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12  2020-05-2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2]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4月六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唐山市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 4 月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陈秉公
①“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涵义。唐代学者孔 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 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 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 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②“和合”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 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 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 的关系。
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 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④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 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 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⑤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浏览完整试题
⑥从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实际,我们就可以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 慧、中国方案。
(摘自 2018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
生长之根。
C. “和合”理念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使中国人很早就有了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 活的担当。
D. 只要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标题即中心论点,结尾进一步指出“和合”理念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 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深化论点。
B.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和合”理念的丰富内涵,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C.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说明“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它与“和合”理念中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脉相通。
B. 人与人有差异,国与国有不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文 明交流中的具体体现。
C. “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继承了“和合”理念中人心和 善的道德观。
D. 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今时代相结合,我们就可以解决世界各国发 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 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 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0 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 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 20.99 ,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
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 78.34 ,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 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 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 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 “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 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很多地区采取了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 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 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 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 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 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 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进行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 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 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 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 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 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 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 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 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 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展开余下试题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 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都展现出了巨大的 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 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某些地区领 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 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 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 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4. 下列不属于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做法的一项是(3 分)
A.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通过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 B.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主动辟谣。
C.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
D. 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不再盲目指责。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B.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无法控制疫情、对抗疫灾。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三千年时间里,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
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6.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 政府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 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 “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 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 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 50 味名贵中
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 45 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 4 味才 49 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 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

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 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 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 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 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 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 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 “神医胡同”的金匾。
D.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8.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6 分)
9. 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辩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


展开余下试题
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 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B.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C.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D.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古代 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B.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 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 宾客等事务。与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
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唐时有京畿道, 宋时有京畿路。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 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 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 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 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
(2) 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鶡(hé)冠:传 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 2 ) 《 劝 学 》 中 开 头 连 用 几 个 比 喻 强 调 了 学 习 的 重 要 作 用 , 并 顺 势 推 出“ ,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 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 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 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 越来越有意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 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 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 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 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 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 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

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而是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 杰作。
B.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 的杰作。
C.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是尽可能地多读、多 知道。
D.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 多读。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绝大多数人认为, ① ,其实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唐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