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224  2020-06-0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4]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语文素养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语文素养测试
(120分钟·120分)
一、阅读鉴赏(50分)
(一)(2019·兰州一中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一)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B.洗盏更酌 更:重新
C.履巉岩,披蒙茸 履:踏着
D.道士顾笑 顾:回头
【解析】选D。顾:副词,只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解析】选A。此题注意赋体四六句的特征,同时注意“寂寥”是“四顾”后的感觉,不要断开;“横江”是“东来”的方式不要断开;“戛然”修饰“长鸣”不要断开。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解析】选C。此题C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该选项手法分析错误。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4分)
译文:


浏览完整试题(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5分)
译文:
【解析】盖: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如果;曾:与“不”连用,表强调,译为“连……都……”;返回头转身;听:听凭。
参考答案:(1)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2)回头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附(二)【译文】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在赤壁下面游览。江里的流水发出声响,两岸陡峭的崖壁高达千尺。山显得高了,月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石头显露出来。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稠密的野草,蹲在宛如虎豹的山石上,行走在盘曲、古老的树林中间,爬上鹘鸟建造高巢的崖壁,俯身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不能跟着我上来。我高声长啸,草木震荡;山谷回响,风起浪涌。我也感到凄凉悲伤、阴森恐怖,害怕得不能停留了。回头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四周望去,寂寞空虚。恰好有一只孤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面飞来,翅膀有如车轮,黑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戛然长叫一声,擦过我的小船,一直向西面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辞去,我也睡觉。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轻快地经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明白了!昨天晚上,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么?”道士只是笑了笑,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解析】选C。本题断句,主要依据官职和官职变动词语。“用为群牧判官”和“请知常州”是两个分句,应在“用为群牧判官”后断开,排除A项;“移提点江东刑狱”和“入为度支判官”是两个分句,应在“移提点江东刑狱”后断开,排除B项;“入为度支判官”和“时嘉祐三年也”是两个分句,应在“入为度支判官”后断开,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擢”是提升官职。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还有升、拔、陟、左迁等。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忧”是居丧之意,多指居父母丧。此处的“母忧”,是指居母亲的丧事。
D.“元祐”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
【解析】选A。“左迁”是贬官,“右迁”是升官。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
B.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
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因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
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
【解析】选B。B项,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是管理鄞县时的事。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4分)
译文:
(2)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 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2)那么我所做的政治改革,就不至于使天下百姓惊恐不安,使天下人议论纷纷了,也就符合先王的政治统治了。
附【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鄞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破格提拔(王安石),以此来抨击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朝廷颁下文书让王安石赴京城的试馆(考试院)任职,王安石没去就职。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展开余下试题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症结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所做的政治改革,就不至于使天下百姓惊恐不安,使天下人议论纷纷了,也就符合先王的政治统治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没有万一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朝廷就将王安石调至集贤院任职。在此之前,朝廷命王安石任试馆及集贤院校理等官职的文书一次次颁下,王安石一次次推辞;(当时朝中的)士大夫都认为王安石无意于积极入世与功名,都遗憾不能(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得以结识他,朝廷每每想赋予他好的官位时,还只是担心他会不会接受并赴任。(不久)王安石因为母亲去世必须服丧而离开朝廷,英宗皇帝在位五年期间,他再也没有应诏出来为官。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封太傅官职。宋哲宗赵煦绍圣年间,追封谥号为“文”。
(三)(2019·岳阳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终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相辅相成。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日趋下降,到西汉《礼记·乐记》就变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了,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小道”“末技”。所以,当汉末书法发展出现第一次自觉时,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而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自两汉开始形成的经学传统对于如琅琊王氏、东海王氏、龙亢桓氏等家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魏晋时期的一些新兴家族也大多是汉代儒生之后,如颍川钟氏、河东卫氏等。颖川钟皓、卫暠、庾乘等虽然不愿出仕,但无一例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并因为精通儒学而对士林产生较大影响。魏晋时期,这些家族的发展和繁荣都是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展开,即使后来天下大乱家族迁移,这些有着优良儒学传统的家族也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魏晋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的共同载体,书法的发展处处彰显儒学精神。书法在各家族中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并按照家族儒学精神的引导向前发展。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是颍川钟氏,这个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学世家。在书法上,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他将隶书的草化、扁平等问题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使书法向着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这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放浪形骸、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草书除了出现之初因为不受儒学精神的限制而曾经恣肆和张扬过,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
