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B. 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作品的内容及其观念、思想,在于作品传播的社会效果,这不是流量所能衡量出来的。 C. 如果传播的内容只重视“经济价值属性”而忽视“社会价值属性”,作品难以成为精品,传播量越大,反越令人担忧。 D. 爱奇艺宣布要退出“流量大赛”不仅是因为“刷量”数据造假,更是因为已经认识到用“流量”作为衡量标准的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第①段以爱奇艺平台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为由头,引出关于“流量”的话题。 B. 第②段从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的角度指出“流量”作为衡量指标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C. 第④段引用麻省理工学院传播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数据翔实,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 D. 第⑥段指出精神文化产品的努力方向必须尊重真实,理性向上,完全脱离流量指标。 3.追逐流量会带来哪些社会弊端?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3 小题,12分)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疫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亲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 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守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罪《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 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字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4.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 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 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 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 虽然屠呦呦院土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6.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 Ⅲ(本题共 3 小题,15分) 箬叶飘香 刘国芳 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 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 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
展开余下试题没人回答他。 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 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 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 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 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 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 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 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 李长水说:“去。” 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 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 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 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 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 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 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 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箬竹做什么?” 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 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 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 他们说:“闻到了。” 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 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 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 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 B. 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C. 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 D. 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 8.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9.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分)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B.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C.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D.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展开余下试题B. 太常博士: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唐以后为太常寺属官,掌纠察百官,审讯案件。 C. 博学宏词:唐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属于制科。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D. 皇考:皇,本义是灯火辉煌,由此引申为大、美好的意思,在古汉语中“皇”作为形容词并无皇家皇室之意。“皇考”意同“先考”,只是更显庄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柳宗元祖上就曾做过显要的官职,父亲柳镇为了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而且柳镇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B. 柳宗元从小就才华非凡,通达事理,他年纪轻轻就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赞誉,柳宗元主动投入那些公卿显要的门下。 C. 柳宗元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散文。 D. 韩愈围绕“士穷乃见节义”这一观点,把“平居里巷”时的信誓旦旦和“一旦临小利害”时的落井下石进行对比,表达对柳宗元高尚风义的赞扬与肯定。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3分)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3分) (3)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送李愿归盘谷序》(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蜀府将 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 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 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15.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正面写乐声,“ ▲ ”一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 ”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2)《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上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内里却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的句子是:“ ▲ , ▲ 。”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通过比喻,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信心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3月26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担当的重要一页。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 ▲ 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 ▲ ),赢得国际社会积极 ▲ 。 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各国合力战胜疫情注入了正能量,带来了新希望。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暴发,中国基于本国业已取得的抗疫经验积极 ▲ 他国,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派遣医疗专家组,实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近20场经验分享视频会议,让世界同感中国 ▲ 的情谊、天下为公的胸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狙击 回应 支援 同甘共苦 B. 阻击 回应 支持 同甘共苦 C. 狙击 响应 支持 患难与共 D. 阻击 响应 支援 患难与共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 B. 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 C.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 D.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兼顾世界经济发展又强调加强疫情防控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提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B.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 C.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作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介绍中国贡献。 D.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阐述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作出中国倡议,提出中国贡献。 20. 下面四首唐诗,各描写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②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③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④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A. ④①②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①③④②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21.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望梅止渴、虎踞龙蟠、刮目相看、乐不思蜀,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皆出自《三国演义》。 B. 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的典故。 C.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演义”即“敷演义理”,演绎历史。是罗贯中以“七分据实,三分虚构”的做法,根据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加工而成的一部历史小说。 D. “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九”这副对联简练地概括了杨仪生平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