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44 2020-06-17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4]
2020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5月模拟考质量监控测试(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0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0.5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周围景物的寂静侧面烘托出余音绕梁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 迷花倚石忽已暝 (3). 《梦游天姥吟留别》 (4). 东船西舫悄无言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及篇名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不辩礼义而受之”中的“辩”和“受”容易写错,“唯见江心秋月白”中的“唯”容易与“惟”混淆,“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倚”“已”“暝”也容易与其他字混淆,不少同学还会把“吟”字里的“今”写成“令”。理解性默写必须审清题干,准确把握诗句内涵,如第三题,必须把握“以周围景物”“侧面烘托”等关键提示句,才能写出正确诗句。
2.阅读下面的文字。
口罩、消毒纸巾、中药、防疫手册……连日来,不少海外留学生收到一份来自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特殊礼物——“健康包”。小小包裹,传递着关爱。全球疫情加速蔓延,祖国时刻牵挂着海外同胞的安危。
以下最合适作为上面这则短通讯标题的一项是( )。
A.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B. 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
C.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D. 千里不辞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依据古诗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句的主旨,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条件与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项,“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意思是交对了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加坚实。
B项,“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表达了同胞的兄弟姐妹,好好保重,一起熬冬盼春的祝福。与A项的“朋友”相比,“同胞”更符合题干的语境。
C项,“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意为道义相通,不会因为国家不同而产生距离。
D项,“千里不辞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的意思是不怕远隔千里的艰难路途,早晚有一天会到达那极远的地方。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很多重大的灾祸都是在人们不以为然的忽视中酿成的。
B. 大家对这样恶意诽谤并且扭曲事实的一类人不赞一词。
C. 活动中很多商家都一言九鼎地承诺了七天无理由退货。
D. 不一会,只见他一挥而就写出了一篇立意绝佳的文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浏览完整试题
A项,“不以为然”表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语境中应是“不重视”的意思,使用错误。
B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同的话”,故放在语境中使用错误。
C项,“一言九鼎”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不能表示守信用,使用错误。
D项,“一挥而就”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使用正确。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
盛洪
①当人们谈论生命起源时,总会惊叹于其实现的概率极低,于是有人就借此证明,如果没有一个有超级智慧的有意设计,怎么会这样呢?
②然而,实际情形可能正好相反。生命形态的成功概率非常之小,比如只有一百万亿分之一。这个超级智慧怎么发现这么小概率的知识呢?一是随机地试验,直到碰到那个对的知识。二是先构想一个生命形态的结构,然后依此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筛选,在这一百万亿种可能性中筛选,先筛掉9999/10000,于是就剩下一百亿种,再在这里边随机选择。哪种更有效率?
③初看起来,后一种方法似乎更有效。若真知识就藏在经程序筛选过的一百亿种可能性中,即使对选中的可能性再做随机或顺序的选择,也是对一百万亿可能性进行完全随机选择效率的一万倍。然而,如果真知识并不隐藏其中,人们就永远失去了找到真知识的机会了。而如果人们再设计一个筛选程序,在上一次筛选过的可能性之外进行选择,这就与全面的随机选择没有区别了,而这也许会比上一种方法幸运时要慢一万倍。
④若要使筛选程序有效,最好要知道被寻找的潜在知识是什么,但这是个悖论,因为这正是要找的对象。所以,人们认为是刻意的筛选,在大自然看来只是一种随机选择。我们把全面随机地选择称为“中性的选择”,那么所有人为设计筛选程序的选择都是“非中性的”。这意味着,一种筛选程序是远离还是靠近真知识,也只是一种随机概率。所以平均而言,刻意的筛选不会比随机选择更有效率。