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法家尊崇和膜拜。从这个意义上讲,魏晋书法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正可成为中国书法在后世发展的典范。
(摘编自吕文明《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艺术的地位和道、德、仁相当,后来艺术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书法的地位更是在艺术之下。
B.赵壹的《非草书》很好地规整了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魏晋时代的书法达到高峰。
C.魏晋时期的钟皓、卫暠精通儒学,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因此颍川钟氏、河东卫氏,成为魏晋时期的新兴家族。
D.魏晋时期,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发展繁荣的世家大族,在天下大乱家族迁移时,也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解析】选D。A项,“而书法的地位更是在艺术之下”错误,书法包含在艺术之内。B项,“使魏晋时代的书法达到高峰”错误,前面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强加因果。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阐述了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B.文章以赵壹对士子们抛弃儒家典籍而研习草书的行为的批判为例,论证了草书的危害。
C.第三段论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与儒学精神的关系,世家大族对传承儒学有重要作用。
D.文章以钟繇和王羲之的例子为论据,论述了书法的发展与儒学精神的紧密关系。
【解析】选B。“论证了草书的危害”错,应是论证了书法脱离儒家思想的危害。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中的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使书法向着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的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
B.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将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而且把儒家和道家逐渐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
C.除了出现之初,草书在后世书法史上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
D.魏晋书法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它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启示意义。
【解析】选B。“而且把儒家和道家逐渐融合在一起”错,应是王羲之的道家思想逐渐被儒家思想消解和吸收。


展开余下试题(四)名句名篇默写(5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表达相似感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表明治学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语言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
A.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渺沧海之一粟  
D.长乐王回深父
【解析】选C。A项,“悟”通“晤”;B项,“冯”通“凭”; D项,“父”通“甫”。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虽一毫而莫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析】选D。D项,连词,和。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③④       B.②⑤⑧
C.③⑤⑥       D.②④⑨
【解析】选C。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
(2019·雅礼中学高一检测)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6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
下联:
重阳:上联:
下联:
答案(示例):(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帘幕桂花香。
(重阳)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
17.(2019·东莞高一检测)下面是某旅游网站为游客提供的自主购票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个订购车票的流程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5分)
答:答案(示例):用户首先查询车票,如果没有售完,用户可以直接选择购票并按提示支付即可完成购票任务;否则,系统会自动监控,一旦有余票就会自动为用户抢票并通知用户购票和完成支付,如果没有就继续检测。
三、写作表达(50分)
(一)微写作(10分)
18.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少于150字。
【写作提示】
题目中引用了课文句子,其中最重要的是“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写作时要紧扣这一点。同时,为避免语言枯燥,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以求生动形象。
参考示例:
人生的路不是看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在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大胆地往前走,细心地体会,认真地生活,就一定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欣赏到人生绮丽的风光,品味到人生香醇的美酒。就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那样,近的地方,游人如织,往往是没有什么风景的。最绮丽的人生风光在人生道路的深处,而且每条路的风景都各有特色。犹豫或畏惧地张望,只能永远徘徊在路口。
(二)大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则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材料中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两只狼代表了人们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有些人总是心怀感恩,满面春风;有些人却总是满腹怨恨,一脸阴郁。有些人总是宽厚友善,不计得失;有些人却总是怨天尤人,自私冷酷。有些人如春日阳光,夏季清风,总是充满善意,充满和气;而有些人却如秋风摧折,严寒刺骨,总是恶意横行,戾气冲天……这归根结底就是“善”与“恶”的问题。写作时可以围绕“善”与“恶”的关系展开论述。立意可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何为“善”“恶”,有无明显区别?二是为何会有“善”“恶”不同的人,他们之间会相互转换吗?三是如何才可以使人人都向善?
参考立意:①心怀感恩,满面春风;②自省自悟,方能改变心态;③善良需要滋养;④审视自我,正视现实;⑤心存感恩,一心向善;⑥化解负面情绪,清除怨恨。
【参考例文】
心 存 善 念
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谁,在善的轻抚下,都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善是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心有善念,才能行得远;善是一种至高的人间大爱,用平凡的亮光去照亮人间的道路。
心有善念,默默前进,能激起社会向善的涟漪。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你的心和泥一样质朴,你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为参天大树。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的评价。她收养了一百多名残疾的孩子,一分钱也不收他们的,辛辛苦苦培育了他们十多年,这种善举又是谁能够做到呢?她用自己的善意教育、感化了一百多个孩子,让他们将自己善意的种子继续播种,让那金灿灿的稻麦长满希望的田野。高淑珍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了善心的能量,善心对心灵的感化。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确,善行积累得多了,自然就成为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圣人的心思也就具备了。善,这一个温暖的字眼,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贤人志士推崇,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不更应该将之作为我们的行为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中语文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