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44 2020-06-17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4]
内蒙古包头市2020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包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②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
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城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这种新观念,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所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③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其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
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
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
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拼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④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
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城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类文化要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
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是优秀传
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C.传统的乡贤文化观念往往会受到家世出身、籍贯居所的限制,而“新乡贤”则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民众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
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都可以吸引
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通过引用论述,强调了新乡贤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B.作者在第二段用对比方法闹释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凸显其时代特征。
C.作者在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如“助推器”“桥梁”“安全阀”,使说理更加形象明白。
D.文章在阐明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之后,又从引领和践行两个角度分析了其作用和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因为交通通讯不便,乡贤只能凭借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起到维持地方风习的作用。
B.传统乡贤文化虽然有强烈的等级和依附色彩,但这些与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并不冲突。
C.城市化使乡村和城市之间出现了裂亮 新允 强士部分出身于乡村,可以弥合这种裂痕。
D.新乡贤文化在推进社会主又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学习过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据统计,目前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超过了1.5 亿人。2020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预计会突破3000 亿元的关口。知乎 Live、分答、得到、喜马拉雅、微博问答、微课等线上知识分享平台,风靡一时。
在线教育掀起的变革使得教育变得愈发开放、多元。教育理念的变化带来的不只是知识
付费等商业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推陈出新,随之而来的,还有授课者和接收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思维形态与生活状态的改变。
(节选自《工人日报》)
材料二:
在线教育市场尚未饱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急剧升高,在线教育已经渗透到教育行业的每个细分板块。涵盖的教育阶段从胎教幼教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各个阶段,涵盖的内容也包含了语言培训、学习辅导、兴趣培养、技术训练等各个门类。根据艾瑞数据,2019 年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2351 亿元,2020 年截至目前已达到 2727 亿元,增长率已达16%。基于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用户市场庞大,以及技术手段尚未成熟,在线教育市场远未饱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改编自《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材料三:
在线教育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细分市场是在线知识付费教育市场。随着用户对知识需求的深化和消费意识的觉醒,以“轻知识”为产品的教育付费模式相继出现,出现了喜马拉雅、千聊、荔枝微课这些知识付费平台。
在线教育风口之下亟须解决发展“痛点”。一方面,资本入局带来行业发展红利,但另一方面,教育要下“慢功夫”,未来在线教育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事实上,获得融资其实只是在线教育平台的起点,但以仅有资本很难长久生存,同时教育行业发展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德勤中国的报告显示,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机构面临的环境和情况将更加复杂,一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对知识的创造、传递和应用;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市场和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才发展问题和运营效率与风险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起来。
(节选自《金融时报》)
材料四:
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线教育公司都会提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否会让在线教育再次提速?
王强认为,看更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效率上会带来一场革命,老师将变为一个知识整合者,而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将帮助学生从互联网纷繁复杂的文字、图片、音频、虚拟等信息中筛逸出优质内容。
许达来则担心人工智能一词被滥用,目前他很少看到人工智能真正在教育行业进行应用,减出来的是否真的是人工智能也存在疑问,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很多数据。
(节选自《中国企业家》)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线教育已经渗透到教育行业的每个细分板块,几乎涵盖教育的各个阶段,涵盖的内容
也包含了语言培训、学习辅导等各个门类。
B.根据艾瑞数据统计,截至目前,2020年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019年,增长率已达到了16%,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在线教育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C.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575亿元到2019年的2351亿元,整体逐年攀升,
一年比一年扩大。
D.从2013年开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增长率每年保持在20%左右,2017年增长率达到了
30%;增长率整体表现均衡向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促使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线上学习逐渐成为常
态,线上分享知识日渐风靡。
B.随着用户对知识需求的深化和消费意识的觉醒,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上相继出现了以
“轻知识”为产品的教育付费模式。
C.在线教育急需解决的“痛点”是教育行业的“慢”功夫决定了急功近利的方式无法为市场带来行业发展红利。
D.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带来教学革命,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持,人工智能有可能被滥
用,这一技术也将不太可能被真正应用到教育行业。
6.“在线教育掀起的变革使得教育变得愈发开放、多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内容
并结合你在线上学习的切身机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劝 菜
王了一
①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夫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那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夹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央得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失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的啊!”
展开余下试题
②中国人的吃饭,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合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十人一盘菜,你不爱吃的却正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中国人的酒席,往往没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总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样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来相等的话。
③有了这两个优点,中国人应该踌躇满志,觉得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总算是想得尽善尽美的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其初是消极的让,就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又加上积极的让,就是把好东西夹到了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实积极的让也是由消极的让生出来的:遇着一样好东西,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僵局相持之下,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了。
④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渐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虎
些,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妇女界最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照倒是
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开始就设计这样一碗“什锦饭”,专为上宾贵客预备的,倒反要大家临时大忙一阵呢?
⑤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多少有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一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喜欢法国的一句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肴馔的原料和烹任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尤其是籍贯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价。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十年前,我曾经有一次做客,饭碗被鱼虾鸡鸭堆满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直等到主人功了又劝,我才说:“那么请你们给我换一碗白饭来!”现在回趣,觉得当时未免少年气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同样的情形,一时急起来,也难保不用同样方法来对付呢!
