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58 2020-06-20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周考语文试卷
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中华历史长河中那些曾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 、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构筑起新中国今天的擎天大厦,是他们的英灵和浩气铸就出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聚集起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是他们 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奇迹。他们的精神 。
A.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B. 前赴后继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C. 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D. 继往开来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一处,“前赴后继”,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继往开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语段中是“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强调的是“奋勇冲杀向前”,而不是“继承前人的事业”,如果用“继往开来”,则不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构筑起新中国今天的擎天大厦”语境,故选用“前赴后继”;
第二处,“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段中是说“他们 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创造了……伟大奇迹”,强调的是 “精神财富”,强调的是“相传”,所以此处用“薪火相传”;而“一脉相承”强调的是继承关系,不合语境。
第三处,“永垂不朽”,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形容抽象的事物;“名垂青史”,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 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形容人;而此处语境“他们的精神”正是抽象的,所以此处适用“永垂不朽”。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枫叶,有着独特的文化寓意。 枫叶的颜色如火如霞,颜色是那么的温凝,它让人明白了温暖的含义。
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缘于斑斓的枫叶。
②相传,在枫叶落下之前就接住枫叶的人会得到幸运。
③小小的枫叶上凝聚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遐思。
④人们往在怀着不同的心境在红枫叶上寻找象征、寻找寄托。
⑤或温馨的思念,或如荼的生命,或缤纷的事业。
⑥如果在目睹枫叶落下时许下心愿,将来定会悄悄实现。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②③⑥⑤ C. ②⑥④③⑤① D. ②⑥③④⑤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要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准确地找出提示或暗示的词句;还要要根据短语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对称性分析。
既然是“文化寓意”就要从文化开始,而且是能够总领其他方面,所以②放第一句,紧接“幸运”的就是⑥,③是对前面的小结,①中的“斑斓”与后面向子的描写相一致,所以综合起来考虑就选D。
浏览完整试题
故选D。
3.下面四首唐诗,如果按描写的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②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③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④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①出自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②出自令狐楚的《中元日赠张尊师》;③出自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④出自罗隐的《七夕》。
4.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人要学会满足,不可贪得无厌。
B.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才能真正达成理解和一致。
C. 价值的标尺永恒,人的选择却各有不同。
D. 人自身的高度决定了他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判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图文转换实质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图表本身或图表中提供的文字数据都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出其中规律。然后看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后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正确。根据画面以及对话“不算高吧”“很高”等可知,两个人因为所处高度不同,所以看同样的刻度而有不同的判断。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徇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致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①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②,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恨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②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为人敦行谊 敦:注重
B. 不徇俗好 徇:曲从
C. 虽劳而必致其力 致:获得
D. 是吾恨也 恨:遗憾
6.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 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 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 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7.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8. 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
【答案】5. C 6. D
7. (1)人们观察他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规则,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
(2)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
8. ①对后藏用兵,徭役繁多。②吏贪民困。③儒者从政难有作为。④世人认为古文无用。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答题时注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
C项,“致:获得”错误,依据第三段“虽劳而必致其力”,即使他自己很辛劳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力量。可知“致”意为:献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依据第三段“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因此夏县就称为安定之县,上级官吏也非常看重他。可知,原文是说“非常看重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展开余下试题
