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长:150分钟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计124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千乘(chèng) 喟然(kuì) 莫春(mù) 师旅(lǚ) B. 沂水(xí) 率尔(shuài) 比及(bǐ) 曾皙(xī) C. 鼓瑟(sè) 冠者(ɡuàn) 饥馑(jǐn) 铿尔(kēng) D. 侍坐(shì) 小相(xiàng) 哂笑(xī) 舞雩(y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乘shèng;B项,沂yí,比bì;D项,哂shě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 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一些运营商通过虚假广告吸引用户,明知网速无法契合相关的宽带资费,却照样营销、售卖,这与消费欺诈毫无二致。 ③“90后”女孩小赵和男友双双辞职,二人轻车简从,以徒步和搭车的方式走访56个民族,并记录的特色文化。 ④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⑤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 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⑥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建立的七十年间,列强纷纷入侵,我国国土几乎被瓜剖豆分。 A ③⑤⑥ B. ②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 ②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结合“这与消费欺诈”分析,符合语境。 ③轻车简从: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多指有地位的人)结合“女孩小赵和男友”分析,使用对象错误。 ④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句中却用来说“做法”,属于用错对象。 ⑤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结合“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反对”分析,符合语境。 ⑥瓜剖豆分: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形容“我国国土被分割”,符合语境。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鼓瑟希 B. 莫春者,春服既成 C. 早缫而绪 D.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希”通“稀”;B项,“莫”通“暮”;C项,“而”通“尔”。 4.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 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D.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 志向。“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翻译就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D。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率尔而对 ②鼓瑟希,铿尔 ③求也为之 ④夫子何哂由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①②均为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③是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④是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呢。 故选C。 6.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项是() 例句:方六七十 A. 有朋自远方来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例句,方:译为方圆。 A项,方:地方。 B项,方:方圆。 C项,方:正。 D项,方:方形。 故选B。 【点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7.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B.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项,宾语前置句。句意:(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B项,宾语前置句。句意: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C项,状语后置句。句意: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D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有什么关系呢?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 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9.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 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 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干问的是“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说法不当,孔子“哂之(子路)”的原因是:子路在谈志向的时候不谦虚,不符合以“礼”治国的要求。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 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 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 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B项,“不想参与国家大政”错误,从全文来看,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不过是讲得谦虚一点罢了。 故选B。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褊小(biǎn) 庖厨(páo) 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 B. 忖度(dù) 鞭笞(chī) 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 C. 商贾(gǔ) 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 D. 浸渍(zì) 赡养(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 【答案】B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意思是推测,揣度。 故选B。 12.下列句子中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为长者折枝 B.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盖亦反箕本矣 C.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罔民而可为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然后将该字的本义、引申义等都代入句中,如果都讲不通,则要考虑通假。 A项,前一句中,“刑”通“型”,做表率,做榜样;后一句中,“枝”通“肢”,肢体。 B项,前一句没有通假,后一句中,“盖”通“盍”,“反”同“返”,返回。 C项,前一句中,“涂”通 “途”,道路;后一句中,“已”通“矣”,语气词。 D项,前一句中,“颁”通“斑”;后一句中,“罔”通“网”。 故选B。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 B. 百亩之由,勿夺其时 夺:夺取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说明 D. 奚暇治礼义哉 治:讲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百亩之由,勿夺其时”意思是“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夺” ,耽误。 故选B。 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②臣请为王言乐 ①若无罪而就死地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A. 两个“请”字相同,两个“若”字不同 B. 两个“请”字相同,两个“若”字相同 C. 两个“请”字不同,两个“若”字相同 D. 两个“请”字不同,两个“若”字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请:①请允许我;②请允许我。 若:①如此,像这样;②连词,如果。 故选A。 【点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15.“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牛何之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④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⑤未之有也 ⑥莫之能御也 ⑦王之不王 A. ①⑦/②/④/③/⑤⑥ B. ①③④/②/⑤⑥/⑦ C. ①③/②/④⑥/⑤/⑦ D. ①③/②⑥/④/⑤/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①③④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往、到;⑤⑥代词;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B 【点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得闻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B. 王坐于堂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应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 A项,两个“与”都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B项,前一个,是介词,在,后一个是介词,对。 C项,前一个,动词,像,后一个,连词,如果。 D项,前一个,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连词,表转折。 故选A。 1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臣未之闻也 B. 莫之能御也 C. 孔子云:何陋之有? D. 臣闻之胡龁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审清题干的选择要求。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未闻之也”“莫能御之也”“有何陋”; D项,“臣闻之胡龁曰”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臣闻之(于)胡龁曰”。 故选D。 18.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 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 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 故选C。 1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然后抓住“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这两个关键信息,再来分析选项。
展开余下试题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是齐宣王的话,③“然则废衅钟与”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这两句都与“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无关,故可以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 故选D。 20.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夫子说的话,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伤感。 B.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统治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C. 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没有不做的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A项,“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伤感”错误,“戚戚”是心生共鸣的意思。翻译为:夫子说的话,让我心生共鸣。 故选A。 【点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2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庖丁(páo) 砉然向然(xū) 莫不中音(zhōnɡ) B. 肯綮(qìnɡ) 有条不紊(wěn) 度长絜大(qiè) C. 发于硎(xínɡ) 怵然为戒(chù) 踌躇(chóuchú) D. 批大郤(xì) 刈旗(bó) 良庖岁更刀(ɡēn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项,“莫不中音”中的“中”应读“zhòng”; B项,“度长絜大”中的“絜”应读“xié”; D项,“刈旗”中的“刈”应读“yì”。 故选C。 【点睛】考查字音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视为止,行为迟 B. 虽然,每至于族 C. 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 D.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项,“行为”,古义:两个词,“行”“为”,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项,“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天理”,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故选D。 23.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 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 C.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 如土委地 委:卸落。 【答案】C 【解析】 C项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24.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砉然向然 B. 善哉!技盖至此乎? C.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D.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答案】D 【解析】 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C项,“善”通“缮”。 25.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刀刃者无厚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C.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 越国以鄙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例句,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度。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水。B项,名词做状语,每年。C项,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D项,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故选D。 2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踦:依靠。 B.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A项,“膝之所踦”的“踦”应解释为“抵住”。句意为: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故选A。 【点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本为前提。课本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进乎技矣 ②依乎天理 B.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①吾见其难为 ②怵然为戒,视为止 D. ①吾闻庖丁之言 ②臣之刀十九年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项,乎:介词,相当于“于”; B项,而:连词,表转折,但,却; C项,为:动词,做,指解牛/介词,因为。 D项,之:助词,的。 故选C。 2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道理) B.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名词,方法) C. 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