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04  2020-06-0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4]
福建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查测试(3月)语文
2020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如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设红色文化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等等。现在,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例如,把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雷锋、焦裕禄这些英模人物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
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力、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
(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
B.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有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完整试题C.“焦裕禄精神”加入锐意创新的现代元素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D.红色文化建设中,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机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聚焦红色文化,先阐述概念,再分析问题,最后指出传承的意义。
B.文章列出建设红色文化的举措,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着重论述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D.文章本段立足于当代教育,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尊重红色文化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B.福建举办“坊巷春晓——福建革命历史述略展”,体现了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C.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D.在当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红色文化内容越新奇,形式越新潮,就越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迅猛,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宣布封城后,其他省市陆续响应以控制人口流动。疫情防控部门希望不断总结经验以评估现有措施的有效性。
2020年1月31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香港科学家的一篇论文,论文采用传染病动力学中的SEIR模型做模拟。该模型将人群分为易感人群(Susceptible)、已被感染但无症状处于潜伏期的人群(Exposed)、已有症状但未被隔离的患病人群(Infectious)和康复人群(Recovered)。该模型将死亡人群归入康复人群。

该模型涉及的参数主要为可再生数RO、平均潜伏期时间DE、平均收治时间DI,后两种参数可从官方发布获得,而RO,即一名被感染者平均每天传染的人数,其值较难估计。论文采用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28日的感染人数、境外(除香港)受感染人数及乘国际航班从武汉出境的人数,推得RO为2.68。据此预测武汉疫情的拐点在5月,并判断封城措施对缓解疫情作用不明显。
我们认为,该论文采用SEIR模型与参数选取存在不合理性,主要理由是:境外确诊数据样本量较小,且使用飞机这一交通工具的人群在总人口中并非均匀分布,据此推算RO偏差较大;政府防控措施实施、升级,RO取值不应为定值;封城防控手段必须在参数设置中有所反映。我们研究的结论是:武汉封城举措对降低病毒感染人数意义重大;政府采取相关防疫措施以来,各省市病毒传染率均得到较好控制;对疑似感染者隔离观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疫情不仅关乎健康,更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疫情防控手段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模型来评测。如何在有效控疫与全社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大课题。
(摘编自北京大学PKU VCL实验室《拐点何时出现?这是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模拟预测》
材料二:
中国在抗疫,全球都在关注什么?分析8万多篇报道发现,外媒关注点集中在病毒本身、应对措施、防疫物资、经济影响等方面。其中,“中国重视”一词的提及量在外媒报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新病毒”,显示外媒对中国抗疫的决心和信心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而与“中国重视”同时出现的高频关联词是“措施”。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被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为“设立了应对疫情的新标杆”。
此外,不同地域媒体关注点各有侧重。亚洲较关注防控举措和海外确诊人群;欧洲更关注疫情发展趋势和对经济的影响;北美洲关注的是疫情防控及药物研发;南美洲关注潜在风险;非洲关注卫生系统和医疗救助;而大洋洲最关注疫情对外来游客出行的影响,这符合他们重视旅游业的态度。
(摘编自央视新闻《大数据揭秘“新冠肺炎”全球舆论关注 中国举措获肯定》)
材料三:
武汉雷神山医院是座有15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从接到建设命令到验收移交,仅用了13天。而几天前,有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的建造更是只用了9天。世卫组织总干事评论说:“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
箱式板房组成的医院要运行靠的是信息化系统。安装大量IT设备,按传统方式至少要10天。中国电信利用云部署,12小时就完成火神山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雷神山5G、医疗云等信息化服务也提前3天完工开通。
(摘编自张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如何极速建成》)
材料四:
2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主持例行记者会,部分内容如下。
记者: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访问世卫组织总部时称,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作出了巨大牺牲,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我们高度赞赏古特雷斯秘书长的表态。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宝贵时间,用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的标杆。中方将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经验,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携手应对疫情,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摘编自环球时报《联合国秘书长称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作出了巨大牺牲 中方回应》)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立SEIR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病人一旦与易感者接触就具有一定的传染力。
B.香港科学家对武汉封城措施作用的误判,主要是因为采用模型与参数选取不合理。
C.运用SEIR模型评估,能科学地解决疫情防控手段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问题。
D.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模拟预测,可以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参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采取封城防控、社区隔离、对疑似患者隔离观察等控制人口流动的措施,都是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B.依据目标人群的样本数据和分布状态,可以推算出可再生数RO的数值,从而准确统计被感染者的总量。
C.全球媒体由于地缘关系和立足点的差异,关注疫情各有侧重,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总体给予肯定。
D.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汇聚力量,积极应对,结成抗疫共同体。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疫情防控举措得到国内外普遍肯定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团圆(节选) 韩 东

