,被称赞治理得好。
D. 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并且(要)考虑佐国君、施恩于民的大事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君臣重视“学”就像农人重视自己的田地一样。
B. 后世之人的学习条件更好,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不及先王之时的人。
C. 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重重困难,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


展开余下试题D. 文章结尾既表达了对王彦洪等三人的赞美,也对后世学者提出了希冀。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10. 文章多次提到学与政的关系,请结合全篇,具体说明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答案】6. A 7. B 8. C
9. 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10. 首先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接着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最后作者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①政者学之施,意思是“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施,结果。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意思是“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抑:或许。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士不为便,而还其故,意思是“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便,方便。选项解释为“价格便宜”,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有误。原文石鼓书院的建造与修葺在第四段,根据“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可知作者并没有参与建造石鼓书院。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顾”,只是;“卒”,最终;“当”,符合;“学者”,求学的人。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抓住重点句子概括层次。
第一段中心句是“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第二段中心句是“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第三、第四、第五段交代当时学习的情况,表达对三君的赞美,中心句“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二)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题目。
这则《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请结合这则《论语》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1】善,无施劳【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释:【1】伐,专耀。【2】施,张扬、炫耀
【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内容的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朝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