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77  2020-05-2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2020年高考全国卷全真模拟卷(1)语文试题
全真模拟卷01
计划时间:150分钟 题量:22题 满分:150分
实际用时: 测试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美术教育,一种理解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教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从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1. 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欣赏中国绘画,如果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就一定能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C.美育在在五四运动中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这一时期诸多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融入了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答案】(3分)C
【解析】A.“美育包含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与文中“美育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不符;“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与文中“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不符B.“就一定能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说法绝对。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层递式。
B.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举例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文章通过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来论证,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答案】(3分)C
【解析】文中的意思是:这些例子融入了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并非论证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
B.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一直以来是我国美育思想的主流。
C.我国应当建立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兼收并蓄的审美教育体系。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文化素养。
【答案】(3分)B
【解析】“一直以来是我国美育思想的主流。”错,原文是“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当时应该是指“五四时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 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材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
4.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面获得的。
【答案】D
【解析】A范围扩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为“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根据原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可知B项的“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和C项的“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错误,曲解文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展开余下试题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人、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他们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答案】A
【解析】A扩大范围。“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错误,原文“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是指他调查了解的这群孩子中的一半,而不能推而广之,变成所有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只是单个现象的表现,不能作为普遍的结论。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
①事实依据:
②理论依据:
【答案】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②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植根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①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依据可以结合材料二的图表以及“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进行概括。
②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可以结合“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等内容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8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奶奶把她领进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了一层皮。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就是让你这么糟蹋的?”打那一下并不疼,但我很大声地哭。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儿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我看到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从邻居嘴里知道,“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一份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了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每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宝宝一样胖起来。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冲他点点头,没叫出口。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洗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是她最好的衣服。我低头看,新毛衣是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空荡荡的。
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我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院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了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家里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
大学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赵红霞不容易啊,咱矿上飞出了凤凰,是她用黄豆芽儿喂出来的。”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泪流满面。(摘自《新青年》,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 赵红霞在得知丈夫矿难中死去后“脚步扭了麻花儿”,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悲痛。
C. 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明她是个坚强执着的女性。
D.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答案】C
【解析】“赵红霞一来到‘我’家便‘很不拿自己当外人’”这表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没有嫌弃“我们”,接下来才有她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了一层皮。” 给“我”织毛衣,生豆芽来供“我”读书等等情节,甚至在父亲去世后依然靠卖豆芽来养活我们。而她做的事情体现了她的刚强,“很不拿自己当外人”只是善良质朴率真的表现。


展开余下试题8. 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表明她是个质朴又有灵气(眼睛也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于陈年往事的述说,直言“嫁死”,突出了她的直爽(率真)。③把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在金钱与人性的考量中突出了她的善良。④其他人物的侧面烘托。如矿长的话表现了她的吃苦耐劳。⑤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如每天搬动大铝盆儿,给豆芽儿换水,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等突出了她的执着、勤劳。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独特的外貌“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眼睛和衣着的特写;个性化的语言,承认自己最初是为了“死嫁”;对人物的侧面描写,环境的衬托,生活环境的衬托,衬托出生活的艰难;特别是社会背景的设置,更加凸显她的难能可贵。
9. 小说中的“黄豆芽儿”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黄豆芽儿”是小说的行文线索,贯串全文,使情节脉络清晰。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使情节摇曳生姿)。因为她炒豆芽儿而“我”不吃引出矛盾,为下文作铺垫;因生豆芽儿不易而使“我”感受到继母的辛劳,才有了文末叫“妈妈”的神来之笔。③由日常琐事“炒豆芽儿”切入,使故事的开展自然而不做作。④“黄豆芽儿”象征了人性的美好,使故事有余味。小说结尾写“我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意味深长,感人至深。⑤使情节形成鲜明对比。“我”由讨厌吃黄豆芽儿到后来主动帮继母生黄豆芽儿,情节的变化包蕴的是情感的变化。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小说物象的作用,大都从人物形象方面、环境衬托方面、情节结构、主题、写作手法(以物喻人、象征等)方面来回答,本题“黄豆芽儿”就是继母的人品的象征,在父亲去世后依然毅然担负起母亲的责任,卖豆芽供“我”读书;而且是整个情节的切入点,并围绕着这个点来写的,同时也是生活情节的重要部分,继母就是靠“黄豆芽儿”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前程——考上大学。“黄豆芽儿”是“我”情感变化和情节发展的线索。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遵遁逃,不知所处。光式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那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骂。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遣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本题大意为:子孙常常吃蔬食,徒步行走,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振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蔬食步行”为并列短语,并且做“子孙”的宾语,因此在“步行”后面停顿,排除B、D项;“故旧长者”为并列短语,解释为“老朋友、长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意思是“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与之语意相关的下文应该是“震不肯”而不是“震不肯曰”,因此排除C。故选A。
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 “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 “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
D.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本题,B项,“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错误。“转”为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故选B。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
B. 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桓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
C. 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D. 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项,“世代都封官赐爵,深受朝廷恩遇”不合文意,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0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