姥爷当年是南京武定门小学校长。姥姥显然是小学校长的太太。
有一段铁路穿小学而过,铁路两边竖起两道隔墙,架起一座木制天桥。
铁路和天桥是当年武定门小学与众不同的景观。日本人轰炸南京时向这个可疑目标共投掷三枚炸弹。三枚都是哑弹。三枚哑弹即三块石头。一块把操场砸个大洞。一块穿顶而入落在姥爷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块不知去向。
日本小飞机丢下一二三枚炸弹,然后飞走了。姥爷一面看一面数,绝不可能有误。
他忠于职守,最后一个撒离学校。不仅数了炸弹,而且静候它们落地时的爆炸。接着炸弹就躺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姥爷拿起躺椅上的毛毯裹好炸弹,锁好门,前往区政府。由此诞生了携带炸弹的两种方式:怀抱婴儿式和腋下夹包式。姥爷一路上两种姿势换来换去。他不愿让人看见自己逃难还怀抱婴儿,或被怀疑为席卷公款在逃。
火光冲天,远处爆破声不断,区政府大门紧闭。姥爷把炸弹轻放在门前台阶上,才转身离开。

陶吴是姥爷的老家。轰炸开始姥爷就把姥姥及他们唯一的子女我妈妈(当时只有六岁)送到了那里。
轰炸的范围规模迅速扩大。陶吴也呆不下去了。
姥爷就去了芜湖。他计划在那租一处房子,再来接姥姥和妈妈。
买了车票,临时又带上了妈妈。因为分别时妈妈又哭又闹。妈妈是被从车窗塞进车厢的,南下的火车已爆满。父女俩去芜湖投奔一个亲戚。这是失散的开始。
我比较相信妈妈合乎情理的描述,尽管当时她只有六岁。姥姥的回忆更戏剧化、色彩浓烈。她是变故的直接受害者,以致一度精神失常。她提供的画面完全是非现实的。
覆盖江堤的难民使人联想起大型团体操。前面的人直接走下江去。后面的,仍在努力向前。日本飞机在外围投弹、扫射。在最后一班渡轮上,姥爷抱着妈妈站在栏杆边。姥姥在上船时挤丢了。
于是就有了她驾一条小船去追大船。居然让她追上了。大船上放下软梯,她放下橹起身去抓。由于某种力学原理小船反而向后移去。她失败了。——这段记忆的不可靠之处在于姥姥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自驾船划桨的人。除了当校长太太她绝对一无所长。

有一点可以肯定:姥爷、妈妈先去了芜湖。再接姥姥已不可能,陆路交通全断了。
姥爷捎信给姥姥,让她尽快从水路来芜湖。从此他天天带妈妈去码头接人,直到芜湖几天后也被夷为平地。
按部就班的姥爷战争年月也没变灵活一些,反而增添了另一些习惯、成规和仪式。守望亲人便是其一。有车站码头他在车站码头,没车站码头他在村口路边。手笼在袖子里,腰背挺得笔直,下巴上翘,眼睛微眯。三十多年后这一情景仍反复重现。姥爷头发全白,在村口守望他的女儿后来守望爸爸、哥哥和我。
如此固执的守望源于战争年月芜湖的遭遇。姥姥终于没有出现在登岸的难民中。他带着妈妈向郑州方向而去,临走在芜湖大街小巷断壁残垣及电线杆遍贴告示,试图告诉姥姥他们的去向。

姥姥没有及时赶到芜湖。当时姥爷把她托付给一个姓张的,妈妈的干爸爸。姥姥和张爸爸一家一截一截地雇船划向芜湖,到达时芜湖已是一片废墟。
连岸也没上。船停在芜苇洲,每天雇人打探消息。大家分析认为姥爷、妈妈已遇难。于是姥姥和张爸爸一家号啕大哭。
哭了一场,毕竟没看见尸首,张爸爸继续雇人探听消息。大约受雇的人都是些不识字的船民,没人提到贴满芜湖大街小巷的告示。
然后姥姥就看见了老虎,说是在水边淘米时看见了它的尾巴。一截白一截黑,不是老虎尾巴是什么?芦苇再怪也不生成这样啊。一阵风过芦苇顺势倒伏,唯这根东西逆风而去。姥姥慌得扔下米箩向渔村狂奔。
山林之王来到江上和鱼雁争食,事情过分蹊跷。都说姥姥思夫心切神志不清了。

