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A.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B.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浦伏/ C.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D.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跨下/蒲伏/ 【答案】B 【解析】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句中,“不能死”是与前句“信能死”相同的句式,后面跟着两种结果,“不能死”之后要断开,排除AD两项。“于是”是下句的状语,应与前句断开,排除C项。 【小题】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B. 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煅,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高祖,刘邦的庙号。古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就是庙号。 D. 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答案】A 【解析】是“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B. 韩信知恩图报。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 C. 韩信能屈能伸。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 D. 韩信恩怨分明。发达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 【答案】 A 【解析】 “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亭长妻)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小题】4. 翻译: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4分) 【答案】(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楚国的中尉。(“者”“以为”、定语后置,大意,各1分) 【解析】 正确 【小题】5. 翻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答案】 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强盗进入函谷关和防止意外的变故。(“所以”“备”“出入”“非常”各1分) 【解析】正确 【小题】6. 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 ①韩信认为这个人是个壮士,有爱惜之意,②当初虽一时受辱,却并无刻骨怨恨。③如今功成名就,给少年封官,反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大度,④在某种程度上,少年的行为促成了自己的功业。(答出一条2分,两条3分,三条5分) 【解析】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吃饭。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会有重重地报答您的时候。”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