⑤既然找到真知识如此之难,近代以来的科学探索难道不是刻意寻找吗?不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吗?但是,已取得成功的科学只是在简单系统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一是因为简单系统的可能性规则的数量较少;二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可直接观察到现象的知识。实际上,科学家们也是经过多次失败和曲折后,才找到真知识。这一过程,在大自然看来,其实是随机的。
⑥而某些复杂系统的基础规则数量则是个天文数字,是无法计量的,按顺序逐个实验显然行不通。沃尔夫拉姆设计过一个自动搜寻巨大数量的移动元胞自动机可能规则的程序,加入他期望的各种参数,很快搜索了一百万个可能规则,接着是一千万,最终“一无所获”。而去掉参数后不久,他就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结论。这证实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
⑦即使在极简的行为规则方面,只要不能直接观察到,人们也不能通过理性设计比随机选择更快地在大量可能规则中寻找到真知识。比如在人类社会这种有机体中,迄今没有一样规则或制度是人造的。反过来,即使依据这些规则形成了某些有机体或自组织,如市场、村社或社会秩序等,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它们的起源,也是无法知道当初的基本规则是如何被发现的,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的。这已经足以令人相信,人类社会绝大多数规则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
⑧任何一种生命类型的形成都像是中了万亿大奖,概率极低。人类如果按顺序去找,要耗费上亿年时间;而“理性地”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结果会比随机的选择还要差。然而,这样费时恒久的工作可以让大自然去做,大自然有的是时间。在宇宙这个巨大的实验场上,在万亿个不同地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随机的选择,由于是随机的,就相当于同时进行万亿个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接近全部的实验都失败了。但经过相当长时间,一个随机选择成功了。成功的行为从时间角度看就会呈现出有序的结构。
⑨生命有机体的演化,同样遵循这最简单的元规则。比起没有生命的个体,生命体在选择时行为规则的复杂度增加,行为规则的可能性也急剧增加。从最简单个体到最复杂的生命之间,有很多层级,而每一层次的随机选择中,也只有偶然的一两个行为是有效的,从而被肯定和持续下去。采用此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发展起来。
⑩如果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理性还有什么用呢?首先最重要的是,恰是理性让人知道“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在人类的文化传统中,这是最重要的知识。除此之外,理性还能做什么?第一,对简单系统的行为规则进行探讨;第二,对简单系统本身进行模仿;第三,对有机体已经显现的行为规则进行探索。
⑪那么,证明了随机选择可以生成人类,那些潜藏在亿万可能性之中的真的行为规则又是谁安排的呢?这仍是一个更大的谜。那藏在后面的自然法也许人类永远不能知道。因而,证明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后,人们仍应保持敬畏。
4. 第④段中的“悖论”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选项属于本文所说“随机选择”的一项是( )。
A. 证券市场的结构及时间的波动序列的整体形成过程。
B. 某位科学家提出假说后进行求证或证伪,发现知识。
C. 农民种植树木,通过嫁接技术改变植物本来的性状。
D. 人们从各种媒介的旅游信息中选出自己满意的产品。
6.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比动植物形成的规则系统更复杂。
B. 随机选择是从无数规则中挑选出最优的一种行为规则。
C. 若生成规则数量非常巨大,真知识被发现的概率会很低。
D. 在逐层演化中,未采用有效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死亡。
7. 第⑥段中用沃尔夫拉姆设计程序的这个例子来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8. 文章是如何紧扣标题中的“更”字展开层层论证的,请加以分析。
【答案】4. 设计筛选程序设计目的是为寻找真知识,与实现筛选程序的有效最好是先知道真知识这一前提是相互矛盾的。 5. A 6. C
7. 示例一:充分,观点要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好。在这个例子中,加入“参数的设置”代表着理性选择,但最后却失败了;去掉参数“自动搜寻”,代表随机选择,结果很快发现了结论;随机与理性选择结果形成鲜明对比,证明了观点。这是一个典型事实,元胞机数量规则巨多的特点,例子体现了科学性。因此论证是充分的。
展开余下试题
示例二:不充分,观点是要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好。在这个例子中,加入“参数的设置”代表着理性选择,但最后却失败了;去掉参数“自动搜寻”,代表随机选择,结果很快发现了结论;然而元胞机的规则数与大自然的系统规则数无法相提并论;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虽是事实,却是孤例;例子专业性太强,不利普通读者理解;所以论证不充分。