打探姥爷的路线变长了,姥姥仍坚持不懈,准备在这件事上花掉自己所有的私房钱。
每天船夫们从码头上来,向她报告消息。再后来报告的人有了座位、茶碗和其他听众。再无人关心听者本身的遭遇。大伙儿把此举理解成阔太太花钱雇人到家里说书解闷。最后一位说书人是姥爷的同事,准备去武汉,便鼓动姥姥在武汉的报纸上登报寻夫。
姥爷经郑州南下,越千山万岭,此时正在武汉一小学任教。一共有十七张剪报被寄至姥爷的办公室。也有夹着整份报纸找来的。
姥爷关门谢客,独对报纸,造表做计划。姥姥就是按这张计划表一站一站到武汉的。
姥爷如期出现在汉口的码头上。有一身藏青色的呢料中山装大约就是这时买的。可以想象姥爷穿着它登码头上岸的样子。
这一次他是被自己以外的别人守候着。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姥爷静候炸弹爆炸、离开时不忘锁门、送炸弹时交替更换姿势等细节,从中可以看出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谨慎拘泥的性格。
B.对姥姥重金寻夫的行为及遭遇,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已》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
C.小说关于轰炸、火光等正而描写战争的内容不多,主要从夷为平地的城市、流亡的人们侧面表现战争,写作角度较为独特。
D.小说写姥爷一家在战火中历经曲折实现团圆的故事,再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展现了人性中温暖感人的一面。
8.小说写姥姥“不可靠”的记忆,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随魏氏南迁,世居关右。子干少以骁武知名。周武帝时,释褐司水上士,称为强济。累迁小司水,以勤劳,封思安县子。及尉迥作乱,子干与宇文司录从韦孝宽讨之。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等击破之。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开皇元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褒美。高祖虑边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州。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峐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敝,纵击,大破之。于是册授子干为上大将军。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余级,高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曹威赍优诏劳勉之。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子干上书曰:“今臣在此,观机而作,不得准诏行事。且陇西、河右,土旷民稀,边境未宁,不可广为田种。比见屯田之所荻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荻安。只可严谨斥候,岂容集人聚畜。请要路之所,加其防守。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高祖从之。高祖以子干晓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母忧去职。朝廷以榆关重镇,非子干不可,寻起视事。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高祖伤惜者久之,赙缣千匹,米麦千斛,赠怀、魏等四州刺史,谥曰怀。
(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B.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C.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D.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展开余下试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右,指潼关以东地区。地理上古人以东为右。
B.释褐,脱去平民的衣服,喻指开始出任官职。
C.上柱国,是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别,位极尊宠。
D.赠,指朝廷赐予死者以官职、爵位或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娄子干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在征讨尉迥的战役中,他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有一回追敌一直追到城楼之上。
B.贺娄子干抗击外侮,战功卓著。他多次率领军队反击吐谷浑、突厥入侵,每次都取得大胜,获得朝廷的褒奖。
C.贺娄子干敢于抗旨,勇于直谏。他违抗高祖的命令,大胆上书,反对屯田,认为当地贫疮、天旱少雨,不宜耕作。
D.贺娄子干戍守边关,备受倚重。朝廷认为他是扼守边塞重镇的最佳人选,在他因母丧离职期间,也让他迅速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
(2)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① 王 维
汉主离宫接露台②,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③,悬知独有子云才。
[注]①窩目:目之所见。②露台,露天台榭,造价高昂。③《甘泉赋》,扬雄所作,颂中有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写宫殿的景象,宫室连绵,覆盖半个秦川,夕阳下愈发壮观宏丽。
B.颔联“尽是”写红旗之多,“翻从”写流水之态,措辞浅白而别在深意。
C.颈联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图景:路人在林荫道散步,打猎的人满载而归。
D.诗歌紧扣题中的“寓目”来描写景物,远近结合,色彩丰富,诗中有画。
15.诗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与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届原《离骚》中“ , ”两句,写诗人同情万姓疾苦而叹息落泪。
(2)苏轼《办壁赋》中“ , ”两句,借听者的反应表现了洞箫演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国势的岌岌可危和个人命运的坎坷不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日前从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传来消息:武术将成为2022年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武术入青奥,是中华武术国际推广工作持续发展、 的结果。多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国际武联的共同推动下,武术运动深耕海外,武术之花遍开五洲。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武术的全球爱好者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全世界约有1.2亿人从事武术运动。(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基因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各国“功夫小子”在青奥会上一抱拳、一搭手,展现的是中华体育的风采, 的是以武会友的善意,增进的是文化间的了解,以武止戈、以和为贵的中国理念必将 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顺理成章 比比皆是 传播 激扬 B.水到渠成 俯拾皆是 传递 激扬
C.水到渠成 比比皆是 传递 激荡 D.顺理成章 俯拾皆是 传播 激荡
18.下列填入文中折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3分)
A.除了运动本身吸引力十足外,武术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B.除了武术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外,运动本身也吸引力十足
C.除了运动本身吸引十足外,武术文化也有着独特魅力
D.除了武术文化有着独特魅力外,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也十足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讲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中华武术诞生以米,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
B.自中华武术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
C.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
D.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宁。(6分)
我们通常觉得,那些自制力强的人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自制力。但研究结论却令人惊奇:自制力强的人善于通过规避需要控制冲动的场合来 ① ,自制力弱的人常常需要面对产生冲动的场合而使用高强度的意志力。调查显示,人们在生活中会使用两种自控的模式:发生某种情况后,被动地做出反应; ② 以避免应对那些可预估的窘境。自制力弱的人可能会成为被动应对的专家,他们习惯于在截止期限前赶工。自制力强的人更乐意提前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从而避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他们会通过远离诱惑来抵御诱惑,从而不需要 ③ 去抵制诱惑。
21.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19年3月13日,联合国发布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目前,42%的陆地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
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材料三:
2020年3月3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为“维护地球所有生命”,我国的主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以“增强法制意识,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班会上演讲。
②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广人网民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20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