(1)恭饬:恭敬谨慎;邃:精深、深厚;冲夷和易:淡薄平稳;体:规则、体式。
(2)持:保持;减其役之得已者:定语后置句,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侵蠹:侵贪掠夺;大便:许多好处;为役:承担徭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题干的要求,依据地点、时间、事件、影响等提示性信息分析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准确作答。
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回归文本筛选。依据第三段“又时值后藏中用兵”“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当时又正值朝廷对后藏用兵;县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钱出力,这就是里差。官吏通过各项徭役获得利益,却导致百姓处境很艰难。据此可以概括出社会问题①和②。
依据第三段,“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当时我听说他要去当官,就寄信规劝他,说:“现在做县令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您是儒者,委屈自己的才能而做官,大概不合适”,由此可知,当时的社会问题③:儒者从政难有作为。
依据第五段“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谁说儒者不能治理繁杂寻常的事务?谁说学习古文不能写作时文?鲁九皋是多么美好的人啊!他的行为总是希望合乎规矩,他的文章立足于典雅。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问题④:世人认为古文无用。
【点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参考译文:
君名叫九皋,字絮非,是建昌府新城鲁家人。祖父名宁,康熙庚午年间的举人,担任内阁中书。父亲名淮,是当年的贡生,后来成为庐陵县学官。
君为人注重品行道义,重视准则,而且擅长写文章。人们观察鲁九皋的言行恭敬谨慎有礼节,就知道他的学识精深;读他的文章,淡泊平稳而有章法,也就知道他一定是君子。鲁九皋曾经越过山岭到建宁县,拜谒朱梅崖,学习其写古文的方法。天下如果是有名声的学者,他一定会虚心前往而求得长进。即使像我这样浅薄的人,他也曾渡江到怀宁,拜见我向我请教。他的古文虽然师从朱梅崖,但却把自己的心得加入,他提出的主张尤其公正。他居乡期间,把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并且让陈用光前来拜访我。新城在数年间古文之学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他写作科举文章,不屈从世俗的爱好,他把古文之法,推广开来让更多人采用。有人认为这不利于科举考试,他说:“得失,本就是命中注定。”
鲁九皋最终在乾隆庚寅年间考中举人,在辛卯年间的恩科中考中进士。归乡十多年,侍奉赡养祖母和父亲,就更加致力于学问,而且能从事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使亲族乡里百姓获利,即使他自己贫穷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财物,即使他自己很辛劳也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到为祖母和父亲送终,才出仕做官。当时我听到消息,就寄信规劝他,说:“现在做县令很难有所作为,而且您是儒者,委屈自己的才能而用(做官),大概不合适。”然而他竟然去吏部请求应选官职,得到山西夏县县令的职位。夏县正处于驿道,当时又正值朝廷对后藏用兵,为朝廷送信的人来往每日不绝。夏县以前分二十多里,县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钱出力,这就是里差。官吏通过各项徭役获得利益,却导致百姓处境很艰难。鲁九皋自己保持廉洁的操守,又减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严厉制止侵贪掠夺,百姓得到许多好处,因而乐意承担徭役。他却还感叹说:“我不能完全撤除各里的徭役,这是我的遗憾啊!”他见百姓时,总是和蔼可亲地用道理教导他们何去何从,从不表现出官吏威严的样子,百姓也很乐意听他教导。因此夏县就称为安定之县,上级官吏也非常看重他。我听说后,就责备自己之前了解他太少了,原来没有能完全了解他的才学啊。然而他也因此积劳成疾,在夏县共任职两期,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死于任上,年六十三。
某年某月,鲁九皋的儿子鲁嗣光和外甥陈用光,都写信给我请求我为鲁九皋写铭文。铭文是:
谁说儒者不能治理繁杂寻常的事务?谁说学习古文不能写作时文?鲁九皋是多么美好的人啊!他的行为总是希望合乎规矩。他的文章立足于典雅。最后在夏县建立了功德,而士人得以兴起于门下。他生前就有美好的声誉,他死后也有继承其事业的人,他被安葬在这片土地。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 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②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③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②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③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6分)
【参考答案】①借喻。棣萼喻指兄弟,表面上诗人是讲两种花,实际是由眼前的梅花欲开,联想到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朋友。②用典,用《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词句,增强了诗歌的韵味。③借景抒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答对两点6分,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5分)
【参考答案】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之情;③对国家局势动荡和故乡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④对兄弟朋友思念的悲戚之情。(第③点2分,其它每点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______,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4)朝菌不知晦朔,______ 。 (庄子《逍遥游》)
(5)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7)______,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
(8)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______。 (《论语•学而》)
【答案】 (1). 缦立远视 (2). 苔痕上阶绿 (3)•汩余若将不及兮 (4). 蟪蛄不知春秋 (5).门前冷落鞍马稀 (6). 挟飞仙以遨游 (7). 一张一弛 (8). 过则勿惮改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讨论
老舍
日本兵到了,向来不肯和仆人讲话的阔人,也改变得谦卑和蔼了许多,逃命是何等重要的事,没有仆人的帮助,这命怎能逃得成。在这种情形之下,王老爷向李福说了话:“李福,厅里的汽车还叫得来吗?”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
“外边的车大概不能进租界了。”李福说。
展开余下试题
“出去总可以吧?向汽车行叫一辆好了。”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
“铺子已然全关了门。”李福说。
“但是,”王老爷思索了半天才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离开这日租界;等会儿,大兵到了,想走也走不开了!”李福没作声。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
“老爷,日本兵不是要占全城吗?那么,各处就都变成日租界了,搬家不是白费——”
“不会搬到北平去呀?你——”王老爷没好意思骂出来。“打下天津,就是北平,北平又怎那么可靠呢?”李福说,样子还很规矩,可是口气有点轻慢。
王老爷张了张嘴,没说什么。待了半天:“那么,咱们等死?在这儿坐着等死?”
“谁愿意大睁白眼的等死呢?”李福微微一笑,“有主意!”
“有主意还不快说,你笑什么?你——”王老爷又压住自己的脾气。
“庚子那年,我还小呢——”
“先别又提你那个庚子!”
“厅长,别忙呀!”李福忽然用了“厅长”的称呼,好象是故意的耍笑。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占了北平,我爸爸就一点也不怕,他本是义和团,听说洋兵进了城,他‘拍’的一下,不干了,去给日本兵当——当——”
“当向导。”
“对,向导!带着他们各处去抢好东西!”
