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 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C. 《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 《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2. 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B. 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 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 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B. 《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C. 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D. 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错误,第二段“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看不出来两者之间的比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 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错误,文章主要是“公共性”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比如“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