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04 2020-05-2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4]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分析艺术手法专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一层,借孤鸿所见,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诗的一、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也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句写鸿雁,中间三至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 的招摇,最后又以鸿雁结束。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孤鸿自喻,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不慕权贵、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
【解析】
1. A项,“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错误。本诗中,“孤鸿”是高傲不群的鸟,象征诗人自己,所以后六句指的是孤鸿的感受,也可指诗人自己的感受,而非孤鸿的经历。A错误。B项,“诗的一、二句……也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错误。“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一方面说明官场险恶,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B错误。C项,“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错误。“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是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写法,以外表的华美象征品质的高洁。C错误。D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分析。广义的表现手法分为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其中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议论、记叙、抒情和说明;艺术手法包括景情关系、抑扬关系、渲染烘托、象征与托物言志、讽喻和赋比兴手法。具体到本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我们要从诗歌整体内容来分析。这是一首寓言诗,诗歌中的“孤鸿”“翠鸟”“珍木”等都有寓意;“孤鸿”是高傲不群的鸟,象征诗人自己,“三珠树”比喻朝廷高位,“翠鸟”指占据朝廷高位的李林甫等人;结合注释可知,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李林甫接替宰相之位,因而此处的诗人无疑是被排挤离开朝堂,但回看占据高位的李林甫等人,发出因自身遭遇而得到的教训“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讽刺他们的洋洋自得而不知祸患将至,可见小人们的狭隘浅薄;而诗人虽然遭贬,却能“游冥冥”而不惧怕“弋者”,展现出不留恋高官厚位,宁愿过自由生活的退隐心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华山①歌
刘禹锡
洪垆②作高山,元气鼓其橐③。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浏览完整试题
灵迹④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⑤人,一见换神骨⑥。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⑦,虽贵犹碌碌。
[注]①华山:又名太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古称“西岳”。②洪垆:天地。③元气:天地未分时的混一之气。橐:鼓风器。④灵迹:传说巨灵神开华岳,留下踪迹。⑤下国:诸侯国,此指天下。⑥换神骨:谓精神振作。⑦特达:杰出的功业。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前四句写天地间快速升起一座高山,混沌之气鼓荡其间,高山峻拔挺立,雄伟神奇。
B.神仙开山痕迹犹存,山峰棱角突兀杀气浓重,为下文“凡木不敢生”等诗句做铺垫。
C.“天资”四句描述山的作用:既是防守护卫帝王宅的关钥,又能让人一见精神振作。
D.诗歌结尾四句由人及山,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慷慨激昂。
4.作者是怎样描写华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D
4.①化用神话。“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灵迹露指爪”化用神话传说来写华山的来历,让人感觉非常神奇,也让人感觉到华山的高峻。②夸张。“俄然神功就”突出山形成的速度之快;“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突出其对人精神面貌影响之大。③比喻。“以此为关钥”,将华山比喻为“关钥 ,形象说明其地理位置之险要。④侧面描写。“凡木不敢生”侧面表现其杀气浓郁,“神仙幸来托”侧面表现其高峻。⑤衬托。“峻拔在寥廓,以天空做背景衬托其高,“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以其他无数的高山衬托其气势不凡。
【解析】
3. D项,“由人及山”错,根据诗句“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应为“由山及人”。故选D。
4.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华山的,这是对诗歌所用手法的考查,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前四句描写华山的高峻挺拔,天地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洪炉,经过千烧万炼,才造就出高大的华山。而给这洪炉鼓气的,就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元气。峻拔的山峰直插云天,渺无涯际。一切都在转瞬间完成,彰显了大自然神奇伟力。“洪炉”,指天地。“橐”指鼓风的口袋。诗人抓住华山的雄伟峻拔的特点,化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手法,有意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为后文具体刻画作好铺垫。紧接着的四句渲染华山神异的特点,神灵的遗迹,在巨灵掌的五指之中显露出来;陡峭的山峰,仍焕发出令人生畏的杀气。普通的树木不敢在此生存,华山却依靠神力,长存于天地之间。“巨灵”,亦即河神。“杀气”,指望而生畏的气势。古代传说,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本为一山,黄河于二山之间曲折迂回,甚为不便,巨灵以足踏离其下,以手推开两山,中分为二,使黄河畅流,仙掌便是神人留下的痕迹。主要是运用了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手法。再后面的四句发挥想象,华山气势磅礴,巍然屹立,就像一把城关的锁钥。它正以这优越的自然条件,维护着帝都的安全。如果异乡人能亲眼目睹华山的非凡气势,立即会产生超凡的感受,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主要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从侧面描写。
最后四句借题发挥,并抒发诗人的情怀。如华山这样险峻的高山固然很多,甚至无以计数,但只有具备上面那些特点,才能称得上五岳名山。作为一位男子汉,如果没有脱俗的品质、及出众的才能,即使地位显贵,仍然会碌碌无为。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其他无数的高山衬托其气势不凡。
局部的手法还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如“俄然神功就”“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是夸张的手法;“以此为关钥”是比喻的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6题。
送友人南归①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②倚门望③,遥识老莱衣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6.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答案】5.C
6.①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②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③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
【解析】
5. C项,“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错。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故选C。
6.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技巧。诗歌常见的艺术技巧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本诗颔联写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颔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返回家乡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全诗想象丰富,描写流畅,毫无生硬感。
展开余下试题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连州腊日观莫徭①猎西山
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全笳发丽谯②。
注:①莫徭:即现时瑶族。②丽谯:城门更楼。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题目即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一个“观”字统领起全诗。
B.猎场围合铜停敲,旌旗四处摆动,既紧张更有序,与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不同。
C.诗人并未直写所获猎物多少,但透过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便可推知一二,反更有韵味。
D.本诗写观猎不只表现瑶民围猎的欢乐,更有对这一民族勇敢豪放精神的讴歌与颂扬。
8.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①视听结合: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②动静结合: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犬跃鹰飞,人奔鹿跳;猎后还城时,日暮人寂清笳起。二者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瑶民集体节日围猎图。
【解析】
7. B项,“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错误,“嚣”并非“杂乱喧器”,而是“强悍”之意。开篇大处着墨,极力渲染出猎时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故选B。
8.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从内容、情感、手法和结构上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题干中“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所以分析时应从写景的艺术手法分析,有比喻、拟人、夸张、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和视听结合等艺术手法。“钲”指行军时敲打的鼓,“笳”指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类似笛子的一种乐器,“猜鹰屡奋迅”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日暮还城邑”,由这些可以看出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又“红叶”“黑草”等从视觉上表现了色彩鲜明,可见这些景物描写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围合繁钲息”指围猎时的旗摇钲鸣,“猜鹰屡奋迅”意为鹰飞迅疾而有气势发出惊叫声,“惊鹿时踢跳”指打猎时人奔鹿跳,表现瑶民围猎的热闹欢乐;而当日暮猎后回城时,人寂清笳起,这是围猎后的回家的情景,两者动静结合,更有瑶民集体节日的生活气息,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民集体节日围猎图。远看“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红叶黑土,近看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远近结合,表现围猎的广阔视野更显围猎的欢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注)。
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只是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是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0.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此联的妙处。
【答案】9.A
10.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诗人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解析】
9. A项,“充满生机”错误,“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错误,“懒追随”说明诗人无兴致。故选A。
10.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足够的积累,比如对比、想象、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然后就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意思是“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由“想见”可知,此联为虚写,诗人想象出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小舟无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体现思归之情;“篱东”一词源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春涨动”、“柳丝垂”都属景,以景结情,可见融情于景。
上一篇: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逻辑推断题专练
下一篇:
2020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专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0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