⑥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
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
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
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
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现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见的情形来
说。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泡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伽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样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菜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菜在中国司空见惯,作者从合作礼让、经济原则、和气团结等诸多方面探究这一举动
的深层意义,认为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不应轻易否定。
B.中国人聚餐讲究食中有让,从消极之让到积极之让,再发展到为了显示自己更高尚的让
德而在饭桌上一争高下,使得劝菜成为了“乡饮酒礼”中的重要内容。
C.与孟子所说的“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相比,作者更加认可法国诊语“惟味与色无可争”,
是因为个人喜好并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
D.第六段里作者说“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是因为津液丰富的主人用自己的筷子为客
人夹的菜令人无法下咽。
8.本文语言明白晓畅,但却使用了多种手法而产生了幽默、深刻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9.近日,国内多地号召市民聚餐实行分餐制,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实行分餐制的合理性。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思邀,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初,召谐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帝叹日:“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
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退:“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避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署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蚭,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恩导之以蔣石教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日:赴赴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思邀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初,魏微等受召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诞、微、俊、佑、佺以谒思邀。思邀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伦之事。思遮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史,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史,思邀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邀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凡诸异迹,多此类也。
展开余下试题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记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节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
地有可消之灾
B.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
地有可消之灾
C.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
有可消之灾
D.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
有可消之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诗》《传》《易》:文中所述分别是指孔子所著《诗经》、左丘明所著《左转》和周文王姬昌所著的《周易》。
C.辛西:为干支之一。辛为天干,酉为地支。辛酉的前一位是庚申,后一位是王成。
D.牲牢:在文中指供祭礼用的牲畜。牛、羊、家三牲全备称之为“太牢”,只有羊和家的祭品称之为“少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思池少年博学,涉猎广泛。他不仅能日诵千言,而且对诸多学派均有研习。独孤信
因其才气太大,但年龄小无法重用而感到遗憾。
B.孙思老医术高超,见解独到。他认为治病要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治病要胆大
心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
C.孙思范年龄不详,经历传奇。他熟知前朝之事,能预测未来。其乡里有很多近百岁的长寿之人。
D.孙思邀胸无大志,不喜功名。他这一生都尽最选择避世隐居,拒绝了多位皇帝授予的
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2)思邀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凡诸异迹,多此类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穆穆清风至 (汉)无名氏
穆穆①清风至,吹我罗衣裙。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朝登津梁上,褰②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③信,皎日以为期。
注释:①穆穆:清明柔和的样子。②赛:把衣服提起来。③抱柱:《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梁”与上文“津梁”都指桥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春色触发的怀远之情,在古代闺情诗中有很多。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本诗也是一首闺情诗。
B.春风吹动了衣襟,使主人公想起了心上人的青袍也一定是在春风中飘拂着,这种用恋
人的衣着代指恋人的手法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诗经•氓》中的主人公对氓因思念而望:“乘彼堆坦,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与本诗主人公“望”不到所思之人时抒发的情感相同,都是含蓄而委婉的。
D.很多汉代古诗和这首无名氏的作品一样,具有素朴的民歌风格,平淡纯净,一往情深,
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5.对本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深怨”,有人认为是“热烈的期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牛短保 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遥远的史前时代开始,人类就一直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斗争着,______________,人类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直到 19 世纪末,人类对病菌的认识,却一直犹如_______________。病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其中尼害重大的传染病,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制造了种种困难。但是长期以来,与人类命运____________的疾病,却很少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尽管各种历史资料和研究汗牛充栋,但疾病史却成为史学界的漏网之鱼。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20 世纪70 年代____________了这个空白。在<盗瘦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一书中,( )从病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出发的独特视角,重新闻释了人类的历史,提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观念,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
《蕴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一书在普通民众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它使
广大读者认识到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毋庸讳言 盲人瞎马 休戚相关 弥补 B.毋庸置疑 盲人瞎马 休戚相关 填补
C.毋庸讳言 盲人摸象 息息相关 弥补 D.毋庸置疑 盲人摸象 息息相关 填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地探讨了传染病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的过程,进而论述了这些疾病对塑造各个文明不同特色的重大作用。
B.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地探讨了传染病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的过程,从而论述了这些疾病对塑造各个文明不同特色的重大作用。
C.从史前时代至上世界前半叶,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麦克尼尔详实地探讨了传染病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的过程,进而论述了这些疾病对塑造各个文明不同特色的重大作用。
D.从史前时代至上世界前半叶,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麦克尼尔详实地探讨了传染病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的过程,从而论述了这些疾病对塑造各个文明不同特色的重大作用。
19.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从病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人类的历史,提出了许多
独具匠心的认识。
B.由于通过从病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出发的独特视角,使人类的历史得以重新阐释,提
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认识。
C.由于通过病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出发的独特视角,使人类的历史得以重新闹释,提出
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观念。
D.他从病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重新闹释了人类的历史,提出了许多
独具匠心的观念。
20.请把下面这个句子按照两种不同的开头方式分别进行改写,改写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主
要信息
上一篇:
百校联盟新课标II卷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西藏自治区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内蒙古包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