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47  2020-06-1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7]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这个评价已不低。子贡认为,“仁者爱人”。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颜渊认为,“仁者自爱”。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教之”!教什么?是沿着西方文化的“引导”来教,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当前,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最迫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总之,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楼宇烈《中华文化有智慧和气度消化并吸收外来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认识的不平衡,导致对中外文化的关注不尽合理。


浏览完整试题B.从使人爱己、爱人到自爱,这是儒家主张的一个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
C.如果丧失自我意识以西学为主导,中华文化就可能被侵蚀甚至沦为殖民文化。
D.孔子问“仁”时,对同一概念,三位高足见仁见智,内涵有区别,境界见高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段提出儒家对“仁”的理解和重视,以例证、引证引出文化自主的话题。
B.第四段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
C.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谈失去文化主体意识的危害,明确增强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D.文章在开头结尾都提及儒家的孔子和其弟子,其中包含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仁者必然会推己及人,会爱人,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
B.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只要保持和增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就能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
C.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坚守主体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D.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富裕,觉得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当今时代,文学发展面临诸多不利或有利条件。
就不利条件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不管我们在感情上是否愿意接受,文学的日趋边缘化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极为复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化和资讯的日益发达,原先属于文学的天然权利正在逐步丧失。从文学的教育功能来看,社会教化的责任主要由小学、中学以及高等院校来承担;从文学描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来看,现代媒体早已取代文学,成为无远弗届、无孔不入的信息终端;而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文学也已经有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娱乐和文化工业体系。举例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读小说还是日常生活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娱乐和消遣方式,而在今天,我们的业余时间大多为看电视、旅游、玩电子游戏、上互联网等娱乐方式所占据。
虽然文学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但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担忧和悲观。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从来都是一项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会对文学在往昔的辉煌念念不忘,完全是因为文学黄金时代的出现。这里所说的“黄金时代”,指的是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差不多两百年的文学发展时期。在这个时间段中,由于现代小说的兴起,文学的声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然而,这个黄金时代在文学整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特例。也许会有人问,这个黄金时代怎么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按照伊格尔顿在《英国文学的起源》中的说法,文学之所以会忽然变得重要,首先是源于西方宗教的衰落,其次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和情感分裂。人们把文学视为治愈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良药。而在近代的中国,为了启蒙大众,抵御外侮、挽救危亡,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了。众所周知,梁启超在《论文学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把小说的作用归结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并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而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亦着眼于对社会的启蒙和疗救。
伴随着文学黄金时代出现的是一系列文学制度、写作机制、文学观念的重新确立。比如说,现代版权法的产生,从根本上规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使得文学的商品属性凸显出来,原本无利可图的文学作品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文学作者终于可以获得合法和稳定的报酬。这也反过来刺激了写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再比如说,由于大学设立了文学专业,也使得原先处于“业余状态”且多少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文学,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精彩纷呈,而文学的科学化始终是其重要内核。
不管怎么说,到了今天,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并未衰落,它实际上不过是重新回到了常态化的状态之中。如今的社会上,充斥着“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无需理会。其实,“文学已死”这类声音,早在15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文学在今天依然活得好好的。
(摘编自格非等主编的《文学写作》,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黄金时代”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文学是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黄金时代的出现是个特例。
B.曹禺的话剧《雷雨》自发表后,一次次被搬上舞台,是文学处于黄金时代的具体表现。
C.一系列文学制度、文学观念等的重新确立,促使了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生和发展。
D.黄金时代已结束,文学重新回到常态,作者认为不必发出“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开篇即指出了当今时代文学日趋边缘化的事实,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原因。
B.文章大体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探讨了文学写作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状况。
C.文章引用了伊格尔顿等人的论述,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论证了文学为什么会忽然变得重要。
D.文章在论证文学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表明在其所处时代文学也是既无所重轻又有一定地位的。
B.现代版权法的产生,刺激了作家写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并带来了20世纪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
C.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以写作启蒙和疗救社会,说明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在那个时代被大大强化了。
D.根据文中伊格尔顿的观点,随着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革,不排除文学再次出现“黄金时代”的可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展开余下试题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年纳税额 调整后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000 60000 140 0 140 100%
10000 120000 3876 1001 2875 74%
15000 180000 12948 5484 7464 58%
20000 240000 24120 10151 13968 58%
50000 600000 114036 88780 25256 22%
80000 960000 231552 205396 26156 11%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兄弟姐数量
(个)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
(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
(元/年)
低收入
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
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
人群 72 1.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 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