8. 本文处处将“随机选择”与“理性选择”两种观点进行对比,以突出前者的有效性,以此体现“更”字;在开头提出论题,“哪种更有效”,聚焦“更”;接着在假设理性选择的有效性后,对其成立条件进行了评估,质疑其效率,在对比中论证了“更”;然后,厘清科学探索与理性选择的关系,指出科学研究过程从自然角度看实为随机选择;在此基础上,从复杂系统和极简行为规则两方面,都将随机选择与理性选择进行比较,突出“更”;又从生命类型的形成与演化角度,用大自然随机选择的事实,证明“更”字;文章没有单方面论证随机选择的效率,而是处处有反驳意识,从而得出“更有效”的结论。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
“悖论”本义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联系上句和下句可知,如果想使筛选程序有效,最好知道程序需要寻找的潜在知识是什么,但矛盾是,这个知识正是程序需要寻找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本文中的“随机选择”是相对“理性选择”而言的,是指自然地不加以人为设计地进行选择。
A项,“证券市场的结构及时间的波动序列的整体形成过程”是自然的,随机的,没有经过人为设计的,所以符合“随机选择”的规律。
B项,“提出假说后进行求证”错误,有人为设计因素,不属于“随机选择”。
C项,“通过嫁接技术改变植物本来的性状”错误,有人为设计因素,不属于“随机选择”。
D项,人们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有人为选择的因素,不属于“随机选择”。
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A项,从“人类社会绝大多数规则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和“生命有机体的演化,同样遵循这最简单的元规则”中可知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不比动植物形成的规则系统更复杂,都属于随机选择。
B项,“挑选出最优的一种行为规则”错误,根据文意可推断“随机选择”是自然地选择行为规则,只是那些行为规则都被证明无效,直到偶然遇到一两个行为是有效的,从而被肯定和持续下去,并不是从无数规则里挑出最优的。
D项,“就会死亡”错误,从“采用此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发展起来”可推测,没有采用此规则的有机体不会继续发展,但并不能得出会死亡的结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段落的行文思路,从内容观点、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这样写的目的和效果。
答题时可运用这样的思路:怎么写(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写了什么(以沃尔夫拉姆设计了一个程序为例,将加入“参数设置”进行理性选择结果失败和去掉参数“自动搜寻”进行随机选择却很快发现结论做对比,得出随机选择要比理性选择更有效)、写得如何(事例典型且具有科学性,同时运用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常见的论证思路为:提出论证对象,引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行文思路与概括段落大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观点型文章的行文思路要体现引论、本论、结论的主要结构,除了概述这三部分的大致内容外,本论部分的主要逻辑层次、重要的议论方法等,也要加以体现。
本文的观点是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文章处处将两种选择方式进行比较,根据题干要求,在概括每个层次的思路时都要紧扣“更”字。
引论部分,以“哪种更有效率”的疑问提出论题,紧扣“更”字。
本论部分,以假设理性选择更有效为条件,对其的效率进行质疑和分析,证明刻意的筛选不会比随机选择更有效,再进一步证明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大自然看来也是随机的。然后从复杂系统和极简行为两方面,突出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好。最后从生命类型的形成与演化角度,用大自然随机选择的事实,证明“更”字。
结论部分,以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理性选择有哪些用处 假设,揭示随机选择本身拥有更大的谜,需要人类保持敬畏。全文通过将两种选择互相比较、反驳,充分有力地证明了随机选择“更有效”的结论。
(二) (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这个春天正在连绵不绝地醒来
陈开来先生:
你好!
①见字如晤。
②三月一号的晚上,我在书房听到了隐隐的雷声。那时候我刚好在电脑前发呆,在雷声中我想起了去年刚拍的电视剧《惊蛰》,这个节气终于又一次来临。后来我找了一张白纸写下“惊雷破浪,特工醒来”八个字,然后对着这张纸持久地发呆。这是多么奇怪的念头,于是我想,特工其实只是我写的小说和剧本中的人,而万物醒来,才是最正确的表达。
③春天正在如火如茶地行进着,我们宅在屋子里,闻到春风的气息,或者偶尔看到小区里绿化丛中一朵花的悄悄开放。
④陈开来先生,你晓得的。我的早展,一般会从中午开始,洗漱时我会突然停止刷牙,满嘴泡沫地对着镜子发呆。这个眼睛细小、体态臃肿的人,中年人所有的失落、努力、彷徨、自大,以及恰如其分的城府,都一一呈现。面镜而立,大概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好奇。如果我观察镜中人的人生,会窥见另一个自己,正像一场电影一样,被我长久地观望着。如此真实谦卑,有着少年时的理想,有着中年时的倦怠。
⑤因为写作的缘故,我睡得越来越晚。新冠疫情下的城市,静得能听见小区内一只流浪猫的呼吸声。陈先生,我还听到了隐隐的雷声,以及雷声以外万物的声音。你呢?
