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卷(三) (150分钟150分) 第Ⅰ卷 一、(9分)语言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电影业在几十年内完成了历史性跨越,银幕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电影生产大国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业一日千里的良好形势,催生和造就了一支生气勃勃的编剧队伍。尤其21世纪以来,编剧队伍__________,这些新人有潜力、有激情、有梦想,适应能力强,其创作领域游走在各类电影类型与题材之间。 但要注意到,电影剧本创作也存在一些需__________的问题。如,有些编剧创作一味追求“速成”,__________故事情节与情感的强刺激、大跌宕;有些编剧创作追求“速成”,,悬浮于现实;有些编剧心浮气躁,缺乏独立创意,单纯依靠网络流量去做“拼盘电影”。故而在创作中出现了“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即承载的时代内涵过轻,蕴含的思想力量过小,过于注重娱乐属性,失去了对电影创作规律的尊重,回避深邃、追求浅白…… 要直面并解决剧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首先应夯实剧作思想根基,赓续中国电影创作的优良传统。编剧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追求品质,以精品奉献给人民。这是编剧的思想方向和创作方向。 A. 人才辈出 警醒 闭门造车 B. 人才济济 惊醒 闭门造车 C. 人才济济 警醒 向壁虚构 D. 人才辈出 惊醒 向壁虚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人才辈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此空后是“这些新人”,“人才辈出”更恰当。 第二组,警醒:①睡眠时易醒、睡不熟。②警戒醒悟。③使警戒醒悟。惊醒:①受惊动而醒来。②睡眠时容易醒来。画线处很显然是要求创作者要注意警戒醒悟,填入“警醒”。 第三组,闭门造车: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向壁虚构:对着墙壁,凭空想象,指不根据事实而捏造。根据前后文可知,语段表达的是不管客观实际,没有强调“捏造”,“闭门造车”更合适。 故选A。 【点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司语意义及用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B.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 新版物业条例将增加狗患治理规定,两次受罚者将被纳入失信名单,物业如对违规养犬漠视,最高处以3万元以上罚款
浏览完整试题D.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并定下“不耽误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的“铁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错误,一面对两面,应在“能”的后面加上“否”。 C项,“最高处以3万元以上罚款”错误,最高”和“以上”不能连用,“最高”是确数,“以上”是概数。应去掉“以上”。 D项,“张玉滚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错误,“打造”缺宾语中心词可在“全能型”后加“教师”。 故选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下列四副对联,适合用于灯具店的一项是 A. 放眼看乾坤 增光察远近 B. 满室明如昼 流光夺月辉 C. 悬将小户牖 亮彻大乾坤 D. 昆池明月满 合浦夜光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将对联与所描绘的店铺名进行对应。考生首先能理解对联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结合店铺名进行对应。 A项,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放眼看”、“察远近”,符合眼镜能使人视力增强的功能特点,“增光”,戴上眼镜能使人增光添彩,有修饰作用。 B项,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满室明如昼”,屋里晚上像白天一样亮,“流光夺月辉”,光可与日月争辉,写的是灯,因此应是灯具店。 C项,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装在门窗上,屋里屋外一片透明。 自然说的是玻璃店。 D项,昆池明月满,台浦夜光台。“合浦夜光台”,映在池水中的月影,好象台浦圆润剔透的夜明珠来到了昆明池。因此该联是写珠宝店。 故选B。 【点睛】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二、(9分)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瘘,所望以起死回生”,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的可贵品格。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行则为空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再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从而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空对空”“两张皮”,从而切实把问题解决好,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节选自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4.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多却不能够活学活用的人,是不能切实解决问题的。 B. “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用“行”检验“知”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 C. 经过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国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D. 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实质,是知行关系,通过调查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5. 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含义的一项是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展开余下试题B.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C.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D. 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 6. 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B. 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否则,就会沦为夸夸其谈的空谈家。 C. 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D. 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答案】4. B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错误,“知行合一”说是明朝中叶的王阳明提出的。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句子含义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C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的含义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与“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意思不符。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错误,“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与“君子人格”不能等同。 C项,“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错误,假设关系不当,应该是条件关系。将“就能”改为“才能”。 D项,“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错误,假设关系不当,应该是条件关系。将“就能”改为“才能”。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三、(15分)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柳下惠之弟。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授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 B. 慈爱不外乎妻子 妻子:配偶 C 徇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 D.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生而呱呱以啼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 行能表乎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习之不同,志为之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 剑阁峥嵘而崔嵬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0.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们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B. 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 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