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3  2020-06-1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
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
1
历城二中 56 级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
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
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页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
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
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
中生有等问题。
A 项,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原文为“由于种种原因,
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强调
“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
B 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错,
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二者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是阐述的两个不同方面;
C 项,正确;
D 项,不合文意,“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材
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
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所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
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
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D 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
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
干问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
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
内容或者是观点。
本题材料三的观点是在第二自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家
国之间的密切关系;
A 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
B 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只是
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C 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的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也是二者的密切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D 项,“大河无水小河干”是比喻的说法,大河比喻成“国”,小河比喻成“家”,没有国就没有家,
也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
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本题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接着指出“天下情怀”在古代
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引用《老
子》《管子》《礼记》里的话为引证法;宋代大儒张载是例证法。然后第三自然段阐发“天下情怀”
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最后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
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通读全文,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
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同时结合现实,
阐述自己的观点
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提到“所谓家
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
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
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
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
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
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二段内容,指出有“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
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
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追求民族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爱国爱家,勇子担当。
2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
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
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
【答案】6. B 7. C
8. 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
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通读全文,
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浏览选项逐一分析。题中 B 项,“在他
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错误,原文只说“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
要不走,他走”,并没有交代老黄真的走了。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语言特色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 C 项,“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
字词”错,根据文本“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
干起活来当当地响”“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
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
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
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等可知,本文字词平白如话,语言平白素淡,纯朴自然,并非选
用优美的字词。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
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
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
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
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
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
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事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可以从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平叙)、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
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
分析。
从叙述人称及视角看,文本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第一人称的作用就
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从塑造人物形象看,文本中“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


展开余下试题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心
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
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出“我”的想法,同时塑造刘建华这
一人物形象;
从情节安排看,结尾处“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
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
教训”与开头“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形成照应,表现人物的狭隘
尖刻的性格特点,由隐伏变得清晰具体。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
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
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
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
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
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
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我少买马匹的原因,是(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不把买马当做急事的缘故啊。
(2)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
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14. (1)害怕因关系疏远致使突厥为他人所用,为害边关,彼此成为不共戴天之死敌;(2)害怕因
关系亲密以致引狼入室,使其成为百姓之蠹虫祸害。
【解析】
3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
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
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语句的内容,“请”字的宾语应该是“尊天子为太上皇”,意思是,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
皇,不能断开,排除 AC;并列谓语“立”的宾语应该是“代王为帝”,意思是,立代王杨侑为皇帝,
不能断开,排除 B;后边两个句子具有相对独立性,可断开。最后“用.....以示......”的结构,
中间可断开。
译文: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
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
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
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A 项,“专指”一词说法错,在古代,“和亲”也指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

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是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证方法,评价语
言风格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重在理解文意,抓住细节。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
某一小点。主要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重点词语的错议,篡改原文,无中生有,张冠
李戴等。
C 项,“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错,原文结果是“数百人之
外,无所用之”,意思是“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李渊没有接受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
的策略。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
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所以,......的原因;示,显示;以为,把......当做;故,缘故。
(2)今,现在;黔首,百姓;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资,帮助;西向,介词的宾语
前置,向西;裹足,停止脚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探究人物言行的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问题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点概括综合把握,组织语言。
本题问题的观点是李渊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究其原因,首先,主要体现在文章中的开
始,“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李渊认为,要是能和他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
所以李渊害怕关系疏远。还有在文章的结尾处,“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
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意思是: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之所以发兵,是怕刘武周勾
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所以李渊害怕关系亲密,成为祸患。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
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
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
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
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
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
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
厥和亲,就象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
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
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
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
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


展开余下试题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
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
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
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
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
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
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阅。李建成、李世民
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有偷吃的兵士,立刻
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有想
进城的百姓,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
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
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
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
地说:‚象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李渊开仓赈济贫民,应
4
募当兵的人日益增多。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军,通称为义士。
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
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
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
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
买不起了。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
至于让你们破费。‛康鞘利返回北方。
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
我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
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二)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5. C 16. 以景结情或比喻。写诗人趁着酒兴不禁唱起了吴越的歌曲,吟唱未终,像玉
一样皎洁的月亮已从江面升起。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
爱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
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
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错误,没有“想弃官归隐的念头”。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
见秋风吹起,想到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是有关鲈鱼的著名故事。但是不能看出“诗
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
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鉴赏诗歌的表
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
的表达效果。翻译: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河边的云,水
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鲈鱼千头醇酒百斛
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
方冉冉上升。《江南弄》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前四句描写江南景物的美好,后四句描述江南
人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饮酒歌吟的畅适。全诗写江南暮色,清新明丽,美景醉人,秀色可餐,表现
出诗人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尾联运用以景结情,比喻手法,“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
玉”,承接五、六两句,谓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酒醉兴浓,不禁唱起歌来。吟唱未终,不觉圆月
已从江面升起,此情此景,物我俱化而难分彼此了。“江上团团贴寒玉”句,描写极为精确,“团
团”指月轮的形状,“寒”指感觉,“玉”喻质地与颜色,着一“贴”字,形容月亮如同明玉粘附、
镶嵌在天幕上。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
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
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
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7. 【答案】 (1). 鼓瑟希 铿尔 (2).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也 (3). 莫春者 春服既成 (4).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5). 谨庠序之教 申
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
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声音渐渐稀疏下来”是提示,注意“希”“铿”的书写;
(2)“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是提示,注意“乎”的书写;
(3)“春天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是提示,注意“莫”“既”的书写;
(4)“庖丁对解牛的理解”是提示,注意“技”的书写;
(5)“兴办学校教育”“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是提示,
注意“庠”“悌”“颁”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18、【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喻是一种常用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济南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