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5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⑵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⑶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 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2. 按要求选择。(5分) ⑴ 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做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 )(2分)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⑵ 全班同学围绕“传言”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以下是某位同学的笔记: ①讨论“传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编造的“误导信息”。 ②“传言”是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③许多传言是后来被证实或部分证实的。 ④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 ⑤传言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 对这些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 ○2 ○1——○3 ○4 ○5 B. ○1 ○2 ○3 ○4 ○3 C. ○3 ○2 ○4 ○1 ○5 D. ○3 ○2 ○1 ○4 ○5 二 阅 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陈嘉映 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热量是由分子的运动规定的,而不以我们的感觉为基准。在日常话语中,地球是静止的,并以大地为参照规定了什么在动,什么静止不动。而在科学话语里,这个参照系被废除了。 ②自然概念以经验为基准,而经验是互相交织的,与此相应,自然概念是互相渗透的。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圆和圆满,正方和方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何学的圆则通过定义和其他概念构成联系,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 ③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即使我们用既有的语词来描述它们,这些语词的意义也不得不悄然改变。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空气有了重量,不再是完全的无物、空无。重量本来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现在,这层约束被取消了,重量概念得到了自然的扩展,开始从感知向测量倾斜。 ④有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例如,“电子”一词今天的意义和最初的意义已大不相同,但“电子”一词前后的各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推理之链的联系”,正是这条连续的理由链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正当地谈论“电子”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称。尽管摸索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连续性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不可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浏览完整试题⑤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虚数、力矩、电离、夸克这些词,并不来自日常语词,而是直接由理论得到定义。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日心说的反对者中有人拒绝伽利略的邀请,拒绝从他的望远镜里看一看天空;有的人看了,但不承认他在望远镜中所看到的。他们也许只是些老顽固,然而,用望远镜看还是看吗?我们多半会说:当然还是。用射电望远镜看呢?当天文学家声称“看到了”银河系中实际存在的黑洞,他们是怎样“看”的呢?他们看到了一个黑黑的洞吗?在现代物理学中,“看”和“观察”这些语词的含义已经被更新了。 ⑥像力矩、电解质这样的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一望而知它们的意义是由某种特定的科学理论规定的。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带来混淆的反倒是运动、加速度、动机这类语词,它们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 ⑦关键的是,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其意义是由科学理论规定的。运动、力、空间、时间、质量、真空,这些词在科学中的用法与日常用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我们平常怎样使用这些词,对科学家没有多少约束。 (节选自《哲学•科学•常识》,有删改) 3. 第②段加点词“洗净”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2分) 4. 下列为第⑥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 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这种认识才得以改变。 B. 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它们都不属于鱼类。 C. 虽然所指称的对象相同,但是“水”属于日常概念,“H₂O”属于科学概念。 D. 牛顿提出了“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但在普通人眼里两者是一回事。 5. 下列对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①段从概念与日常经验的关系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B. 第③④段用事实与概念的更新,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 第⑤段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D. 第⑥段用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6. 从上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 在感知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B. 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建构。 C. 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D. 在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 7. 以第⑦段为例,分析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风筝仙女 铁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 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 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地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我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维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⑩“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展开余下试题⑪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⑫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⑬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8.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分析其在表达上的效果。(3分) 9. 第⑬画线句中的“突然”一词别具匠心,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10.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写到了“戴钻戒的青年”和“我的同事”,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意图。(5分) 11. 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有矛盾。对此你怎么看?简要阐述理由。(5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此为黄庭坚于熙宁四年辞去叶县尉职务时所作。平舆,在今汝南县,汝水流经此地。②幽人,指李子先,与黄庭坚是同乡好友,时在并州担任佐吏曹的小官。③青袍,品级低下的官吏所穿的服装。 12. 这首诗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1分) A.《山谷外集》 B.《草堂诗余》 C.《古诗纪》 D.《唐诗别裁集》 13. 以下关于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主客并提,构思巧妙。 B. 颔联实写夜景,触动真情。 C. 颈联巧用典故,寄意深远。 D. 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14. 诗题中有一“怀”字,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着“怀”字来写的。(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张臣传 ①张臣,号东山,故榆林健儿。矫捷精悍,常陷坚。擢为队率,同千夫长刘朋守黄甫川。朋遇虏丧马被围,单骑驰救,射虏,中其魁,夺虏马,载朋归。已,代朋为长。有卒张英被虏,从虏犯韩家山。臣率众御虏,虏败,获英。英泣而呼:“故汉人,为虏胁至此。”竟免之。归台司喜曰人以首虏功多邀赏若不妄杀异日当为大将。 ②嗣后,数遏虏,功居最,迁宣府膳房堡守备。虏大众入,我兵寡,环攻台上,相支以日,欲生得臣。臣召麾下酌水为酒,饮而歌呼,虏莫测所为,不敢登台。夜分决道出,从境外取捷迳归。当事者奇其胆略,迁延绥入卫游击,防古北口。 ③土蛮拥众十万寇永平、滦州,部兵千人往援。诸将就善水草顿舍自保,臣独请战。辽帅王志道曰:“虏众我寡,战不利,一败涂地,奈何?”臣曰:“虏虽众,抄虏骈衍佖路,以我易与,击其惰归,时不可失。国家养士谓何?无一矢相加遗,窃耻之,愿为诸君刷耻。”帅疾声揖之:“君志大,言大,何藉吾等!”臣忿,与其部呼天为誓,不与贼俱生。擐甲而驰,曰:“惟余马首是瞻!”众从之,无不一当百,欢声震天。虏以数骑尝我,臣手刃之。虏骇,折北不收。追至棒槌崖,斩首百有奇,尽还所略。诸将尾进斥闉要遮,虏眯乱堕崖死,溪谷几平。自是五十年,虏不敢大寇蓟门。 (节选自《明史钞略》,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常陷坚( ) ⑵何藉吾等(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⑴部兵千人往援( ) A. 安排 B. 率领 C. 部队 D. 训练 ⑵以我易与( ) A. 给予 B. 对付 C. 帮助 D. 亲附 17.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 归台司喜曰人以首虏功多邀赏若不妄杀异日当为大将 18.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虏以数骑尝我,臣手刃之。虏骇,折北不收。追至棒槌崖,斩首百有奇,尽还所略。 19. 第③段中张臣反驳王志道的话可谓针锋相对,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20. 张臣三次面对以寡敌众的情形,总能出奇制胜或化险为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张臣用了哪些策略。(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序洛诗 白居易 ①《序洛诗》,乐天自序在洛之乐也。 ②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次及鲍、谢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又有以知理安之世少,离乱之时多,亦明矣。 ③予不佞,喜文嗜诗,自幼及老,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虽才不逮古人,然所作不啻数千首。以其多矣,作一数奇命薄之士亦有余矣。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官至三品,免罹饥寒,此一乐也。大和二年,诏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归洛,旋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二年,就领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归履道里第,再授宾客分司。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亦发中而形外耳。斯乐也,实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兹又以重吾乐也。 ④予尝云:“理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茍非理世,安得闲居?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甲寅岁七月十日云尔。 (选自《白居易文集校注》) 21. 以下虚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最恰当的是( )。(1分) A. 也 B. 矣 C. 乎 D. 焉 22. 以下对文中提及的“洛诗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集中的诗歌多为愤忧怨伤苦叹之作。 B. 集中的诗歌为诗人情感的忠实表达。 C. 集中的诗歌皆为闲适酣乐寄怀之作。 D. 集中的诗歌皆为采诗者观民风而作。 23.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24. 白居易在这篇序中提出了“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创作原则。结合《琵琶行》,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