⑥我总是在小说中写到医院。我记得我老家诸暨枫桥镇上的一家服装厂,办在一家腾空了的医院里。后来服装厂也搬走了。就在这座医院里,我和我的妹妹相继出生。我父亲在这座医院里,因为骨折而动过两次手术。我的母亲也在此动过一次丢术。我当兵离开家乡之前,体检就在这家医院。在没有空调的年代,一群小伙子脱光衣衫围一只升起来的火炉学蛙跳。医生和部队的军医,用炯炯有神的目光观察着动画片一样的我们。陈先生,我说这些,不是想回忆青春,是想说,其实你和你的家人,也必定和医院发生着各种关系。
⑦我以这座医院为故事发生地,写过一个叫《医院》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叫唐小丫的女人一生之中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在我以前的旧小说《麻雀》中,一个叫李小男的姑娘,她的代号就是医生。而在这次疫情自我隔离的一个多月里,我收到过护士的短信,知道很多医生护士的故事,他们奔向武汉疫区,义无返顾。
展开余下试题
⑧我想那是他们的战场。
⑨陈开来先生,我特别想写一部电影,写医生和护士,写短短的几天,他们平凡的生活被一场疫情打破而且改变。当千帆过尽,他们变得达观,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从本质上讲,我想写的是人。如果这部电影能拍,我特别希望我的那些医生和护士朋友,能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亲人。
⑩陈开来先生,我不晓得你是如何理解出门这个词的,在我的老家,出门不是去上班或下楼取个快递,而是出远门的意思。出门是一个直接而且令人感到温暖的词。如果是在古代,需要选择春风浩荡的日脚,带好盘缠,备马车行李,或者过驿站,或者乘舟船,想着半个月后经过苏州,是要看看哪位老友并去观前街听一曲评弹的。如果到了济南,必定是需要向哪位朋友讨杯酒喝,顺便看一看大明湖。半年以后,到了京城,可能是需要夏末初秋了……那时候站在大红宫墙之外,穿起了秋衣,开始想什么时候是归期。
⑪你有没有想过要出门?
⑫现在,一个叫桃渚的明代千户所,戚继光抗过倭寇的地方,成为我心向往的地方。那是台州府的地盘,保留着古旧的痕迹。如果你站到那个古老的兵营,一定能听到喊杀声就此响了起来。我想,桃渚的惊蛰恐怕也要到了吧,也一定有雷声会滚过桃渚的上空,一直向那片海域奔去。而那片海涂,曾经是倭寇们上岸的地方。于是我能看到明朝的烽火,那时候的战船,以及那时候已经在使用的一种叫鸟枪的火枪。
⑬其实我说到桃渚,是因为它会成为我古代谍战系列中第三部《昆仑海》的故事发生地。这是一个连绵的故事,是一场与六和塔和武林门,与桃花和春潮有关的,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特工战。我即将虚构的那江南一役,已过去四百年了。而故事总会连绵不绝,春天,也在连绵不绝地醒来。
⑭陈先生,尽管你只是我小说中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十分真诚地给你写了这封信。小说中你在拱宸桥边的春光照相馆里当伙计,不晓得生意如何。另外我告知你一声,以你为男主角的小说《醒来》,已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今年的第三期。
⓯这个春天正在连绵不绝地醒来。陈先生,春安。
海飞
2020.3.4
9.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部分。
10. 第⑩-⑬段中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11. 结合全文内容,赏析文章的标题。
12. 本文以虚构人物为书信对象,请评析这一艺术表现形式。
【答案】9. 划线句描写了青年时的“我”在医院体检时的场景;在“升起来的火炉”的环境中,“脱光衣衫”、“学蛙跳”等描写富有动感;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等细节描写凸显医生形象;用“动画片”的比喻,使描写很有画面感,生动而富有视觉冲击力;体现了作者对于医院的鲜明记忆,表现医院、医生与我们戚戚相关。
10. 作者先想象在古代春日里出门远行的隆重与舒展惬意的情形;接着又想象桃渚的惊蛰,并点明这是虚构的小说中的战场;两次想象,是对春天美好的憧憬,表现不能出门时期作者精神上的苏醒与放飞;拓宽了文章境界,富有艺术感染力。
11. “这个”强调了今年春天的与众不同,而“春天”则从现实中的惊蛰写起,暗含着蓬勃的生机和希望的意思;“连绵不绝”显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从开头写到由疫情而不能出门,及“我”中年疲惫,写到医生的战场,再写到我虚构小说中的战场,点出“故事总会连绵不绝”,生活的力量总会还原;“醒来”则用了拟人手法,与文中的“惊蛰”“发呆”“隐隐的雷声”等词照应,揭示春天的到来,暗示自己创作生命的苏醒。标题充满诗意和力量。
12. 示例一:用虚构人物作为抒写对象,构思巧妙。陈开来是作者小说《醒来》中虚构的男主角,暗合本文标题和内容;到文末才揭示出对方的虚构身份,制造出一种悬念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及自己笔下人物的尊重;作者虚构与陈开来的对话,实则巧妙地展示了自己内心;行文自由且情感真挚,富有艺术感染力。
