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382  2020-05-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2]
2020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题02 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专项训练一
题量:2大题建议用时:30分钟满分:24分
测试人:实际用时:得分:
一、(2020•全国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浏览完整试题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取材于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
1.根据三则材料,以下对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
B.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之好奇。
C.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D.激发了爱国热情,引发了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3.纵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
1.D
2.A
3.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要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三则材料,以下对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对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相,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可以总结为“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对应A项内容。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材料一第四五自然段,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可以概括为“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对应B项内容。
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可概括为,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对应C项内容。
D项,“激发了爱国热情,引发了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不是原因,是结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B项,“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错,根据原文“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可知《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C项,“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曲解文意,原文是“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且与李子柒作品的相似在于真实;
D项,“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针对题目中的“文化输出”找寻相关语句。
根据材料二,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总结为,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
根据材料三,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可总结为,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
根据材料三,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可总结为,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根据材料一,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可概括为,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2020•全国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问题之一,居民对垃圾分类践行度普遍较低,如果没有立法强制,实现垃圾分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相关规定中不约而同提到了“强制性”“罚款”“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全流程分类”等关键词。不过,垃圾分类的强制力度多大才合适,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具体把握,总体上应当因地而异、因城施策。比如“垃圾围城”情况严重,或者垃圾分类开展难度大的城市,强制力度不妨大一点,反之则可以适当轻一些。同时,还应该根据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等指标确定罚款标准等,让立法执法强制力度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强制垃圾分类并非只能罚,通过奖励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比如韩国规定,奖励额度最高可达处罚金额的80%,这有利于鼓励更多人监督垃圾分类。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应该探索更多的强制手段,最终以广大居民是否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来评价强制效果。
(摘编自《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2019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行,一个新兴职业群体一代收垃圾网约工悄然出现。客户线上预约,废品小哥线下上门回收。垃圾回收是世界性难题,强制垃圾分类回收是必要的措施,也是未来趋势。眼下,垃圾分类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回收流程的专业化与集约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居民的自觉行动。花钱请人上门一条龙服务,既可以免去分类、清理之苦,又提高了垃圾回收效率,同时也为环保事业创造了新的商机,确实是件好事。只是长远来看,全民践行垃圾分类,更多还是要靠每个人的身体力行。代收垃圾网约工可以是好帮手,却不应成为居民在垃圾分类面前当“甩手掌柜”的借口。
(摘编自子谕《网上收垃圾》,2019年6月25日《工人日报》)
材料三:
垃圾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总体是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惩戒与奖励相结合,核心是培养市民的自觉参与意识,让人们从“嫌麻烦”向“我愿意”转变。
循序渐进是常态,贴近现实才可行。拿日本来说,早期只是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大类回收,而今有的城市分类高达50余种。当然,细分与民族性格也有关系,一味效仿效果不一定好。对一些国家民众来说,越简单的规则就意味着越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墨西哥只是将垃圾简单地归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倒是符合其国情,从效果看还不错,塑料瓶回收等指标超过美国和欧盟。韩国实行的垃圾计量收费制度也让人深受启发——每个家庭按垃圾投放量的多少收取处理费,通过经济杠杆督促人们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对违规者惩戒是通行规则。在德国,违法弃置垃圾的罚款额度因恶劣程度不同从10欧元到5000欧元不等,且垃圾清运工有权力不清运不按规定分类的垃圾。最严的恐怕是日本,严重违法者不仅会被罚款,而且可能“坐牢”——处以五年以下刑罚。


展开余下试题分类后垃圾的运输与最终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德国柏林,对于不同种类垃圾,承责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处理厂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德国垃圾回收行业每年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摘编自向长河《垃圾分类的海外经验》,2019年7 月7日《北京青年报》
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践行度普遍较低,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加以约束,就很难实现垃圾分类。
B.随着部分城市对生活垃圾管理修法、立法工作的加快推进,我国垃圾分类也即将进人强制时代。
C.垃圾分类的强制力度应因地而异、因城施策,对垃圾分类开展难度大的城市,强制力度可轻些。
D.垃圾分类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让相关知识和理念人脑人心,不能在垃圾分类面前当“甩手掌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外垃圾分类的做法可以借鉴,如韩国的奖励制度激励更多人监督垃圾分类,垃圾计量收费制度督促人们减少垃圾生产。
B.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如代收垃圾网约工就是在这一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
C.垃圾分类精细化是大趋势,日本早期只是两大类,现在有城市多达50余种,而墨西哥只简单地分两种,效果明显不如日本。
D.垃圾分类不是一分了之,运输、处理等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从海外经验看,垃圾分类早开始,早受益;动真格,真受益。
3.我国应通过哪些举措推动垃圾分类的进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C
3.①制定相关的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弹性法律法规,推动垃圾分类循序渐进,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②惩戒与奖励相结合,多措并举,督促广大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③拓展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将不同种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变废为宝,重新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④全民践行,转变意识,自觉守规,为资源再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尽心尽力。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对垃圾分类开展难度大的城市,强制力度可轻些”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比如‘垃圾围城’情况严重,或者垃圾分类开展难度大的城市,强制力度不妨大一点,反之则可以适当轻一些”,可知只是“不妨”,是一种建议。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效果明显不如日本”错误,主观臆断,材料三“循序渐进是常态,贴近现实才可行。拿日本来说,早期只是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大类回收,而今有的城市分类高达50余种。当然,细分与民族性格也有关系,一味效仿效果不一定好。对一些国家民众来说,越简单的规则就意味着越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墨西哥只是将垃圾简单地归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倒是符合其国情,从效果看还不错,塑料瓶回收等指标超过美国和欧盟”,可知文中并无两国垃圾分类效果的对比。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居民对垃圾分类践行度普遍较低,如果没有立法强制,实现垃圾分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可知制定相关的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弹性法律法规,推动垃圾分类循序渐进,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垃圾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总体是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惩戒与奖励相结合,核心是培养市民的自觉参与意识,让人们从‘嫌麻烦’向‘我愿意’转变”,可知惩戒与奖励相结合,多措并举,督促广大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于不同种类垃圾,承责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处理厂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可知要拓展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将不同种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变废为宝,重新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只是长远来看,全民践行垃圾分类,更多还是要靠每个人的身体力行。代收垃圾网约工可以是好帮手,却不应成为居民在垃圾分类面前当‘甩手掌柜’的借口”,可知全民践行,转变意识,自觉守规,为资源再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尽心尽力。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专项训练二
题量:2大题建议用时:30分钟满分:24分
测试人:实际用时:得分:
一、(2020•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G不仅仅是一次信息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从上世纪80年代的BP机、大哥大开始,经历了2G和3G跟跑、4G并跑的大发展阶段,如今进入5G规模组网试验、加快商用的准备阶段,5G的出现,推动信息通信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5G通过网络的全面云化,具备更加开放的能力,提供灵活高效的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驱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服务商、应用提供商等产业链各环节分利用自己的禀赋,互相渗透、打破边界、交叉赋能、重组整合,从而催生出新的产业生态。5G将为社会进步注入活力。在社会管理方面:5G为市政物联、交通出行和智慧医疗等注入新的信息化、智能化元素,辅助政府决策,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在产业升级方面:5G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可实现设备状态联网监测、多厂协同、远程控制,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文化生活方面:5G的应用催生形态更多、体验更好的数字终端和内容服务,消除数字鸿沟、普及优质资源、丰富文化生活。
(摘自2019年4月26日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主旨演讲《创新开放,赋能来来》)
材料二: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8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企业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0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