“亡国奴!”王老爷说。
“亡国奴不亡国奴的,我这是好意,给老爷出个小主意,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你瞧,我爸爸不过是个粗人,还能随机应变;你这一肚儿墨水,不比我爸爸强?反正老爷在前清也作官——我跟着老爷,快三十年了,是不是?——在袁总统的时候也作官——那时候老爷的官运比现在强,我记得——现在,你还作官;这可就该这么说了:反正是作官,为什么不可以作个日本官?老爷有官作呢,李福也跟着吃碗饱饭,是不是?”
“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
“老爷,你要这么说呢,李福也有个办法。”
王老爷点了点头,是叫李福往下说的意思。
“老爷既不作卖国贼;要作个忠臣,就不应当在家里坐着,应当到厅里去看着那颗印。《苏武牧羊》,《托兆碰碑》,《宁武关》,那都是忠臣,李福全听过。老爷愿意这么办,我破出这条狗命去陪着老爷!上行下效,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唱红脸的,还是唱白脸的,总得占一面,我听老爷的!”
“太太不叫我出去!”王老爷说:“我也没工夫听你这一套废话!”
李福退了两步,低头想了会儿:“要不然,老爷,这么办:庚子那年,八国联军刚进了齐化门,日本打前敌,老爷。我爸爸一听日本兵进了城,就给全胡同的人们出了主意。他叫他们在门口高悬日本旗;一块白布,当中用胭脂涂个大红蛋,很容易。挂上以后,果然日本兵把别的胡同全抢了,就是没抢我们那条——羊尾巴胡同。现在,咱们跑是不容易了。日本兵到了呢,不杀也得抢;不如挂上顺民旗,先挡一阵!”
“别说了,别说了!你要把我气死!亡国奴!”
李福看老爷生了气,怪扫兴的要往外走。
“李福!”太太由楼上下来,她已听见了他们的讨论。“李福,去找块白布,镜盒里有胭脂。”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
“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
(载于1931年11月《齐大月刊》第2卷第2期)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将王老爷和下人李福在动荡时局中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B. 李福对王老爷前后都称老爷,但是在中间一处却称其官职——厅长,表现了李福在为老爷想到办法后的洋洋得意和对老爷的揶揄。
C. 王老爷是有爱国心的,知道做亡国奴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
D. 王老爷没有名字,说明他是一类人的代表。作者对这类人的刻画,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面临日寇入侵的中国人有警示作用。
13. 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
14. 请探究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C 13. ①有学问有身份,但自私自利假公济私;②生死面前没有原则底线,心口、言行不一致,最终的选择是做亡国奴、投降者,无气节和操守的懦弱者,胆小怕事毫无主见、贪生怕死无所担当。
14. 以王老爷的喊声结束全文,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增强讽刺效果。使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符合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使用独词句、短句,突出表现了王老爷的惶恐不安、紧张急迫,可见其胆小怕死的性格特征。“白布”一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不直言一方面是因为王老爷禁忌做亡国奴,另一方面也为了引发读者去思考想象人物的贪生怕死、毫无担当和大义之心,主旨方面间接表达了作者对抗战中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的自私自利者的批评。
【解析】
【12题详解】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情节、结构思路、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合理地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字斟句酌,一点儿不能马虎,更不能毫无根据地主观臆断。
C项,“但是因为害怕老婆,最后不得不做了投降日本人的官老爷”,参考文本结尾部分 “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可见这“咣”一声炮响,王老爷吓破了胆,为了保命起见,所谓的爱国心便不堪一击地失去了,不能说因为害怕老婆。选项原因推断有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再结合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抓住文中叙述或议论性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题干为“请概括王老爷的人物形象”,“概括”的意思是不必举例分析。
从开头部分“王老爷是财政厅厅长,因为时局不靖,好几天没到厅里去了;可是在最后到厅的那天,把半年的薪水预支了来”“王老爷急于逃命,只得牺牲了公家的自用汽车”中,可见出王老爷的自私自利假公济私。
“‘亡国奴!’王老爷说”“就凭老爷这点学问身分,到日本衙门去投效,准行!”“‘胡说!我不能卖国!’王老爷有点发怒了”,可见王老爷是个有学问有身份,理性上知道不该做亡国奴。
“王老爷又思索了会儿,有些无聊,还叹了口气:‘都是太太任性,非搬到日租界来不可;假如现在还在法界住,那用着这个急!怎办?’”可见王老爷是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懦弱之人。
从“王老爷看了太太一眼,刚要说话,只听:‘咣!’一声大炮。‘李福,去找块白布,快!’王老爷喊”,可见是贪生怕死没有气节操守言行不一之徒。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句子表达效果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
上一篇: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5月二模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