示例二:用虚构人物作为抒写对象,给人矫情和不真实之感。陈开来是作者小说《醒来》中虚构的男主角,小说的内容及其人物与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无关;到文末揭示出对方的虚构身份,前文缺少必要的伏笔照应,显得突兀、生硬;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作品人物的喜爱,但读者并不熟悉这个虚拟人物,难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从修辞、用词、描写手法、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句子在表情达意或突出主旨上的作用。
划线句中用了比喻以及动作、肖像、环境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结合举例具体阐述这些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表达效果。
范例:句中运用比喻,将一群小伙子蛙跳的场面比作“动画片”以及运用“脱光衣衫”“学蛙跳”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体检时的有趣画面,又运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的肖像细节描写突出医生认真观察的模样,表现出当时医院、医生与“我”戚戚相关,让“我”记忆犹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在段落中作用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明确何处运用了写作手法,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写作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题干要求以“想象”的角度对相关段落进行赏析。“想象”有以下表达效果: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内涵、更有文学性;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让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首先找到运用想象的相关内容:作者从想象古代出门时的隆重和惬意,到桃渚惊蛰时的雷声,以及那片海域上明朝时的烽火。最后点出桃渚是未来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两次想象既表现出对美好春天的憧憬,也暗示了创作灵感的苏醒。运用的想象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艺术感染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很多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或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表明作品主要人物。甚至体现了人物性格、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与文中某些段落、词句互成照应关系。(5)兴趣:富有悬念,或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吸引阅读兴趣。
标题“这个春天正在连绵不绝地醒来”,“春天”既概括了现实中的时节,也虚写了惊蛰时桃渚古战场上的情景。“连绵不绝地醒来”运用拟人手法,将不能出门,只能放飞思绪,发挥想象,最后使写作灵感苏醒的过程形象地表达出来,又与文中“惊蛰”“发呆”“隐隐的雷声”等词相照应,含蓄地传达出创作生命的苏醒,标题形象而又耐人寻味。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析艺术表现形式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评析这种表现形式在表情达意的优点或缺点。
本题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书信,书信体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适合抒情和心理描写,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而书信的对象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结合书信内容,可以从结构(是否有照应、伏笔、悬念等作用)、内容(是否与相关内容有联系)、主旨(是否体现了作者表达的主旨)、人物塑造(塑造的虚拟人物是否让人觉得熟悉、生动)、抒发情感(是否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内
上一篇: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九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天津市南开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0届上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