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388  2020-06-0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8]
2020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练:景物形象
专题29 景物形象

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B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浏览完整试题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三、【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1.青山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欢。
例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例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例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月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例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例如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冰心、冰雪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4.水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例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关山
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例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历史存在。例如“关河梦断何处”“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6.清风、白云
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例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例如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王维《送别》“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7.斜阳、暮霭
①沉郁思古幽情。例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例如柳永《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8.梅花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例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9.兰花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例如唐代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例如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10.竹子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例如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例如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通俗但入木三分,可谓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11.菊花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2.草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3.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例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14.杨柳、花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5.松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但它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柏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例如刘禹锡的《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16.梧桐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叶先行凋落,即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芭蕉
代指离情别绪。例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葛胜仲《点绛唇》中的“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18.莲
“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例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乐府《子夜歌四十二首》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19.蝉
①品行高洁清高。例如骆宾王《咏蝉》“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②孤独无依,孤苦无告。例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20.杜鹃
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乡思乡愁。例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1.鸿雁
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例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22.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例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3.猿啼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等都是借助猿啼来表达伤感情绪。
24.鹧鸪
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例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例如李白《越中览古》)“只今惟有鹧鸪飞”。
25.燕
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例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酒醒后的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
②世事变迁的寄托。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透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正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1.把握景物形象的色彩。考生可从景物形象的色彩的角度感受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如“凉风”“夜雨”等景物形象,给人一种幽冷的感觉。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晚来风急”“满地黄花”“细雨”“黄昏”等景物形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
2.把握景物形象组合的特点。考生可以从景物形象组合的方式上把握景物形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
3.识记描写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展开余下试题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可见心情的沉重;用“独”写老翁(诗人)的处境,可见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的窘态。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的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似”字点出是幻境。这种以幻作真、以虚写实的手法,非常深刻地刻画了诗人在严寒难忍时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1.本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边塞画面?有何作用?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题目。
北宅秘园
谢 庄
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
微风清幽幌,馀日照青林。
收光渐窗歇,穷园自荒深。
绿池翻素景,秋槐响寒音。
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
1.这首诗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收光渐窗歇”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根据全词基调可知,“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表现的是蚕娘喜获丰收,内心甜美,并没有“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2.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上有两问,一问是前三句所描写的景象,需要结合具体意象概括所展现的意境。第二问是前三句描写的景象具有怎样的作用,回答“作用”类的问题,需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回答。

1.B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不是借喻,是借代。
2.(1)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孤独与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景物形象时,首先要找出意象,然后分析景物的特征;作用一般是为抒情做准备的,可从抒情的角度来答。颔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中的意象有黄昏时的乱云、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愁绪。

1.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画面。这些画面中的景象渲染了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出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同时为结尾的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对于本题,要抓住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分析画面,如泠泠的水流声、云中之关塞、秋风、落雁等,然后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阐述其作用。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知音难觅的苦闷,也有关塞行役的艰辛;既有背井离乡的无奈,也有英雄失路的落寞,同时还有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1.诗歌开头写秋天傍晚时的景色:薄暮将临,烟霭消散,轻霞映天,空气新鲜,微风荡漾着幽雅的帘幔,太阳的余晖斜照着深秀的树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营造出一个清丽明净、高远幽深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考生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找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如“夕天”“轻霞”“微风”“馀日”“青林”等,这样就可知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暮图。其次,把诗中意象组成的画面与诗歌的主旨及抒发的情感相结合,概括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结尾句“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愿与“同好”共享秋园暮景之乐,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对宅园的喜爱之情。
2.“渐”字最为传神。一个“渐”字,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动态过程,突出了诗人对宅园暮色的专注品味,给悄然无人、荒寂深沉的宅园带来了一线生气,更增强了幽深静谧的整体气氛。
【解析】本题是炼字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生在答题时要先找出用得最为传神的那个字,再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收光渐窗歇”,写日将沉没,夜幕降临,渐觉窗瞑,一个“渐”字,不仅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过程,也突出了诗人的观察品味之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0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