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D.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10。
材料一:
在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看来,引进大片、建设影院、拍摄类型片和降低拍摄门槛,是中国电影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快行轨道的核心推动力。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观众流失严重。
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认为,40年来,主旋律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弘扬正能量方面作用巨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一批主旋律电影,通过叙事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进行区分,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取得胜利、反动势力怎样走向失败的历史事实。创作者将党的历史、革命历史进行像化处理,让观众对国家、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中国加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为何电影创作的高峰并没有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出现?陆绍阳坦言,如果中国电影依旧照此路径前行,可以预见其面貌不会有本质的改观,这种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发展略径,其实是需要反思的。陆绍阳说:“未来,我们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摘编自《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中国艺术报》2018年11月12日)
材料二:
春节期间,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等海外市场同步上映。上映首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票房合计达263万美元,创近年来华语电影海外开画最住成绩。《流浪地球》的出现,证明中国可以制作出足以比肩美国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流浪地球》意味着中国电影升级换代,是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填补了国产硬科幻电影的空白,值得自豪的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创国队成员都是中回人。
澳大利亚影评人特拉斯・约输逊称,《流浪地球》或许是2019年最好的科幻片。在他看来,这部电影摒弃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选择了中国文化中的责任、谦卑、自我牺牲与对家庭、社会的忠诚。
(摘编自《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材料三:

2012—2017年中国电影播映收入年增长率及电影广告收入年增长率走势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电影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表1 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排前十名的电影
排名 影片名 类型 总票房/万元 平均票价/元 场均人次/人 国家及地区
1 《战狼2》 动作 567875 36 38 中国
2 《速度与激情8》 动作 267079 37 30 美国
3 《羞羞的铁拳》 喜剧 220175 33 25 中国
4 《功夫瑜伽》 喜剧 175260 38 33 印度/中国
5 《西游伏妖篇》 奇幻 165593 39 36 中国
6 《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 动作 155124 37 23 美国
7 《摔跤吧,爸爸》 喜剧 129912 30 22 印度
8 《芳华》 战争 118754 34 28 中国
9 《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 动作 177991 36 22 美国
10 《金刚:骷髅岛》 动作 116050 35 20 美国
(数据来源于艺恩网)
材料四:
对于春节的电影市场而言,一直以来“票房之争”都是大众媒介主要关注和聚焦的核心问题。然而,对于2019年春节档而言,与其将视点聚焦于票房收益,不如将关注点转向票房之外,毕竟,以刘慈欣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和中国本土视效田队才是2019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展开余下试题从《流浪地球》到《疯狂的外星人》等,本土视效团队无论是在概念设计的艺术创造性、技术手段的应用、云计算的特效渲染等层面,还是在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层面,整体的工业化水准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与快速发展,其中,影片《流浪地球)中75%的视觉特效都来自中国视效团队的制作,已然体现出本土视效团队现阶段较高的制作水准。
(摘编自《科幻当红:时尚背后是品质》,《中国文化报》2019年2月16日)
9.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4年中国电影广告收入年增长率比其他五年高,而2015年中国电影广告的收入大幅度减少,此后两年有小幅度回升。
B.2012-2017年,中国电影播映收人每年都在增长,且年增长率均在5%以上,增幅最大的是2015年,增幅最小的是2016年。
C.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排前十名的电影,票房均超过10亿元,其中《战狼2》的票房以绝对优势领先,但其平均票价并非最高。
D.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排前十名的电影,影片类型多样,但主要是动作类和喜剧类,由此可见,中国内地观众的观影偏好较明显。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进大片、建设影院、拍摄类型片等手段,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但未能真正解决中国电影的突出问题。
B.中国电影创作者创作的一批体现国家良好形象的主旋律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消费需求,增强了观众对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材料二、三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内地电影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而《流浪地球》的出现,表明中国能够制作出与美国相媲美的科幻电影。
D.《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作品,创造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赢得国内外好评。
二、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    。千百年前的    ,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    ,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    ,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在主题内容方面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发扬光大并继承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    ),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11.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声势浩大  清规戒律  望其项背  奋发有为
B.蔚为大观 清规戒律 望洋兴叹 奋发有为
C.声势浩大 黄钟大吕 望其项背 奋发图强
D.蔚为大观 黄钟大吕 望洋兴叹 奋发图强
1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发扬光大并继承中华传统诗词
曲赋艺术
B.在主题内容方面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发扬光大并继承中华传统诗词
曲赋艺术
C.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
曲赋艺术
D.在主题内容方面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
曲赋艺术
13.下列在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因此而融入了新诗
B.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因为有了新诗的融入
C.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
D.因为新诗融入了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
三、古代诗文阅读(5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坏璧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15.“茂林风送幽禽语,坏璧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C.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D.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6~17题
孔 子
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 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16.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古代所有圣贤之人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
B.颔联写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
C.颈联写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
D.尾联写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
的极度疲劳。
17.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
B.“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之人的敬仰,同时也表达
了对求学之人不能深得孔子文化精髓的遗憾之情。
C.“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表达了诗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黑龙江省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